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明確指出,我國科技事業發展的目標是,到2020年時使我國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到2030年時使我國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到新中國成立100年時使我國成為世界科技強國。
“十二五”期間航空工業創新成果豐碩
多年來,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中航工業)一直堅持創新驅動,尤其是在“十二五”期間,中航工業按照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關于推進航空工業改革發展的重大部署,肩負“航空報國,強軍富民”的神圣使命,深刻把握世界航空工業發展的科學規律和成功道路,全力推動航空工業由戰略先導產業向戰略支柱產業轉變,全力推動科技創新和型號研制,實現了航空裝備產品的“井噴式”發展,我國航空與世界航空強者相比,從“望其項背”到“同臺競技”、從“跟蹤發展”到“自主創新”、從“高級打工者”到“平等合作伙伴”的歷史性轉變。中航工業連續5年進入世界品牌實驗室發布的《中國500最具價值品牌》榜單,2016年中航工業品牌價值達1118.56億元,位列第25位。
(一)立足國家戰略,自主創新實現重大突破
作為我國航空武器裝備的主承制商,“十二五”計劃期間,中航工業始終把“保軍”作為神圣天職,緊跟我軍戰略轉型的需求,加強技術攻關,強化組織領導,創新管理方式,實現了我國航空武器裝備的“井噴式”發展,以“鯤鵬”大型運輸機、“鶻鷹”戰斗機、殲-15艦載機、殲-10系列發展型、殲-11系列發展型、直-10、直-19、轟-6發展型、新型預警機、“翼龍”系列無人機、“玉龍”發動機、“閃電”-10新型導彈等為代表的一批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重大裝備項目橫空出世,震撼世界、振奮人心;“鯤鵬”大型運輸機、“鶻鷹”先進戰斗機等150余項先進航空產品亮相2014年珠海航展,吸引了世人目光。
以大型運輸機“鯤鵬”為代表的系列運輸機,標志著我國成為繼美國、俄羅斯和歐盟之后第4個能夠自主研制大型運輸機的國家。以“鶻鷹”隱形戰機為代表,標志著我國成為第三個能自主研制隱身戰機的國家,推動了我國戰機從第三代向第四代、從非隱身向隱身的巨大跨越;以殲-15飛機在航母上完美起降及完成系列任務為標志,中航工業陸續提供和研制的航空裝備正在推動中國進入“以空強海”的新時代。以直-10、直-19武裝直升機成功研制和批量裝備為代表,標志著我國直升機研制進入世界先進水平。以殲-10、殲-11飛機大批量裝備部隊和系列發展為代表,推動中國軍機正在向以二代裝備為主向以三代裝備為主的跨越。以空警200、空警2000、新型預警機等特種飛機為代表,加速了我國航空裝備由機械化向信息化的轉變。以“翼龍”等多型先進無人機批量生產為代表,表明我國飛機已經進入從有人時代向無人時代。以“太行”發動機批量裝備部隊為代表,表明我國航空工業已具備自主研發第三代大推力航空發動機的能力。以“玉龍”發動機為代表,標準著我國已具備了完全立足國內制造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第三代先進渦軸發動機的能力。以“閃電”-10導彈為代表,我國空空、空地導彈實現了從第三代向第四代的跨越,并實現了批量交付。
“十二五”期間,一批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航空武器裝備發展呈井噴之勢,使航空武器裝備實現了從跟蹤發展到自主創新、從“望其項背”到“同臺競技”的歷史性跨越,加快了國防力量由單純防御型向攻防兼備型轉變,助力我國國防力量開始逐步實現以空固土、以空強海的華麗轉身,使我國已躋身世界少數幾個能系列化、網絡化、多譜系自主研制具有國際先進水平航空武器裝備的國家之列,為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作出了重大貢獻。
