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量論壇

 找回密碼
 立即注冊

QQ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開始

搜索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概念] 《測量不確定度現行定義詮釋》這樣的文章不好寫哦!

[復制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推薦
走走看看 發表于 2015-1-30 08:25:29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后由 走走看看 于 2015-1-30 08:30 編輯

“如果人們可以直接得到真值,何必一級一級找“標準值”(約定真值),何必搞出個量值傳遞系統或量值溯源系統?”

我的天,這腦子里到底裝的什么啊,莫非真把讀的書都“搗成漿糊一桶了”,只要你有足夠的錢,你可以復制一個千克國際原器放到你家里,只要你有足夠的錢,可以讓人給你制造一臺銫噴泉鐘放你家里(前提是你不能投敵判國技術擴散),只要你有足夠的錢,你可以象李嘉誠一樣買下差不多整個英國,只要你有足夠的錢,你可以隨便任性... ...,沒有那么多錢,就一級一級來。
推薦
史錦順 發表于 2015-1-23 18:13:37 | 只看該作者
njlyx 發表于 2015-1-23 16:52
【根據所用到的信息,表征賦予被測量量值分散性的非負的參數。】

對于如此朦朧不堪的“主定 ...

       不確定度主定義之“被測量量值分散性”是不確定度理論的先天的殘疾。“分散性”是個問題,但對測量來說,通常是第二位的問題。測量的第一問題、核心問題是“偏離性”。誤差理論講偏離性(系統誤差)也講分散性(隨機誤差),誤差理論對常量測量來說,是完備的。客觀要求是解決誤差理論不能處理的隨機變量的測量問題。不確定度理論的登臺,對常量測量,一味強調“分散性”,而忽略最重要的“偏離性”,大方向錯了。本來目的是取代誤差理論,可惜,強調分散性的結果,是不能處理誤差理論能夠處理的大量問題,用大力氣推行,也只能擺擺樣子而已,沒法實用。而對隨機變量的測量,不確定度理論的一個“除以根號”,就要了命。因為分散性必須用單值的西格瑪來表征。有人企圖用兩個N來掩蓋錯誤;其實恰巧翻了180度。本該實驗從嚴,應用可寬;而兩個N的狡辯,恰恰是準備要求低,而實戰要求高,是隱患!實測要求高水平(不除以根號N的西格瑪),你的設備規格卻是低水平(除以根號N的西格瑪),誤事!隱患!罪過!

補充內容 (2015-1-23 21:10):
應為:“除以根號N”
推薦
史錦順 發表于 2015-1-9 10:25:15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后由 史錦順 于 2015-1-9 10:27 編輯
劉彥剛 發表于 2015-1-8 20:37
因為由于版面問題,文章被刪節較多,再加上我是用照相得到的電子文檔,看不太明白。下面將我的原文粘貼如下 ...


-
        看了劉彥剛的文章(原稿),十分驚詫。一個好學的、肯動腦筋的年輕的計量工作者,怎能有這樣的看法?
       細一想,也不奇怪。推行不確定度論20年了,在不確定度論一套謬論的熏陶下,出現這種情況也是自然的。先說明一句,我不是指責年輕人,而是對坑害一代青年的不確定度論深惡痛絕,也提醒那些左右計量界學術思想的權威們,你們該反思了。一味地照搬照抄、莫名其妙地迷信洋人,甚至把美國人自己都不承認的洋混混當神供;這種思想,不僅誤事,而且害人! -
       求真是人的基本追求。說真話、講真情、論真理,是人類社會的基礎。社會科學、自然科學,都要講真理。難道測量計量能例外嗎?測量的目的就是認知真值、獲得真值,講真值有什么錯?
-
       劉彥剛文章的題目是《慎防將包含區間誤理解為被測量的真值存在的區間》,我的解讀如下。
       1 史錦順認為,VIM3說“不確定度區間是包含真值的區間”,這是不確定度論從否定真值可知,到承認真值可知的回歸,因為能說區間包含真值,就是知道真值在區間中,就是一定程度地知道了真值。隨著區間不斷地縮小,認知就會更精確。這樣說的大方向是對的,但不確定度沒有單元,推導不出這個結果。恰似“天上掉下個林妹妹”,來路不明。因此,不確定度仍然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
       2 區間有兩個,計量場合的測得值區間和測量場合的被測量量值區間。
       計量場合有計量標準,用測量儀器測量計量標準,測得值分布在一個區間中。這個區間是測得值區間,它以真值(用標準的標稱值代替)為中心、以誤差范圍為半寬。計量就是考核這個區間。測得值在區間中,才算儀器合格。
       經過計量合格的儀器,其測得值區間包括各種可能的測得值,即測得值與真值之差的絕對值不超過誤差范圍。這是測量儀器的特性,是測量儀器的性能。于是可以通過測得值求真值。
       在測量中,用測量儀器測量被測量,得到測得值M.已知M-Z的絕對值不大于誤差范圍R(計量中認定),則以測得值M為中心、以誤差范圍R為半寬的被測量量值區間,即被測量的真值區間必然(概率99%)包含被測量的真值。
       測得值加減誤差范圍是測量結果。測量結果中包含真值。就是被測量的量值(真值)區間中包含真值。
       測量結果包含真值,是測量計量理論的真諦,也是一切測量計量工作的根本點。如果測量結果不包含真值,測量就沒有意義,計量也就沒有必要。
-
       3 劉彥剛的意思是說,不確定度與真值無關。不確定度的包含區間不包含真值。
       你是不確定度論的擁護者,這樣說,等于說不確定度沒用。你本來的意思是維護不確定度概念。你卻說了反話。
       在測量計量領域中,與真值無關的概念、理論,必然是沒用的。
       稱重的例子,葉德培先生說的是對的。測量結果,如果不說明被測量真值的信息,就是白測了。
       葉先生畢竟是老計量專家。有時也說些“與真值無關”的錯話,但她的實際工作,不可能不講究真值。白癡才信“與真值無關”。真的與真值無關,任何測量計量理論就都成了無用的廢話了。
-
3#
 樓主| 劉彥剛 發表于 2015-1-6 20:50:28 | 只看該作者
4#
 樓主| 劉彥剛 發表于 2015-1-6 20:51:07 | 只看該作者

