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預警機工程到預警機精神,背后有著什么樣的創新實踐歷程?
從技術切入的工程創新到管理引領的體系重構,又有著哪些不為人知的大膽嘗試?
從引領電子科技發展的豪邁誓言到構建國家經絡的奮勇攻關,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大道上,中國電科人究竟如何走好安全與智慧之路?
5月27日,來自新華社等20余家主流媒體記者走進中國電科,與神秘而又普通的技術大咖們進行座談交流,探尋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在科技創新方面時代基因。
作為“走進央企·創新組歌”活動的第五站,探尋“預警機精神”主題采訪活動旨在展示中國電科在重大科技創新方面取得的成果,匯聚創新驅動發展的源動力。
從“0”到“1”不僅是創新突破,更是精神傳承
如果要問在“九三”閱兵中,哪款裝備最令人印象深刻,相信很多人會選擇第一次公開亮相的中國新一代預警機——空警-500。預警機工程是我國新時期國防科技領域一項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大工程,預警機的從“0”到全球前列,經歷了無數令人難忘的創新突破。
中國的預警機事業起步時,對外是引進不得、合作不能;對內是國防急需、基礎薄弱、人才匱乏。以2012年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王小謨院士為代表的預警機研制團隊,不懼艱險,主動請纓,正式拉開了研制國產預警機的序幕。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
重重難關,不能使他們卻步。研制團隊協同作戰,形成合力,攻堅克難;頑強拼搏,“5+2”、“白加黑”、長年出差都是常態,患上航空性中耳炎等職業病也是常態,甚至有同志為預警機事業付出了寶貴生命。催人淚下的故事比比皆是!
空警-2000的研制成功,使中國實現了預警機的從“0”到“1”的突破,從國土防空型向攻防兼備型的躍升,使中國跨入世界上少數幾個具有先進預警機研制能力的國家行列。
在面臨載機平臺引進受阻,中國電科的預警機研制團隊再次臨危受命,持續創新突破,采用了先進的數字陣列雷達技術,成功研制空警-500預警機,實現了“小平臺、大預警、高性能、新一代”的目標,也實現了中國預警機事業的代際化、譜系化發展。
毫不夸張的說,預警機研制團隊是用生命、熱血和汗水換來了整個事業的成功與勝利。預警機的研制成功,孕育出“自力更生、創新圖強、協同作戰、頑強拼搏”的預警機精神,并在中國電科人中不斷傳承,并始終激勵著他們奮勇前行。
技術創新與機制創新攜手并進
創新是中國電科五大工作方針之一,從始至終,流淌在中國電科發展的血脈之中。
“創新貫穿在幾代預警機研制過程當中。”中國電科首席科學家、空警-2000預警機總設計師陸軍在回憶預警機研制歷程時表示,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在預警機研制過程中都有體現,原始創新是第一位的,也是中國電科目前最重視的。
他介紹,中國預警機實現“從無到有”,并且“從有到優”,預警機的很多性能指標世界領先;我們不僅研制出了系列預警機,而且布局和發展了新一代預警機,實現了預警機從整機到元器件完全自主創新,從裝備到平臺完全國產化。這些主要是研制團隊原始創新突破的成果。
陸軍強調,作為黨和國家掌控的戰略性團隊,我們未來要在原始創新上繼續下功夫。原始創新首先應該是理念創新、機制創新,自頂而下成體系地創新。
如果說科技創新是果實,那么管理機制創新就是土壤。土沃才能果香。中國電科深諳個中道理,在管理機制上,同樣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突破,建立起了與國際接軌的‘三三制’開放式創新體系架構,以機制創新推進技術創新的前進,推動原始創新的源源不斷。
一個重要的例子就是,獲得2015年國家科學技術獎二等獎的中國電科技術創新體系重構工程,其創新性主要表現為三大方面:
一是加強基礎性、前沿性的創新。中國電科推動技術創新由跟蹤式向自主式轉變,提升原始創新能力;
二是構建開放、協同的創新體系,廣泛匯聚社會創新資源。中國電科建立了核心層、緊密層和松散層“三層布局”的技術創新平臺,實施系統、整機、元器件/軟件“三級協同”機制,知識產權全過程管理機制,高層次技術人才匯聚和流動機制三種創新機制;
三是打造技術創新業態,拓展中國電科核心業務。中國電科將技術創新作為一種單獨的產業形態進行重點建設,將科研過程作為“生產”,將知識產權作為“產品”,將知識產權轉讓、許可、作價入股等作為“銷售”,使技術直接面向市場并獲得經濟效益。
中國電科技術創新與創新體系建設的全面推進,正在形成一股強大的驅動力,推動中國電科支撐國家安全與智慧事業的發展。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國電科以創新為矛
中國電科目前處在電子信息領域快速發展之中,主動提高效益,推進創新,適應、引領未來經濟發展。
2015年,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情況下,中國電科聚焦安全與智慧,發揚預警機精神,實現營收和利潤繼續保持高速增長,經濟結構不斷完善,經營管理水平不斷提升,成為央企發展中一顆耀眼的明星。國務委員王勇調研中國電科時欣喜表示:“你們整體效益不錯,保持了雙20%增長,為國家發展做了大貢獻。”
中國電科創新發展、提質增效獲得了中央的肯定和厚望,然而并非就此止步。中國電科董事長、黨組書記熊群力最近在調研成員單位時表示,我們雖然已經取得了很大的發展,但是離戰略目標依然有距離,對標世界一流企業依然有差距。一個成熟的企業,應該正視差距,迎頭追趕。
強烈的危機意識,清醒的自我認識,使中國電科更加大力推進“三個轉變”,聚焦安全與智慧事業,完善經營管理,推動企業高質量發展。
在集團“十三五”發展規劃綱要的框架下,中國電科陸續開展了軍工電子、民品產業、國際化經營、科技創新、資產經營與資本運作的“十三五”分規劃制定工作,實現集團主導,統籌發展。為了加強集團主導、市場開拓,中國電科成立了多個項目重大辦,積極開拓軍工電子、民品產業、國際化經營、科技創新、資產經營與資本運作等業態的重大項目重大市場。中國電科積極響應中央部署,發揮自身電子信息技術優勢,大力推動網信事業的發展……經過一系列的改革創新之舉,中國電科的面貌煥然一新,發展質量和效益不斷提升,為未來更好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可以說,自力更生、創新圖強、團結協作、頑強拼搏的預警機精神體現中國電科的方方面面,不斷激勵電科人迎難而上,不斷開辟發展新局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