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史錦順 于 2014-6-26 09:38 編輯
回復 1# 草根在起航
夢中論道 - 史錦順 - 幾篇校準證書,引起糾結。中字號單位是哪家,我估計就是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別人指錯,我也發了個帖子指謫。國家計量院何許單位!何致如此?。想也想不明白,竟至朦朧…… - 恍惚之間,前面就是北京三環路東北角西的計量院。五十年前我初到此地時,還叫“安外小黃莊”。三環路還是土路,不通公共汽車,周圍盡是農田;如今乃高樓林立,車水馬龍也。 過了那曾走過十年的松柏夾道,來到無線電樓的接待廳。沙發上坐著馬鳳鳴。臉黑如故,頭發卻白了。 史:馬兄怎么還在這兒?你不是說,你女兒倒騰計算機,在美國給你買了個小樓嗎,怎么不去住? 馬:在外國呆著,沒勁;沒人聊天,找個吵架的都沒處找。 史:你不是認識因“阿侖方差”出名的阿侖嗎,怎么不找他? 馬:阿侖我倒認識,他比我小一歲,比你大一歲;如今都老了。阿侖1966年提出“阿侖方差”,1971年被巴納斯等人推薦,隨后成為國際標準。這小子30歲立論,35歲起名揚天下,是個當代科技界少見的幸運兒。 你80年對阿侖方差提出質疑,隨后冒失鬼李恩顯在印度整得阿侖面紅耳赤,阿侖一氣就不干了,去做生意了。 史:我聽說阿侖是為賺錢才去做生意,與學術討論無關。 馬:阿侖生了七個孩子。經濟問題可能是他轉行的主要原因。不過,阿侖對時頻界,還是功不可沒的。你小子對阿侖的評價,有失公允。如果沒有阿侖方差,時頻界恐怕難以抵制不確定度論。 史:馬兄曾夸獎我對阿侖方差的置疑。難道我的置疑有錯嗎? 馬:你說阿侖方差物理意義費解、說阿侖方差引用貝塞爾公式前提出錯,都是對的;你的“自偏差”,概念就清晰得多。1985年北京專業組會上,我提議推廣你的理論,你卻說:“孫權勸曹操當皇上,曹操說孫權那小子不壞好意,是要把我放在火上烤”。你真是“狗咬呂洞賓,不識好賴人”。好心好意抬舉你,你卻推辭。 史:人生難得幾次機遇。馬兄的推薦,我視為終生的榮耀。但我并不后悔,因為那時我的學術理論,確實只是個雛形。馬兄的提議我雖推卻,但馬兄的美意對我鼓舞甚大,此后,我便立志創立測量計量的新學說。經過三十年之奮斗,才形成《新概念測量計量學》。今天帶來一本打印稿,敬請馬兄指正。 馬:好,我看看。待形成定見,再告訴你。《新概念》先不說;你這幾年對不確定度論的抨擊,我是十分欣賞的。對這樣錯誤的理論,就是要徹底地揭、狠狠地批;把火燒得更旺些,燒他個干干凈凈! 史:我批駁不確定度論的信心,大部分還是來自老兄你。你在全國講習班上說:“國際計量委員會的委員們吃飽撐的,弄出個不確定度來麻煩人”。這話是我的徒弟告訴我的。是你說的吧? 馬:當然。那是當初的評價;如果現在說,就是:不確定度論是徹頭徹尾的偽科學。因為那是偽科學,你怎么罵它,你都是對的。 史:推行不確定度以來,造成許多不良影響。最近網上有幾份校準證書,引起大家的不滿。發帖者說來源是“中”字開頭的單位。這位網友很留情,不說出名字,我估計是“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不知馬兄怎樣看待此事。 馬:你也好,那些網友也好,都誤解了。我的意見寫在紙上,拿去看吧。 