測量不確定度現行定義詮釋.rar

266.28 KB, 下載次數: 43, 下載積分: 金幣 -1

5#
王夔 發表于 2015-1-7 15:23:50 | 只看該作者
“測量不確定度現行定義詮釋”僅僅是一己之見,文中可能有很多不足,甚至錯誤的地方,望計量前輩及同仁多提意見和建議,共同學習,共同提高。就JJF1059.1規范,近來寫了幾篇體會,將陸續刊登在中國計量、工業計量,希望老師們給予指正。
6#
王夔 發表于 2015-1-7 15:40:55 | 只看該作者
"測量不確定度現行定義詮釋"僅為一己之見,請老師和同行們多提出寶貴建議。
7#
史錦順 發表于 2015-1-7 18:20:20 | 只看該作者
王夔 發表于 2015-1-7 15:40
"測量不確定度現行定義詮釋"僅為一己之見,請老師和同行們多提出寶貴建議。 ...

       文章署名王新,而你是王夔,是同一個人嗎?
8#
 樓主| 劉彥剛 發表于 2015-1-7 19:29:06 | 只看該作者
王夔 發表于 2015-1-7 15:23
“測量不確定度現行定義詮釋”僅僅是一己之見,文中可能有很多不足,甚至錯誤的地方,望計量前輩及同仁多提 ...

互相學習共同提高!我還在認真細讀!應該說這文章不好寫哦!因為規范都因為些原因還沒宣貫,自然是有其難處。
9#
 樓主| 劉彥剛 發表于 2015-1-7 19:30:17 | 只看該作者
史錦順 發表于 2015-1-7 18:20
文章署名王新,而你是王夔,是同一個人嗎?

應該是同一人,象我們這樣在論壇里用真名的不多哦!
10#
 樓主| 劉彥剛 發表于 2015-1-7 20:06:46 | 只看該作者
王夔 發表于 2015-1-7 15:40
"測量不確定度現行定義詮釋"僅為一己之見,請老師和同行們多提出寶貴建議。 ...

會的。我會認真、真懇地,先個別與你交流的。我之所以想方設法聯系到你,自然是有話與你說的。
11#
史錦順 發表于 2015-1-8 12:04:24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后由 史錦順 于 2015-1-8 12:06 編輯
王夔 發表于 2015-1-7 15:40
"測量不確定度現行定義詮釋"僅為一己之見,請老師和同行們多提出寶貴建議。 ...


-
        題目文雅,號稱“詮釋”。看其內容,并無新意。字面解釋一番,又有什么用?
       一個含糊其詞的定義,王先生卻要“詮釋”,你怎么解釋得通?
       1 定義中的“量值”是什么?是被測量的測得值還是被測量的真值?
       國家質檢總局的專家李慎安先生說;“定義中的量值是被測量的真值”。你贊成嗎?如果被測量是常量,真值只有一個,何談分散性?
       你文章中表白得很明白,說量值是測得值,分散性就是測得值的。測得值的要害是偏離性,只講分散性的測量儀器還能用嗎?一臺秤稱量標稱值為10kg的砝碼。測得值100個,示值全是11.00kg,原因是臺秤的砝碼殘缺(約十分之一)。誤差理論判斷,此秤有系統誤差+10%,不合格、不能用;而按不確定度定義,此秤示值分散性為零,不確定度極小,是可信的。這不是胡說嗎?
-
       2 現在的不確定度定義,以及其五個注中,沒有關于“可信性”的話。說不確定度是“可疑度”“可信度”都是不確定度問世時的謊話,VIM與JJF都不說了,你還在重復這些陳詞濫調,真沒意思。誤差理論主張取3σ,可信性是99%;不確定度論主張取2σ,可信性就是95%,不確定度本身怎么可能是可信性?分散性怎么又變成可信性,亂彈琴!
-
       3 計量測量是實驗科學、是實際操作,根本的依據是實測數據。不確定度論靠什么?靠的是收集信息,靠的是評估。空口說白話,解決不了任何測量計量的實際問題。“不確定度評定”是誤導。
       測量講究準確,靠的是測量儀器;儀器準不準,靠計量,就是用測量儀器測量一下已知量值的計量標準,示值與標準的值(代表真值)之差,就是誤差,誤差大小一測便知。中國人在兩千年前的秦朝就知道這樣做。不確定度評定卻讓人們去查儀器的說明書。相信儀器說明書、根據儀器說明書選儀器、給出測得值的誤差范圍,本來沒錯,但這是最低層次的知識,根據說明書來認定性能,也太小兒科了。如此不確定度評定,還有意義嗎?
-
       4系統誤差,對絕大多數測量儀器,都是測量誤差的主要部分。如果說以修正系統誤差為前提條件,就等于說不確定度沒用,因為測量儀器的絕大多數是不修正甚至不能修正的。不確定度論總體來說是忽視系統誤差;時而計入系統誤差,卻又一律方和根合成,毫無道理。不確定度論的系統誤差之“殤”,無藥可治。
-
       5 把測量結果寫成Y=y±U,怎樣解釋?這里最需要解釋。先生卻忽略了。
       U是擴展不確定度,這沒有分歧。但y與Y又各是什么?Y=y±U是測得值的區間嗎?倘如是“詮釋”,則完全不符合VIM3的原意。按VIM3的說法,Y是真值。區間是包含真值的區間。這和先生的“詮釋”,意思是相反的。
-
      我這段短文的意思,目的是說明不確定度定義本身是模棱兩可、含混不清的,是錯誤的,神人也沒法解釋清楚。我看先生是白費功夫。勸您莫干這類傻事。
-
12#
 樓主| 劉彥剛 發表于 2015-1-8 14:37:39 | 只看該作者
王夔 發表于 2015-1-7 15:40
"測量不確定度現行定義詮釋"僅為一己之見,請老師和同行們多提出寶貴建議。 ...

