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測單位為中國科學院生態中心 全部水質指標均符合國家標準
日前,市水務局在官網公示了全市五座公共供水廠出廠水的第三方水質檢測報告,檢測單位為中國科學院生態中心,五座水廠包括第三水廠、第五水廠、第八水廠、第九水廠、田村山水廠。結果顯示,全部水質指標均符合國家標準。這是本市首次公布水廠出廠水的第三方水質檢測數據報告。
北京晨報記者在市水務局網站“便民信息”欄目中的“公共供水水質”看到,2014年度的五家水廠第三方水質檢測報告已公布。公布形式為檢測報告的紙質掃描圖,包括《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要求的106項指標以及部分世界衛生組織(WHO)要求的檢測指標一一列出,市民可直觀查閱。
“作為獨立于供水行業以外的第三方社會檢測機構,檢測結果更符合公共參與監督供水企業水質安全性的要求。”市水務局有關負責人說。
據介紹,2005年起,市水務局建立了覆蓋各區縣的城市供水水質監測網。受市水務局委托,水質監測網負責承擔全市各自來水企業、自備井單位的供水水質監督檢測。
今年5月,中科院生態中心受市水務局委托,對各供水企業的水質進行重點監測,并將檢測數據及相關分析形成報告提供給市水務局。作為委托的第三方機構,當出現重大水質突發事件時,中科院生態中心將為市水務局提供應急處置技術方案,并向公眾提供客觀、真實的水質信息。
今日,各公共供水企業第三季度的水質信息也將如常在各企業官網對外公示,市民可隨時查閱和監督。
■相關新聞
清河整治見效 白鷺重回安家
原有的污水處理廠提升能力,清河第二再生水廠正在興建,沿岸布設的10處臨時治污工程每日運行……這些整治清河的舉措多管齊下,曾因河水黑臭一度備受沿岸居民詬病的清河,時隔多年之后重新引來野鴨、白鷺“安家”。
昨天,市水務局宣布,清河河道綜合治理工程目前已基本完成。東水西調管理處副主任魏旭告訴北京晨報記者,為治清河,一系列措施“多管齊下”,比如優化河道水流調度、加強河道養護保潔、水政執法和臨時治污工程等。投資了1.5億元在清河全線布設的臨時治污工程,總處理能力達每天10萬方。“目前10項臨時治污工程都已經竣工投入運行。”在外環跌水閘污水處理站,記者看到污水經處理后“濾”出來的泥高高堆成了小山,等待被運走作無害化處理。單這一處工程,每天就能處理2萬方污水。
魏旭給記者算了一筆清河的污水處理“賬”。清河沿線的3座污水處理廠的日處理能力為61萬方,由于處理能力不足,每天仍有十七八萬方污水入河。這十七八萬方的“欠賬”依靠清河再生水廠增加的5萬方臨時治污能力和沿河10項臨時治污工程的10萬方治污能力,又“抹掉”15萬方污水。“也就是說,現在只剩下二三萬方的‘欠賬’了。”魏旭說。
據了解,明年年底,擁有50萬方污水日處理能力的清河第二再生水廠投入使用后,清河有望徹底杜絕污水入河。(記者 王海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