在直升機領域,中航工業AC系列直升機初步形成了產品研制、市場開發、客戶服務和運營全價值鏈發展,形成了從1噸級到13噸級相對完整的民用直升機產品譜系,初步形成了全價值鏈發展,“安全、低成本、可信賴”的品牌形象日益突出。自主研制的AC311、AC312、AC313等民用直升機已取證并實現批量銷售,2011年以來共銷售AC系列民用直升機50架。亞洲最大噸位大型高原直升機AC313成功飛越青藏高原海拔8000米高度,圓滿完成高寒試飛并取得A類適航證,創造了國內直升機升限新紀錄,結束了國產直升機不能上高原的歷史,使中國和歐美俄一樣具備自主研制大型直升機的能力。推出了“先驅01”、“鴨嘴獸”、“短尾隼”、“飛鴻”、“絕影”等概念直升機。通過大力實施“競爭力工程”,中航工業直升機產品質量、商譽、服務不斷提升,“安全、低成本、可信賴”的品牌形象日益突出。
在通用航空制造業方面積累了較好的基礎,形成了較為完備的科研生產和維護保障體系,提升了高端通用飛機研發制造能力,產品譜系加快完善,活塞、渦槳、噴氣公務機、水陸兩棲和浮空器等產品全面發展。運-12F取得中國民航和美國FAA型號合格證,運-12E獲得俄羅斯型號認可證,2014年中國珠海航展上,運-12系列獲得美國20架訂單,并出口俄羅斯15架,這是我國民機首次出口發達國家,具有里程碑意義。“海鷗”300等研制順利;2009年立項研制的世界上最大的水陸兩用飛機AG600,2015年AG600全面進入總裝階段,各項試驗穩步推進。2014年我國首款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全復合材料渦槳公務機“領世AG300”完成首飛,輕型噴氣公務機愿景SF50首飛成功。
作為我國航空工業的重要力量,中航工業全力支持C919國產大型客機、ARJ21新支線項目研制,攻克多種技術難關,完成了多個階段性任務,全力保障了C919首架機總裝下線,助力我國國產大飛機早日飛上藍天和ARJ21順利交付用戶。中航工業作為C919主供應商,與主制造商大力協同,承擔了1個“中國心”研制;2項重大試驗試飛任務,即大客的靜力試驗和試飛試驗任務;承擔了8大部分機體結構的制造任務;在機載系統方面,涉及26個機載系統的研制,即合作研制了10個主要系統,參與研制7個系統,自主研制了9個系統設備;此外,還負責了大部分機體結構試驗和其它相關試驗工作;與GE、賽峰、霍尼韋爾等世界著名企業開展對等合作,研發世界先進的產品為C919配套,填補了民機領域的國內空白,也借此提升了對外合作的層次。
(二)強化機制創新 價值創造大幅提升
中航工業進一步完善自主創新體系,打造由國家工程實驗室、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國防科技技術研究應用中心、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航空科技重點實驗室和博士后工作站組成的高水平科研體系,自主創新的能力大幅提升。
建立更加有效的創新科技投入機制。中航工業充分發揮政府、市場和企業的積極性,不僅爭取重點項目的國家投入,而且不等不靠,通過主動提取企業盈利、吸引國內外投資、資本市場融資,形成支撐自主創新的多元投入機制。設立中航工業技術創新基金,加大自主投入,加強新品開發,追求商業成功。資助規模大幅提升,設立產學研創新工程,培育、孵化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探索研究的先進前沿技術,為航空科學技術發展提供新的源泉,激發了中航工業各單位的技術創新工作熱情,培養了一批富有開拓和創新精神的航空科技人才,構建開放式創新創業平臺“愛創客”,以中航工業技術資源和產業生態為核心,利用互聯網信息共享、互聯互通優勢以及云計算、大數據等新技術,線上線下相結合,構建“互聯網+開放創新+研發協同+高端工業制造”為一體的創新創業平臺,現已初步形成了機器人、無人機、新材料等六大產業布局,孵化項目近百個。
(三)持續推進管理創新,有力支撐自主創新
中航工業轉變發展方式,大力構建管理創新體系,以價值創造為核心,以基礎管理為重要抓手,以流程管理為主要任務,以戰略管理為重點方向,以思想管理為更高追求,不斷推進科技管理創新,推廣應用技術成熟度管理,形成了三級航空技術體系,航空科研積極開放、軍民融合,技術創新走上了良性發展的軌道。信息化已成為中航工業技術創新和管理提升的重要工具,在型號研制、項目管理、異地協同等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2012年以來,中航工業全面啟動了以“深入實施管理提升與創新工程,以體系創新促進集團公司管理轉型升級”為主旨的“中航工業管理提升與創新工程”。中航工業管理創新在國內產生了廣泛影響。