王工:
    你好!
    我想請教的是在第68頁之第四部分【注3】的詮釋中,“由此可見,測量不確定度一般來源于隨機性和模糊性,前者歸因于條件不充分,后者歸因于事物本身概念不明確。”后者歸因于事物本身概念不明確,比較好理解;但前者歸因于條件不充分該怎么理解哦?如果條件充分就不存在隨機性了嗎?請指教!謝謝!
13#
王夔 發表于 2015-1-8 15:22:19 | 只看該作者
都成老師的一段話:“剛跟1059的起草人李慎安老師通了電話,交流了近來討論的不確定度理論與誤差理論的關系,不確定度理論研究解決的就是原誤差理論中隨機誤差與未定系統誤差的內容,采用了一個“不確定度”的概念,在評定的方法和表示上進行了梳理和細化而已。

在“不確定度理論與誤差理論的關系您怎么看?”中http://www.bkd208.com/viewthread.php?tid=171974,大家討論了很多,也談了一些題外話。

就不確定度理論與誤差理論的關系,有人認同上面的觀點;有人認為不確定度解決的是“可信性”問題,誤差理論解決的是“準確性”問題,兩者沒有什么關系;也有人極力反對和否定不確定度理論,認為還是原來的誤差理論好。

本人認為不可能再回頭,還是多做一些對不確定度評定與應用有用的事,譬如有人覺得定義不好,那您給個恰當的定義;合成方法不妥,那您給出好的合成方法,總之,您覺得哪兒不好就治哪兒,全盤否定恐怕不行,八個國際組織不會答應。說的不好聽一點,不確定度理論就是誤差理論的延伸,沒有多少創新,找本誤差理論的書對照一下就知道了,既然還是“誤差理論”,發展為“不確定度理論”我認為最大的貢獻是用“不確定度”的概念代替“誤差范圍”的概念,解決了“誤差”在誤差理論中即是“測量結果-真值”又是“誤差范圍”的概念混亂的問題。

知道了不確定度理論的來歷,也就有了學習和應用不確定度的動力。”
14#
史錦順 發表于 2015-1-8 20:21:36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后由 史錦順 于 2015-1-8 20:28 編輯
王夔 發表于 2015-1-8 15:22
都成老師的一段話:“剛跟1059的起草人李慎安老師通了電話,交流了近來討論的不確定度理論與誤差理論的關系 ...


-
        王夔先生說:“不確定度理論就是誤差理論的延伸,沒有多少創新,找本誤差理論的書對照一下就知道了,既然還是“誤差理論”,發展為“不確定度理論”我認為最大的貢獻是用“不確定度”的概念代替“誤差范圍”的概念,解決了“誤差”在誤差理論中即是“測量結果-真值”又是“誤差范圍”的概念混亂的問題。”
       紅字部分的顏色是我加的。我很看重這句話。這才是“詮釋”,直接、明白,又極有實用價值。我認為這一句,是對不確定度的真正的“詮釋”,勝過他在《中國計量》發表文章的一百倍。如此明白的話,只能在網上說,我理解他的苦衷。說話不“饒”,文章就不能在正規刊物上發表;而大家一旦都講明白話,不確定度論也就沒法混下去了。

-
15#
 樓主| 劉彥剛 發表于 2015-1-8 20:29:22 | 只看該作者
王夔 發表于 2015-1-7 15:23
“測量不確定度現行定義詮釋”僅僅是一己之見,文中可能有很多不足,甚至錯誤的地方,望計量前輩及同仁多提 ...

王工:
    你好!之所以我請你看我發表在《中國計量》第9期的文章,的確是因為現在因為新版VIM出來后,使得測量不確定度中的被測量量值是指真值,還是測得值出現了矛盾。請看我發表在《中國計量》第9期的文章:
16#
 樓主| 劉彥剛 發表于 2015-1-8 20:37:21 | 只看該作者
因為由于版面問題,文章被刪節較多,再加上我是用照相得到的電子文檔,看不太明白。下面將我的原文粘貼如下:
慎防將包含區間誤理解為被測量的真值存在的區間
□劉彥剛

