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微信公眾號:廣電計量GRGTEST
導讀
今年1月11日至12日,NQI成功吸引了眼球,質檢總局支樹平局長在全國質量監督檢驗檢疫工作會議上用了大量篇幅專門闡述國家質量技術基礎(National Quality Infrastructure,以下簡稱“NQI”)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科技部也以專欄形式首次將NQI納入《國家科技創新“十三五”規劃》。
那么局長說的NQI到底應該怎樣理解?
未標題-1-01.jpg (63.12 KB, 下載次數: 379)
下載附件
2016-2-23 08:38 上傳
NQI是什么?
NQI(National Quality Infrastructure)的中文意思是國家質量技術基礎,按照字面意思, N是“國家”,Q是“質量”,I是指“基礎設施”,也可以說NQI是質量的基礎設施。
要保證質量,需要先完善一些基礎設施建設,而這些基礎設施就是計量、標準和全面評定。
2005年,聯合國貿發組織和世界貿易組織首次提出“國家質量基礎(National Quality Infrastructure,簡稱 NQI)”概念,即計量、標準、檢測、認證、認可。
2006年,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UNIDO)和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在總結質量領域100多年實踐經驗基礎上,正式提出計量、標準化、合格評定共同構成國家質量基礎,是未來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三大支柱。
2012年1月11日,國務院召開的研究部署進一步加強質量工作的常務會議強調:“標準、計量、認證認可和檢驗檢測(注:認證認可和檢驗檢測是合格評定的主要內容)是質量基礎工作,必須予以加強”。
2016年1月11日至12日,質檢總局支樹平局長在全國質量監督檢驗檢疫工作會議上用了大量篇幅專門闡述NQI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科技部也以專欄形式首次將NQI納入《國家科技創新“十三五”規劃》。
那么為什么是計量、標準化、合格評定這三者構成了NQI?有沒有諸如品牌、工藝等第四個要素?或者其中兩個要素就足以構成NQI,沒有必要是三個?
關系圖.jpg (50.99 KB, 下載次數: 425)
下載附件
2016-2-23 08:39 上傳
質檢局稱,因為這三者能形成完整的技術鏈條,已足以構成質量保障體系:
計量是標準和合格評定的基準;標準是合格評定的依據,是計量的重要價值體現;合格評定是推動計量溯源水平提升和標準實施的重要手段。
簡單地說,計量解決準確測量的問題,質量中的量值要求由標準統一規范,標準執行得如何就需要通過檢驗檢測和認證認可來判定。
我國的NQI現在建設得怎么樣?
我國逐漸重視國家質量基礎建設,尤其在近10年加大了對這方面的投入,并取得了一些成績。
截至2015年底,我國已經建有計量技術機構一共3274家,承擔ISO/IEC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分委會秘書處64個,標準化科研機構超過200個,全國專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533個,檢驗檢測認證機構28600家。截至2016年1月31日,獲得中國合格評定國家認可委員會(cnas)認可的各類認證機構、實驗室及檢驗機構三大門類共計十四個領域的機構7638家。
但這個水平在國際是什么樣位置呢?
質檢總局科技司司長 武津生:我國 NQI 水平整體處于從 “跟跑” 向 “并跑” 過渡階段
武津生稱,“十五”以來,我國逐步加大NQI研發投入力度,盡管已經取得許多成果,但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我國NQI還存在顯著差距,整體處于從“跟跑”向“并跑”過渡階段。
國際
中國
計量領域
國際:量子基準正逐步取代實物基準,量值傳遞由逐級傳遞向扁平化方式發展,新領域計量基標準成為國際計量研究熱點。
中國:量子計量基準研究尚未全面開展,現有成果比國際先進水平有較大差距,支撐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和國計民生的計量新領域建設剛剛起步,遠未能滿足產業戰略轉型升級和快速發展的現實需求。
標準領域
國際:跨產業融合標準的需求不斷增多,先導性新興產業標準成為熱點,國際標準向社會領域拓展趨勢明顯。
中國:標準適用性不強,整體水平不高;支撐產業轉型升級的共性技術標準缺失;對國際標準的貢獻與我國經濟地位不相稱。
檢驗檢測領域
國際:檢測需求多樣化、早期化和微量化,檢測技術向精確、快速、在線、智能、高通量、非定向發展,檢測評價向質量演化、壽命控制、定量可靠方向發展。
中國:在許多領域仍存在“檢不了、檢不好和檢測結果評價不準”的問題,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較大差距。
認證認可領域
國際:評價技術向全樣本、系統性、定量化發展,評價對象呈現多樣化、條件復雜化、需求專業化態勢。
中國:認證認可技術能力與世界發達國家先進水平相比尚有差距,認證認可基礎技術能力不強,在新一代信息技術、節能環保等重點產業認證認可技術存在空白。
NQI將會怎樣發展?
2016年2月16日,質檢總局局長、黨組書記支樹平在《人民日報》發表了《建設質量強國的基本遵循——學習貫徹習近平同志關于質量問題的重要論述》一文,闡述了中國建設質量強國的未來方向和具體做法。他提出要深刻認識質量的戰略地位,大力推進質量強國建設;深刻認識質量發展的新特征,積極推動經濟轉型升級;深刻認識質量管理的科學方法,切實提高質量治理能力。
那具體而言,“十三五”如何加強NQI建設?質檢總局科技司司長武津生給出了較為具體的方向:
概括地講,“十三五”NQI工作主要包括:
一是開展科研創新,大力提升參與國際競爭的能力、服務國家發展的能力、服務質檢事業發展的能力;
二是著力推進檢驗檢測認證機構整合改革;
三是推進質檢科技成果轉化,創新科技成果轉化機制,建設科技成果推介平臺,開展科技成果轉化試點;
四是推進質檢基地人才建設,加強科技人才隊伍建設,加強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加強科技協作平臺建設。
計劃到2020年,實現我國NQI總體水平實現與國際“并跑”、部分技術領域實現“領跑”。
總之,計量是控制質量的基礎,標準引領質量提升,合格評定控制質量并建立質量信任,三者形成完整的技術鏈條,相互作用、相互促進,共同構成了國家質量基礎(NQI)。新常態下,國家提出把推動發展的立足點轉到提高質量和效益上來,NQI的戰略地位和基礎作用將會更加凸顯。
本文摘自微信公眾號:廣電計量GRGTEST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