(四)立足創新,激勵人才快速成長
近年來,中航工業分層次,立體化、系統化培養人才,建立中航工業領導力通用模型及分層分類的專有模型,規劃職業生涯發展道路,加快人才的成長和成熟,讓不同人才在不同崗位上發揮最大效能,以人才成長促進技術創新。
每年派出約100名航空青年骨干赴英國克萊菲爾德大學留學、赴法留學、國家公派訪問學者、博士研究生出國留學,中航工業“十年培訓千人”的國際化人才培養計劃正在穩步推進。
開設中航大學,設置經管、工程、人文三所學院,作為集團頂層的培訓機構,培訓對象以內部高層次管理人才與科技人才為主,每年為全集團各類員工提供有針對性的輪訓5000余人次。
中航工業擁有一支規模宏大、技藝精湛、適應發展的高技能人才隊伍。目前已形成一支由150名國家級杰出技能人才和12000余名技師和高級技師為代表的高技能人才隊伍,帶動了中航工業各類技能人才梯次發展。
為了更好地帶領青年人在更短的時間內得到成長,中航工業黨組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青年工作的決定, 制定了2012年至2017年“龍騰計劃”,重點選樹青年創新創效崗位能手、青年攻堅突擊隊以及“雷鋒式”青年先鋒崗,要以推進實施“龍騰計劃”為載體,培養造就新一代航空工業領軍人。同時,抓緊實施培養后備干部的“幼獅計劃”,發現并大膽啟用“70后”、“80后”,培養青年管理英才、科技英才和技能人才,確保航空事業薪火相傳、基業長青。
“十三五”航空工業創新發展動力更加強勁
中航工業作為航空高科技軍工集團,“十三五”期間,將堅決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按照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要著眼于搶占未來軍事競爭戰略制高點,充分發揮創新驅動發展作用,培育戰斗力新的增長點的重要指示精神,立足形勢變化,聚焦使命任務,堅持創新驅動,加快轉型升級,全面落實“五大發展”理念,深入實施集團發展戰略,瞄準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跨國公司目標,謀劃發展新思路,開拓發展新境界,實現發展新跨越。
(一)加快技術創新,使創新模式向全面自主引領轉型
“十三五”期間,中航工業將進一步加快技術創新,使創新模式向全面自主引領轉型。促進軍用航空技術向自主創新凝聚,民用航空技術向經濟環保凝聚,高端民用技術向搶占位勢凝聚,工業制造向“兩化”融合凝聚。推進航空智能制造工程。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融合發展,落實集團公司智能制造推進計劃,打造基于統一IT架構、基于云的工業賽博物理系統(CPS),推動航空制造全生命周期智能化。推進數字裝備產品研發應用。圍繞“動態感知、實時分析、自主決策、精準執行”的要求,研發高檔數控機床、工業機器人、增材制造裝備等智能裝備,突破智能核心裝置關鍵技術。推進互聯網在工業領域深化應用。開展物聯網技術研發和應用示范,培育智能監測、遠程診斷等工業互聯網新應用,探索建立工業云服務和工業大數據平臺。推進基于模型的系統工程應用。在飛行器和系統領域全面推廣基于模型的系統工程理論、方法、知識體系和信息化平臺建設,建立以V形模型和系統工程流程集為指導的產品開發體系。
能力建設向體系支撐凝聚。一是實施一批重大能力建設工程。二是加快創新基地建設。圍繞航空技術重點專業和特色專業,規劃設立一批重點實驗室;針對科研生產中的設計、制造、試驗等技術,規劃建設一批創新中心。三是強化基礎能力建設。建設一批具有突出支撐作用的關鍵試驗設施。
(二)加快管理創新,使企業管理向價值創造轉型
“十三五”期間,中航工業將進一步加快管理創新,使企業管理向價值創造轉型探索組織變革。密切關注互聯網時代企業平臺化、品牌人格化、用戶粉絲化、員工創客化等新趨勢,學習吸收各類企業組織創新經驗,加緊研究、探索、實踐。拓展組織邊界,探索在企業內部、企業與用戶、供應鏈等外部資源之間,搭建更加開放的合作共贏平臺,推動企業由封閉組織架構向開放網絡節點轉變。創新組織模式,探索新型孵化模式,建立更靈活、更適應市場的體制機制,積極開展“雙創”工作。激活組織細胞,借鑒阿米巴、“小微”、“三人小組”等理論和實踐,通過組織創新,使各類資源聚集流通更加順暢高效,通過賦權和激勵相結合、精神激勵和物質激勵相結合,實現員工“自創新”、“自驅動”。
