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業25年,他憑著一股“犟”勁兒,從一個計量“學徒”成長為吉林省電能計量專業的“大拿”;他帶領“張瀚創新工作室”的成員研發創新成果14項;和同事檢測的40余萬臺智能電表,沒有一件因計量差錯而產生投訴…… 他用腳步丈量著吉林省白山市各個變電所之間的距離,用手中的“秤桿”維護著企業與百姓的利益。他就是國網白山供電公司客戶服務中心計量室副主管張瀚。 1990年,剛滿20歲的張瀚從長春電力技術學校發電及變電所運行維護與檢修專業畢業后,被分配到原渾江電業局用電計量科工作。學發電卻干起了電能計量的工作,這著實困擾了他一段時間。最終,張瀚硬著頭皮走上了計量崗位。“既然單位把咱安排到這個崗位,就必須把工作干好,還必須要干出個樣來。” 到崗不久,張瀚接到了第一個任務——檢測校驗臺的故障。由于在校期間接觸電子方面的知識不多,他就嘗試翻專業書、查說明書找原因。當天夜里,他就檢測出了結果。初戰告捷讓張瀚興奮不已,從此,他對電能計量工作萌生了興趣。 為了盡快適應工作崗位,張瀚虛心請教前輩積累經驗,通過書本自學知識,逐漸在計量專業中嶄露頭角。如今,張瀚不僅是白山市電能計量專業的領軍人物,還是全省計量專業當中最年輕的專家。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作為專業帶頭人,張瀚大膽開拓,勇于創新。2008年國網白山供電公司組織電能計量專業技術人員成立課題小組,由張翰帶隊,有針對性地進行課題攻關。2012年白山供電公司將該小組正式命名為“張瀚創新工作室”,這也是吉林省首家以個人命名的創新工作室。 近幾年,國家開始實施智能電網建設,白山地區開始普及智能型電表。裝上新電表后,有居民和企業都對新換的電表產生了質疑:這“機械的”換成了“電子的”會不會“走字”更快、更多? 面對懷疑,張瀚帶領團隊研發了“單相電能表現場檢測儀”,改變了以往現場全靠經驗判斷電表是否存在故障的模式。誰家有質疑,都可以用儀器通過現場簡單的連線,通過曲線和數據反映出智能電表是否正常,讓客戶一目了然。 這一發明,不僅為百姓解除了困惑,也為國網白山供電公司每年減少此類工作任務500余次,避免經濟損失30萬余元。截至目前“張瀚創新工作室”已研發創新成果14項,其中多項成果獲國家實用新型專利,并填補了國內該領域的空白。 記者在“張瀚創新工作室”內看到一個一端有類似探頭裝置的長桿子,這便是“互感器參數現場檢測儀”。張翰告訴記者,有些帶電設備人不能靠近,或者由于設備過于復雜,在無法看到內部數據的情況下,可以把檢測儀的探頭探入設備間隙從而獲取數據,這個看似簡單的小發明,既解決了工作難題,也減少了員工的勞動強度,杜絕了觸電風險。 “自從我帶領創新團隊發明了很多東西之后,身邊的同事都很羨慕我們的發明,覺得很實用,他們也想自己搞點發明創造。我很希望自己的創新能夠感染更多人,一起為社會、為百姓貢獻自己的精神財富。”張瀚高興地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