  JJF1001—2011《通用計量術語及定義》第5.18條明確給出測量不確定度定義:根據所用到的信息,表征賦予被測量量值分散性的非負參數。第5.28條給出包含區間定義:基于可獲得的信息確定的包含被測量一組值的區間,被測量值以一定概率落在該區間內。第5.29條給出包含概率定義:在規定的包含區間內包含被測量的一組值的概率。
  看得出包含區間是被測量測得的量值,以一定的包含概率可能落在的區間。測量不確定度是說明被測量測得的量值分散性的參數,它不說明測得的量值是否接近真值,測量不確定度與真值無關。在葉德培老師,發表在貴刊的《測量不確定度評定與表示》系列講座,之第二講中也明確了上述觀點。
但是在人們腦子中,在平時的敘述中,不經意間就會將不確定度與真值聯起來。錯誤地將包含區間,理解為被測量的真值存在的區間。
  例如:在葉德培老師系列講座第二講中,講解測量不確定度定義時,在第(1)款中的例:“當得到的測量結果為m=500g,U=1g(k=2),就可以知道被測件的重量以約95%的概率在(500±1)g區間內,……”。這里被測件的重量只能理解為被測量的真值吧?
又例如在ISO/IEC GUIDE 99:2007《國際計量學詞匯 基礎和通用概念及有關術語》(即VIM第三版)。中:
2.26 (3.9) measurement uncertainty
  non-negative parameter characterizing the dispersion of the quantity values being attributed to a measurand, based on the information used.
  可譯為:
2.26(3.9) 測量不確定度
  根據所用到的信息,表征賦予被測量的量值之分散性的非負參數。
  JJF1001—2011該定義與VIM第三版是一致的。但是再看VIM第三版給出的包含區間和包含概率的定義:
2.36  coverage interval
  interval containing the set of true quantity values of a measurand with a stated probability, based on the information available.
2.37 coverage probability
  probability that the set of true quantity values of a measurand is contained within a specified coverage interval.
  可譯為:
2.36包含區間
  基于可獲得的信息以宣稱的概率包含被測量的真值集合的區間。
2.36包含概率
  在規定的包含區間內包含被測量的真值集合的概率。
  看得出,VIM在給出測量不確定度定義時更加注意,讓人們認識到測量不確定度是說明被測量測得的量值分散性的參數,它不說明測得的量值是否接近真值,測量不確定度與真值無關。但是在給出包含區間和包含概率的定義時就疏忽了,將不確定度與真值聯起來了。錯誤地將包含區間,理解為被測量的真值存在的區間。
  在人們概念還不是很清晰的情況下,為了不導致誤解對于葉老師所舉的該例,最好是較祥細地表達為:當得到的測量結果為m=500g,U=1g(k=2)時,說明該被測量,在該測量條件下,還有可能得到不同的測得的量值,但它們會以約95%的概率,落在(500±1)g區間內。這樣的測量結果,較僅給出m=500g,給出了更多的可信度信息。
17#
風吹石 發表于 2015-1-9 09:20:12 | 只看該作者
插一個題外話(不是為了灌水):這里的氣氛非常好,不管是我贊同的還是反對的,都是一種享受。向幾位老師致敬。
18#
規矩灣錦苑 發表于 2015-1-9 14:19:34 | 只看該作者
  JJF1001-2011的5.28條給“包含區間”的定義是:“基于可獲得的信息確定的包含被測量一組值的區間,被測量值以一定的概率落在該區間內。”
  “基于可獲得的信息”就是給出測量結果的測量過程的所有信息,根據測量過程可獲得的信息可以確定“一組值的區間”(實際上只能確定這個區間的寬度),這個區間的寬度(半寬)被定義為了“不確定度”。“被測量值”在GUM中理解為“被測量真值”,其中“真”字在GUM中是可以省略的,因此,被測量真值就“以一定的概率落在該區間內”,所以不確定度是被測量真值可能存在的區間半寬。所以VIM第三版給出的包含區間定義為“基于可獲得的信息以宣稱的概率包含被測量的真值集合的區間。”JJF1001-2011的5.28條還有三個注也很重要:1包含區間不一定以所選的測得值為中心;2不應把包含區間稱為置信區間;3包含區間可由擴展不確定度導出。
  根據以上解讀,當得到的測量結果為m=500g,U=1g(k=2)時,說明該被測量,在該測量條件下,還有可能得到不同的測得的量值,這樣的測量結果,較僅給出m=500g,給出了更多的可信度信息,這句話沒有問題,但它們會以約95%的概率,落在(500±1)g區間內,似乎并不妥。
  m=500g其實就是測量者給出的唯一測量結果,測量結果的誤差并未給出,其實是不得而知的。U=1g(k=2)是給出的不確定度不是測量結果的誤差。根據定義的注2,選定的測得值m=500g并不一定是包含區間的“中心”,因此尚不能說“得到不同的測得的量值……落在(500±1)g區間內”。我們“不應把包含區間稱為置信區間”(注2的話),更不能稱為測量結果的誤差范圍(區間)。U=1g是“包含區間”半寬,不是“置信區間”半寬,“包含區間可由擴展不確定度導出”(注3的話)。但要導出包含區間還應獲得“約定真值”的信息,約定真值才能近似作為包含區間的中心。以約定真值為中心U=1g為半寬的區間才是“包含區間”。m=500g則是測量結果,其它人的其它可能的測量結果均在包含所有測量結果的區間內,該區間是以500g為中心,誤差范圍的半寬為半寬的區間。測量結果存在的區間與被測量真值存在的包含區間,對稱中心不同,半寬也不相同。
19#
fs3357 發表于 2015-1-10 12:01:06 | 只看該作者
測量結果存在的區間與被測量真值
20#
史錦順 發表于 2015-1-10 12:01:42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后由 史錦順 于 2015-1-10 12:11 編輯
劉彥剛 發表于 2015-1-8 20:37
因為由于版面問題,文章被刪節較多,再加上我是用照相得到的電子文檔,看不太明白。下面將我的原文粘貼如下 ...