建立管理體系。完善AOS開發,建立面向價值鏈的全業務領域跨職能流程體系,將各類管理方法和工具有機地融合到業務活動中,建成企業運營管理的“高速公路路網系統”。
加強信息化治理。搭建集團公司綜合管理云平臺,統一綜合業務管理模型,促進戰略管理、經營管理、行政管理、合規管理等業務信息系統建設與應用;通過“互聯網+業務”的實踐,建設覆蓋供應鏈管理、電子商務和物流服務等領域的管理平臺。完善統一IT架構要求,使IT架構在與業務架構發展互動中演進和優化;持續開展“兩化”融合水平評估,提升“兩化”融合水平;建設公共基礎技術資源服務體系,推進公共軟件資源管理中心、數據災備中心和高性能計算中心等資源應用;構建基于云和面向服務的IT基礎設施,建設集團公司工業互聯網,深化信息化標準和網絡安全防護體系建設,推進涉及國家秘密的網絡基礎應用。
(三)加快制度創新,推動體制機制向高度市場化轉型
深化企業改革,加快現代企業制度建設。爭取成為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試點單位,探索建立集戰略管控、財務管控和運營管控于一體的新型國有投資集團。完善法人治理結構,進一步規范集團公司董事會運作,落實和維護董事會依法行使重大決策、選人用人、薪酬分配等權利。健全母子公司管理體制,加強子公司董事會、監事會工作。積極開展資本化運作,繼續推動子公司整體上市和現代公司治理制度建設,開展市值管理,引進民營和社會資本,實現股權多元化。加強國資國企改革研究與謀劃,研究改革方案,推動改革落地。抓住政策機遇,加快推進事業單位改革、“三供一業”分離移交、離退休人員管理移交、廠辦大集體改革、棚戶區改造等工作。發揮改革的首創精神,鼓勵在國家政策允許范圍內,主動改、大膽試、拼命闖,積極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勞動用工和薪酬分配市場化改革,力爭取得實質性突破。
創新選拔機制,充分發揮人力資本的作用。深入實施領導力工程,牢牢抓住“關鍵少數”對改革發展、創新轉型的核心作用,大力弘揚企業家精神,推進傳統干部管理機制和現代企業高管人才開發機制深度融合。加強人才隊伍建設,通過多渠道引進、多項目培養、多崗位鍛煉、多形式培訓,加快專業技術人才、市場營銷人才和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特別要高度重視國際化復合型人才和青年人才的培養。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探索符合國有企業特色的市場化選人用人機制,創新人才使用機制,充分激發人力資本潛能。
創新考核激勵制度,激發創新創業的積極性。調整所屬單位考核制度,對主要承擔研發任務的研究院所,重點考核科技創新、型號研制等科研指標,強化創新考核導向。大力推進分配激勵機制改革,軍品科研戰線強化項目獎勵和精神激勵;完全市場化競爭的民品企業,要對企業高管、核心技術人員和營銷人員等人力資本實施持股、股票期權、利潤分紅等市場化激勵,探索員工持股。保障科技成果推廣轉化過程中科技人員的合法收入,制定完善科技成果推廣轉化制度機制,強化對完成、轉化科技成果作出重要貢獻人員的獎勵,探索專利持有人的股權、期權激勵。
創新投融資體制,拓寬創新轉型的融資渠道。在爭取國家投入的基礎上,加大自主投入力度,到2020年制造類企業自主研發投入占總銷售收入的比例達到4%。建立科技成果孵化基金,注重利用私募基金、產業投資基金等社會資金,推進科技成果的應用研究、產業孵化,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率。鼓勵建立員工創新創業投資基金,對發展前景好、能夠對集團產業發展有支撐服務作用的項目給予風險投資,鼓勵科研人員通過技術、資金等方式投資入股創新創業項目。探索建立科技成果、知識產權的定價和交易機制,加大專利成果推介和交易力度,促進科研投入與回報平衡發展。(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
2016070101.jpg (50.18 KB, 下載次數: 190)
下載附件
2016-7-1 08:45 上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