本帖最后由 史錦順 于 2016-12-3 19:08 編輯
-
不確定度U的三種不同含義
-
史錦順
-
本文討論中,略去包含概率的不同,一律取包含概率99%. 重點在于理解概念的物理意義。
-
(一)與MPEV等價的不確定度U1
A 經典誤差理論的準確度,指測量結果的誤差范圍,就是誤差元絕對值的一定概率意義上的最大可能值。又名極限誤差、最大允許誤差(MPEV)、準確度等級。測量結果為:
L = M ± R (1)
L是被測量值,M是測得值,R是誤差范圍。公式(1)的物理意義是:
被測量L的量值(真值),在以測得值M為中心、以誤差范圍為半寬的區間[M-R,M+R]中。被測量的表征值是M(通常取示值的平均值)。被測量的真值可能比M小,但不會小于M-R;被測量的真值也可能比M大,但不會大于M+R。
-
B1 GUM 6.2 擴展不確定度
測量結果可方便地表示為
Y = y ± U (2)
(2)式中的Y相當于(1)式中的L,y相當于M,則擴展不確定度U就是誤差范圍R。
-
對GUM的公式(2),老史的解讀是:
Y是被測量的量值,y稱為最佳估計值,實際就是示值的平均值。U是擴展不確定度。公式(2)的物理意義是:
被測量Y的實際值(真值),在以最佳估計值(平均值)y為中心、以不確定度U為半寬的區間[y-U,y+U]中。被測量的表征值是y(通常取示值的平均值)。被測量的真值可能比y小,但不會小于y-U;被測量的真值也可能比y大,但不會大于y+U。
-
B2 求不確定度的GUM法
儀器誤差范圍MPEV除以根號3得標準不確定度,合成計算后,再乘以根號3(此項為主時),得擴展不確定度U。這個不確定度U,顯然等于MPEV。
-
由B1、B2知:擴展不確定度與誤差范圍(MPEV),物理意義相同。
這是第一種不確定度,記為U1,等同于MPEV.
-
(二)測定系統誤差時的不確定度U2
修正值等于系統誤差的反號。為給出修正值,校準中必須準確測定系統誤差。測定系統誤差的誤差由三部分構成:計量標準的誤差范圍R標,被檢儀器的隨機誤差和被檢儀器的分辨力。采用多次測量,隨機誤差范圍是3σ平。測定系統誤差的誤差范圍是:
Rβ =√[(3σ平)2 + R標2 +分辨力誤差2] (3)
-
當前,校準工作中所給出的不確定度U2,包含內容與(3)相同。可見,U2就是Rβ;但此前,其物理意義是不明確的。這是史錦順2016年才辨別清楚的。它不是上級計量機構的不確定度,也不是修正前的儀器的不確定度,也不是修正后的儀器的不確定度。而是確定系統誤差時的不確定度(即確定系統誤差時的誤差范圍)。
-
(三)合格性判別中的不確定度U3
3A
檢定中的合格性判別(包括校準中的合格性判別),誤差理論的表達式為:
|Δ|max ≤ MPEV – R標 (4)
式中,|Δ|max是視在誤差的最大值,R標是計量標準的誤差范圍。
-
3B
《JJF1094-2002》給出的判別式為
|Δ| ≤ MPEV – U (5)
(4)(5)對比,不確定度U就是標準的誤差范圍R標。
在不確定度理論的指導下,當前的待定區半寬取U2(即公式(3),應該是R標),是錯誤的,夸大了待定區的寬度。
-
吳下阿蒙先生所述的遠小于MPEV的不確定度大概是這個U3。(可能算成U2,那是不對的。)
-
(四)小結
常用的不確定度有:
1)U1←→MPEV
U1用于測量結果表達,是量值存在區間的半寬,相當于MPEV。也是儀器不確定度(在正常使用的條件下,測量儀器的誤差范圍等于測得值的誤差范圍。環境等的影響,已包含在儀器誤差指標中)。
2)U2←→Rβ
U2是測定系統誤差時的誤差范圍。用以判別該不該修正。修正后,替換原系統誤差。
3)U3←→R標
U3是計量中,計量標準的誤差范圍。用于合格性判別,是待定區半寬。
-
推行不確定度二十三年了,應該明白:不確定度就是誤差范圍。只是對“不確定度”一詞,缺少必不可少的限制詞,于是出現大量用語的混淆。這是不確定度理論本身的弊病,被忽悠的是廣大用戶。
澄清各種混亂,很難;混亂太多了。廢除不確定度論,就能“玉宇澄清萬里埃”。豈不快哉!奉勸一些好心的網友,不必費力阻止老史反對不確定度論的活動;歷史將證明:老史是對的。敬告諸位網友:老史很自信。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