-
         仔細讀讀王新(王夔)劉彥剛二人的文章(都是《中國計量》的文章),復習一下不久前葉德培先生發表在《中國計量》上講解不確定度基本概念的文章,再看看規矩灣的帖子,人們不難發現,原來推行了二十多年的不確定度論,不僅反對者否定、駁斥,就是那些贊成者們,也是各有各的解讀,甚至所理解的意思是對立的。
       為什么?原因很簡單:不確定度論不是客觀規律的反映,不過是幾個美國人的隨意編造。不確定度論的表面現象是語言含混,模棱兩可;實際是不顧客觀事實,邏輯混亂,方法錯誤,不能實際應用。
-
       史錦順堅決反對不確定度論,就是認識到不確定度論是偽科學。不僅不能用,而且誤事、害人。應該看到,對人們思想方法的污染,是影響久遠的嚴重的禍害。
-
       說“規定就是理”,那還講什么理?如果人類必須承認“規定就是理”,那人類社會就只能停留在奴隸制社會。原始社會無所謂規定;而奴隸制社會則有了規定。那時的規定合理嗎?當然不是。
       我國當代的基本方針是改革開放。改革的一個方面就是改革不適應發展的“規定”。國家的規定都可以改,為什么計量規范上的不合理規定不能改?說規定了就是合理的,不對!
-
       葉德培先生在講稱重問題上,講真值,是完全正確的,如果測量結果與真值無關,那測量就沒有一點用。劉彥剛說葉先生錯了,還在有廣泛影響的《中國計量》上發表文章批評,這是年輕人受不確定度論毒害的結果。也是葉先生自己引火燒身,因為您不久前說過“不確定度與真值無關”的話。劉彥剛的不當批評也好,葉先生“與真值無關”的講法也好,都是不確定度論的不良影響,這個賬要算在不確定度論上。
       葉先生是有真知灼見的。在關于不確定度的錄像講課中,葉先生說:“把被檢儀器的性能算在檢定裝置上是錯誤的。”這是對我國計量界不確定度評定的基本否定,因為推行不確定度的二十年,所謂不確定度評定,主要就是檢定裝置的評定。我在網上曾評價葉先生這句話說:“金玉之言,擲地有聲;嚴厲質疑,振聾發聵”。我認為葉先生是有水平有見解的。但我借此機會向先生提點意見。
       一位副所長在網上說,聽你講過課,說你強調“忠于原文”。我認為,翻譯要“忠于原文”,但做為國家規范的第一起草人,卻不該如此。與國際接軌、學習國外先進科學技術是必要的、正確的,但要有鑒別,學好的,不好的東西,沒用的東西,不該學。最新版本的JJF1001, JJF1069.1這兩個最重要的國家計量規范,您都是第一起草人。責任重大呀!說光榮,確實光榮,人生難得如此機會。但作用呢?推行不三不四的不確定度論,惹得議論紛紛,甚至是“罵聲不絕”,你難道沒有耳聞嗎?地位高,起好作用,影響大;如果是壞作用,那就該警惕了。你不是一個完全迷信不確定度論的人。倘你能瀏覽一下我的網絡文章,也許會清醒一下。對當前的誤差理論與不確定度論之爭,望你能迅速認清形勢,發揮應有的作用。你是中國宣傳不確定度論的第一人。不確定度論說“準確度是定性的,不能給出數值”,計量院最近公布一千零八十一個定量的“準確度”,我看是個信號,人們公開藐視不確定度論的規定了。你現在站出來,全面反對不確定度論(你講課錄像網上有,說明你早有行動),并不晚;你就會被計量歷史載入反不確定度論的陣營;如果再宣揚那誤事害人的不確定度論,就是歷史性的過錯。請看,這里的劉彥剛、王夔、規矩灣都受了你宣揚的不確定度論的毒害。難道不是嗎?

-

21#
規矩灣錦苑 發表于 2015-1-10 18:08:00 | 只看該作者
我的看法是:
  1不確定度論說“準確度是定性的,不能給出數值”的說法是找錯了對象,“準確度是定性的術語”是JJF1001的規定,不是不確定度的規定,準確度是定性的術語規定與不確定度毫不相干。史老師提到的計量院最近公布定量的“準確度”,是對國家技術法規JJF1001的違背,也與不確定度理論的存在與否沒有絲毫關聯。
  2葉先生說:“把被檢儀器的性能算在檢定裝置上是錯誤的。”觀點完全正確。被檢儀器的性能是該儀器自身特有的,不受校準裝置的影響,不能說一個人的有病沒有查出來病就不存在了,或者沒病儀器檢查誤判有病就真的有病了。檢定裝置只能出被檢儀器的檢定結果,而不能改變被檢儀器的固有特性。
  3關于“不確定度與真值無關”,要看這句話的前言后語,要全面理解說話人的這句話含義。不確定度的本質是用可靠信息估計的被測量真值存在區間的半寬,因此不能說與真值無關。但在講述不確定度評定的過程時,關鍵在于評估各可靠信息給測量結果引入標準不確定度分量的大小,將所有標準不確定度分量合成得到合成標準不確定度,再乘以包含因子k得到擴展不確定度,整個評定過程中絲毫不涉及被測量真值的大小,因此說“不確定度與真值無關”也就是正確的。
  劉彥剛先生說:VIM在給出測量不確定度定義時,……不說明測得的量值是否接近真值,測量不確定度與真值無關。但是在給出包含區間和包含概率的定義時,將不確定度與真值聯起來了。錯誤地將包含區間,理解為被測量的真值存在的區間。我認為,VIM給出的不確定度定義不是“測量誤差”,是告誡人們不確定度從不涉足測得值是否接近真值的問題,這個問題是誤差理論已經解決了的問題,因此,不確定度不解決測得值接近被測量真值程度的問題。但不確定度又的的確確是人們通過關于測量過程的可靠信息對真值存在區間的寬度(注:這個寬度不要和真值存在區間相混淆),用這個寬度的一半作為一個參數來評判測量結果的可疑度。人們主觀估計的這個“真值存在區間的寬度”一半就是不確定地點定義,因此,VIM并非一時疏忽,“包含區間”的的確確應該理解為被測量的真值存在的區間,只不過在評定不確定度時沒有必要評估這個“包含區間”,在不知道真值或約定真值的情況下也無法評估這個包含區間,只要評估包含區間的寬度就足夠了。
  4我贊成王夔先生關于“多做一些對不確定度評定與應用有用的事,譬如有人覺得定義不好,那您給個恰當的定義;合成方法不妥,那您給出好的合成方法,總之,您覺得哪兒不好就治哪兒”的建議,但不贊成“不確定度理論就是誤差理論的延伸,沒有多少創新”,“誤差理論”發展為“不確定度理論”,最大的貢獻是用“不確定度”的概念代替“誤差范圍”的概念,解決了“誤差”在誤差理論中即是“測量結果-真值”又是“誤差范圍”的概念混亂的問題。
  不確定度理論是誤差理論發展到現階段必然產生的一個新理論,不確定度理論不是誤差理論,“不確定度”也不能代替“誤差范圍”。誤差是“測量結果-真值”的定義并沒有錯,誤差范圍是誤差的波動范圍,也沒有錯,錯的是有人誤差和誤差范圍混為一談,這是個人的錯誤理解,與誤差理論無關。不確定度的定義也與誤差范圍的含義天壤之別,用不確定度代替誤差范圍的理解同樣是錯誤的,如果不確定度真的是來代替誤差范圍的,我相信絕大多數計量界人士不會答應,誤差范圍簡潔明了,用一個新名詞代替它的確就如史老師所說“純屬添亂”,完全沒有必要,人們寧肯繼續使用大家所熟知的“誤差范圍”而拒絕使用“不確定度”。將不確定度視為誤差范圍的替代物,無疑是推廣不確定度應用的最大障礙。
  我相信不確定度理論的科學性,相信不確定度理論一旦誕生必然以其強大的生命力不斷成長、發展和完善,必然與已經發展了數百年的誤差理論形成親姊妹,作為測量領域的基本理論之一,相互補充,相互促進,攜手共同解決測量領域里的各種問題。
22#
 樓主| 劉彥剛 發表于 2015-1-11 16:52:17 | 只看該作者
    非常感規版如此重視我的該話題!一而再地以較大篇幅,糾正我們存在的問題,闡述你的觀點和看法。
    對于你在21樓的:
我的看法是:
  1不確定度論說“準確度是定性的,不能給出數值”的說法是找錯了對象,“準確度是定性的術語”是JJF1001的規定,不是不確定度的規定,準確度是定性的術語規定與不確定度毫不相干。史老師提到的計量院最近公布定量的“準確度”,是對國家技術法規JJF1001的違背,也與不確定度理論的存在與否沒有絲毫關聯。
    ……  ……  …………。