馬先生年逾八旬,說話間就睡著了,竟打起呼嚕來。我悄悄看馬先生的文章。摘要如下。 - 簡單中的真知,無奈間的對抗 史錦順說誤差是泛指的概念,概括地表示測得值與真值的差距。誤差的概念包含兩個主要概念:誤差元與誤差范圍。誤差元定義為測得值減真值,非正即負。誤差范圍的定義是:誤差元的絕對值的一定概率(99.73%)意義下的最大可能值,恒正。史錦順的概念沒錯。 檢定證書的“示值誤差”的“誤差”就是泛指概念。這個示值誤差,既可看作是誤差元,又可看作是誤差范圍。 檢定證書如果寫誤差范圍,那僅僅是重復儀器的指標,而沒表明已經測量驗證過。而帶有正號或負號的誤差元的實測值很多個,不便于寫。 印成:示值誤差:±R 就說明該儀器的誤差范圍是R,而實際測量得到的誤差元的絕對值都小于R. 因此,示值誤差一詞簡要,正確。“誤差”二字泛指,寫得太具體,反而不好。這樣寫幾百年了,大家不是都理解嗎? 那么為什么不給出檢定中實際測得值呢?就是防止按給出的數據去進行修正。 不給數據是正確的。你史錦順83年帶HP5061A銫頻標(優質管)來,目的就是讓我們給出個實測數據,回去好當單位研制的小銫鐘的標準。那是不合理的要求。我們檢定只能保證原來儀器的指標是否合格,不能把儀器提高指標應用;這就是計量的嚴格性。好像當時你服了我,現在怎么忘了? 有人說校準不同于檢定,只判定個合格性;校準要給出具體測量數據,以用于修正。這是錯誤的講法,國外的校準必須判別合格性,等同于中國的檢定。至于國外有些校準證書給出實測數據,實際是用不上的,因為測量儀器的測量點從幾千個到幾十萬個,憑那幾個或十幾個實測數據,沒法修正。而關鍵是,修正是一種誤導。不給實測數據,可以杜絕修正。此乃真知也。 至于證書中寫的不確定度,那也是無奈。但無奈中包含著對抗,就是只列標準的指標,而不搞什么評定。評定不僅麻煩,而且錯誤,因為評定必然包含被檢測量儀器的重復性與分辨力的指標,這是混淆對象與手段,這是錯誤的。美國的校準證書,不確定度也是所用標準的指標,這是符合誤差理論的,是正確的。計量院的校準證書名義上寫的是“不確定度”,似乎已按不確定論辦事;實際上那個“不確定度”就是所用標準的性能指標,就是誤差范圍。由此可見,寫“不確定度”是一種無奈,而其本質是不搞不確定度評定。直接寫出標準的指標是正確的;這是對不確定度論的無聲的對抗。好! - 看過,我認為對測量儀器修正不應該,而對單值的標準如量塊、砝碼乃至銫頻標,修正應該是可以的,正要同馬先生辯論,此時門聲響,闖進一位壯漢,網上見過他的照片,竟是計量院軟件室的崔主任。來者氣勢洶洶,手提板斧,開口便道:好你個史錦順,你也太放肆,我在網上說,“在你面前,我是班門弄斧”,這本是讓步、是謙辭,你卻回話說“班門弄斧也得能拿起斧子,你還拿不起斧子,班門弄斧也不夠格”;你真沒禮貌。今天,我就讓你看看,崔某人是怎樣耍斧子的。我正要道歉。說時遲,那時快,崔某竟掄起斧子向我砍來,斧子帶過一股冷風,頓覺全身涼徹。我驚呼“可卿救我!”喊又喊不出,使大勁,終于喊出“可-卿-救-我!”老伴從隔壁屋趕來,道:“醒醒吧,都啥年紀了,還做那紅樓美夢!起來把窗戶關上,起風了,要下雨。”原來,我感到涼,不是因為崔先生的斧子,而是雨前的一股冷風。 噢,原來是一場夢。夢里的事,也不必當真。學術討論太單調,加點調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