    該帖子我是將其復制下來,用小四號字,且用1.5倍行距打出來后認真拜讀的。真的很佩服!什么問題你都能一分為二,找出其存在的理由,是正確的道理。

我還想問的是對于我文章中提到的葉老師文中:
    你是認為在第(1)款中的例:“當得到的測量結果為m=500g,U=1g(k=2),就可以知道被測件的重量以約95%的概率在(500±1)g區間內,……”。是正確的;還是認為之第二講中也明確了上述觀點:測量不確定度是說明被測量測得的量值分散性的參數,它不說明測得的量值是否接近真值,測量不確定度與真值無關是正確的?

    再是關于你“贊成王夔先生關于“多做一些對不確定度評定與應用有用的事,譬如有人覺得定義不好,那您給個恰當的定義;合成方法不妥,那您給出好的合成方法,總之,您覺得哪兒不好就治哪兒”的建議,……”。我雖也贊同,但這沒個有可操作性。因為對于我們這樣的小人物,即使你有更好的想法,吏獨到的見解,能給出很精辟的好定義。但誰會信我們的,給出來也根本無法影響到計量界哦!你說是嗎?
  
23#
規矩灣錦苑 發表于 2015-1-12 00:34:54 | 只看該作者
劉彥剛 發表于 2015-1-11 16:52
非常感規版如此重視我的該話題!一而再地以較大篇幅,糾正我們存在的問題,闡述你的觀點和看法。
     ...

  我贊成“測量不確定度是說明被測量測得的量值分散性的參數,它不說明測得的量值是否接近真值,測量不確定度與真值無關”的說法,這個說法是非常清晰的。
  “當得到的測量結果為m=500g,U=1g(k=2),就可以知道被測件的重量以約95%的概率在(500±1)g區間內,……”的說法是有缺陷的,500g是測量結果,但U=1g不是誤差,也不是誤差范圍,而是不確定度。m=500g,U=1g(k=2)說的是兩件事,第一件事是說測量結果為500g,第二件事是說測量結果500g的可信性在k=2時是1g,把測量結果m=500g與一個既不是誤差,也不是誤差范圍,并不表述準確性的東西連接在一起表述一個準確性“區間”(500±1)g是不妥當的。U是真值存在的區間半寬,Δ是測量結果存在區間的半寬,U只能與約定真值連接在一起構成真值可能存在的區間,Δ只能與測量結果連接在一起構成測量結果存在的區間,將測量結果與不確定度連接在一起,或將約定真值與誤差Δ連接在一起構成區間猶如“拉郎配”或“風馬牛”是“不相及”的。“被測件的重量……在(500±1)g區間內”的說法就是犯了這樣的錯誤,這是屬于概念混淆的錯誤。
24#
史錦順 發表于 2015-1-12 20:21:26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后由 史錦順 于 2015-1-12 20:32 編輯

-
                                    “不確定度定性說”的來歷              
-
                                                                                                       史錦順        
-
(一)評論規矩灣與劉彥剛的帖子               
【規矩灣】:   
      (不確定度論)說“準確度是定性的,不能給出數值”的說法(史錦順的說法)是找錯了對象,“準確度是定性的術語”是JJF1001的規定,不是不確定度的規定,準確度是定性的術語規定與不確定度毫不相干。史老師提到的計量院最近公布定量的“準確度”,是對國家技術法規JJF1001的違背,也與不確定度理論的存在與否沒有絲毫關聯。
-
【劉彥剛】:   
       該(規矩灣)帖子我是將其復制下來,用小四號字,且用1.5倍行距打出來后認真拜讀的。真的很佩服!什么問題你都能一分為二,找出其存在的理由,是正確的道理。
-
【史評】   
       學術討論可以有不同的觀點,但事實是客觀存在,誰也不該歪曲。歷史事實,特別是有國際文件、又有中國的文件可查的歷史事實,怎能隨意歪曲?不知道,就承認自己不了解情況,人們是可以諒解的。但對有文件可查的歷史事實,自己不認真去查,卻憑空編假話,這有什么意思?理論問題一時理解不了,可以慢慢理解,慢慢提高,不足為怪;但編假話,就是故意違反事實了。我真想不明白,規矩灣先生到底是真不了解歷史,還是故意編假話?
       更讓人驚詫的是,好學而謙虛的劉彥剛,竟然對規矩灣的“假話”很佩服。我和規矩灣的辯論有4年了,都是他的帖子壓陣。我不是服他,而是我認為把意思表達清楚就夠了,反正帖子掛在那里,是非曲直,要由眾人來判別,更要由歷史來考驗。劉彥剛很信服規矩灣,這有他個人的自由,但如此信任假話,可不是好兆頭。規矩灣的誤解,影響著不少人,規矩灣應自重。
-
       我多次指出:說“準確度是定性的”,是現代版的指鹿為馬;準確度一詞,從來都是定量的,這是歷史事實,這是測量計量的實踐,更是廣大計量工作者的常識。推行不確定度論之前,有哪本書、有哪篇文章、又有哪個文件說過“準確度是定性的”這種毫無根據的話呢?沒有!不確定度誕生前,任何人也沒必要說這種話。“準確度定性”一說,是不確定度論出世時為貶斥誤差理論、為自己的登臺找借口、為自己的立足找根據,才造出來的。否定準確度的定量本質,目的就是用不確定度代替人們常用的準確度。因為不否定準確度,就沒法推行不確定度。誣陷準確度,是不確定度論的歷史性的罪過。這個罪過屬于不確定度論炮制者,是推行不確定度論的VIM2(不包括VIM1),以及GUM、NIST NT1297。規矩灣把這個歷史責任賴在中國的計量規范上,是不符合事實的,是不公平的。
-
(二)不確定度論的劣行         
【“準確度定性說”的誕生史】   
       [1]《國際通用計量學基本名詞》(VIM第一版,1984。于渤、楊孝仁、劉智敏譯本)
       3.05 測量準確度
       測量結果與被測量的(約定)真值的一致程度
       注 應注意避免用術語“精密度”代替“準確度”。
-
       [2]《JJG1001-91通用計量名詞及定義》(條款整個復制,未刪節)
       (當時計量規范與檢定規程序號混編。此處的JJG1001,就是JJF1001)
       134 測量準確度(accuracy of measurement)
       表示測量結果與被測量的(約定)真值之間的一致程度。
       注:
      (1)測量準確度反映了測量結果中系統誤差與隨機誤差的綜合。
      (2)準確度又稱精確度。
-
       VIM第二版(1993),第一個說“準確度是定性的”,隨即有GUM1993,NIST NT1297引用。GUM與NIST NT1297 都說得很清楚,因為已規定準確度是定性的,因此以前用準確度的地方,都要稱為不確定度。這正說明,規定準確度是定性的,就是為了用不確定度來代換。
       《通用計量術語及定義解釋》(國家質檢總局計量司編,2000)一書,對“準確度定性說”的來源說得更清楚(26頁5.5條)。
       “對歷史形成的習慣用語,7個國際組織在1993年規定,沿用的準確度只是測量結果與被測量真值之間的一致程度或接近程度,只是一個定性概念,不宜將其定量化。……準確度不宜與數字直接相連。若需要用數字表示,則可用不確定度”。
-
【史評】      
       由以上歷史文件可以看出,1993年推行不確定度之前,國際文件VIM第一版、我國的JJG1001-91都說準確度是定量的。《JJG1001-91》說得十分具體:“測量準確度反映了測量結果中系統誤差與隨機誤差的綜合”,就是說,推行不確定度以前,準確度就是系統誤差與隨機誤差的合成結果。全世界的測量計量界,所有的測量儀器,所有的計量標準,都是這樣確定指標的,也就是說,準確度都是定量的。1993年,為了推行不確定度才規定“不確定度是定性的”,目的是把人們習慣的準確度,換成不確定度。這個規定,是國際不確定度工作組的規定,是不確定度論謬論的重要組成部分。規矩灣說是JJF的規定,是違反歷史的。《JJF1001-1998》確實采用了VIM1993年的規定,但只是“翻譯”“引用”“等同采用”而已;JJF不分良莠,照抄,是有歷史性責任的。錯了就是錯了,錯了還認為必須執行,沒那個道理。注意,另外還有國家標準、國家計量規范明確規定準確度是定量的。計量院公布一千零八十一個定量的準確度,符合國家標準、國家計量規范,符合歷史,符合習慣,值得稱贊!
-
       不確定度論為了欺世蒙人,為了反對誤差理論,有三論:“真值不可知論”、“誤差不可求論”和這里討論的“準確度定性輪”。這三論充分體現了不確定度的三態:欺騙,無賴,霸道。
       1 欺騙
       不確定論的立足點是“真值不可知”。真值不可知是不確定度論的基本理論根據,可是VIM3卻說:“不確定度是包含真值區間的半寬”。就是說半寬為U95的區間包含真值。你的區間包含了真值,不就是知道真值的信息了嗎?如果真值不可知,你怎能知道包含了真值?既然你能用區間圈住真值,而區間又可以無限地縮小,不就是可以知道真值嗎?這樣,你出世時說的“真值不可知論”不就是騙人嗎?
       2 無賴
       不確定度出世的第二個理由是“誤差不可求”。當初,人們以為不確定度論一定有誤差理論所不能的高招,不求誤差而能評定不確定度。后來才逐漸弄明白,原來評定不確定度要靠誤差理論求出的結果。真無恥,你說人家不能求,卻偷人家求出的結果自己用,一副無賴相。
       3 霸道
       把本來定量的準確度,硬性地規定是定性的;違反歷史常規,不準給出具體數值。真不講理,真霸道。如此“指鹿為馬”,目的是什么?目的就是“鳩占鵲巢”,貶斥、壓制準確度,原來就是為了逼著人們在該用準確度的地方,都用不確定度。
       霸道一時,你不能永遠霸道下去。計量院的一千零八十一個準確度大登殿,就是否定不確定度論的預兆。
-

補充內容 (2015-1-16 08:05):
重要說明:題目應為《準確度定性說的來歷》
25#
規矩灣錦苑 發表于 2015-1-12 23:38:02 | 只看該作者
  現行2011版及其前面的1998版兩個版本的《通用計量名詞及定義》都明確規定了術語“準確度”只能用于定性的場合,這一點連史老師也并不否認,JJF1001是術語規范而非不確定度評定方面的規范,說明術語使用場合也不屬于不確定度評定方面的技術規范的職責,因此與不確定度誕生與否是沒有瓜葛的。
  史老師查到了1991版JJG1001《通用計量名詞及定義》,這種責任心和科學認真態度永遠值得我們學習。但我認為即便是1991年JJG1001在定義“準確度”時也還是“表示測量結果與被測量的(約定)真值之間的一致程度”,是“測量準確度反映了測量結果中系統誤差與隨機誤差的綜合”,這些說法與現行JJF1001-2011的定義“被測量的測得值與其真值間的一致程度”并無本質上的差別。過去有個術語“精確度”,也是“測量準確度反映了測量結果中系統誤差與隨機誤差的綜合”,所以1991版的注2說“準確度又稱精確度”,而因為“測量準確度反映了測量結果中系統誤差與隨機誤差的綜合”無法定量只能定性(請注意綜合不是合成,系統誤差和隨機誤差性質完全不同,無法合成,只能綜合),因此“精確度”也是一個無法定量的術語,既然“準確度又稱精確度”,取消術語“精確度”的定義也就在所難免,現行JJF1001并無“精確度”的蹤影。
  為規范精度、精密度、正確度、精確度、準確度等術語的混淆不清和濫用,VIM的1993版規定了“準確度是定性的”。在這里需要指出的是VIM是國際上關于計量名詞術語的標準《國際通用計量學基本術語》而非不確定度評定標準,VIM與不確定度是否誕生無關,不確定度標準也無法左右VIM的制定和修訂,作為不確定度評定標準GUM在1993年剛好誕生,它既然是計量基礎理論和標準,就不能不遵守國際計量名詞術語的規定,不得不認可和遵守“準確度”術語只能用于定性的場合的規定,將術語“準確度”只能用于定性的場合功過打在不確定度身上,的確是有失公允。
  同樣的道理,因為誤差的客觀存在,只要有測量就必有誤差,因此通過測量獲得被測量真值是不可能的,也就是“真值不可知論”,這都是誤差理論的精髓,而非不確定度理論提出,不確定度評定理論無非是采納了誤差分析理論中的這個結論,又怎么能夠說“真值不可知論”是不確定度理論的欺騙、無賴和霸道呢?真值既然不可知,測量結果如何與真值相減呢,誤差不可知當然是順理成章的推論。
  但,所謂的真值不可知,誤差不可知,這都是誤差理論的純理論定律,在應用科學中真值是可以用相對測量結果而言更為準確的另一個測量結果近似替代,人們稱之為“約定真值”或“參考值”。約定真值和參考值雖然并不符合真值定義,但在實際測量活動中卻是實用的,不確定度理論也并不反對這個觀點。
  不確定度理論只是在承認誤差理論所說的“真值不可知”基礎上,提出了可用測量過程的全部信息按規定的方法估計出真值所在區間的半寬。不確定度理論就是解決這個半寬的來源都有哪些,這個半寬的估計方法,這個半寬如何表述,這個半寬有什么特性,這個半寬的用途,……等一系列問題。因此不確定度理論是一個嶄新的理論,自從誕生后就充滿了活力,很快就得到了國際科技領域八個著名組織的聯名發布,如同在計量界爆炸了一顆原子彈,使平靜的誤差理論一家當家的局面頓時沸騰起來。我認為,這個沸騰的局面肯定會還要持續一段時間。隨著深入學習和推廣,不確定度理論將不斷完善和成熟,到了那個時候相信大家會接受它,自覺應用它解決測量領域中的實際問題。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注冊

本版積分規則

小黑屋|Archiver|計量論壇 ( 閩ICP備06005787號-1—304所 )
電話:0592-5613810 QQ:473647 微信:gfjlbbs閩公網安備 35020602000072號

GMT+8, 2025-7-23 12:2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欧美校园春色| 国产黄A三级三级三级| 午夜a级理论片在线播放| 99aiav国产精品视频| 日韩国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 内裤奇缘电子书| **一级毛片在线直播| 欧美videos在线观看| 四虎影视免费永久在线观看| 91免费国产在线观看| 日本久久久久亚洲中字幕| 另类重口100页在线播放| 3d精品重口littleballerina| 极品馒头一线天粉嫩| 国产又大又粗又硬又长免费| www视频在线观看天堂| 最近最新中文字幕| 国产三级第一页| 一级毛片无遮挡免费全部| 欧美性受xxxx| 国产免费久久精品丫丫| JIZZJIZZ亚洲日本少妇| 日本天堂影院在线播放| 又粗又大又爽又紧免费视频| 最新亚洲精品国自产在线观看| 手机国产乱子伦精品视频| 亚洲另类欧美日韩| 精品亚洲成a人在线观看 | 免费在线视频你懂的| 日本高清色www网站色| 日日夜夜操天天干| 亚洲日韩乱码中文字幕| 综合欧美亚洲日本| 国产最爽的乱淫视频国语对| 久久久久久a亚洲欧洲aⅴ| 欧美特黄三级在线观看| 又黄又爽无遮挡免费视频| 欧美bbbbxxxx|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影视麻豆 | 亚洲制服丝袜中文字幕| 女人笫一次一级毛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