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史錦順 于 2014-3-9 11:30 編輯
回復 64# 劉彥剛
對人來說,德才都重要。一個人,“德”必須及格;“才”靠長期努力學習、積累。 對學術研究來說,能力與成果都重要。能力是基礎。研究能力包括: 1 知識積累。廣泛涉獵,抓重點;分析、比較,總結。 2 概括客觀需求的能力。; 3 識別能力。能看出問題。 4 質疑精神。不迷信書本和學術權威。 5 判別能力。能鑒別是非。 6 敢于提出新見解。 - 本次討論,由你出題,由你做結論,形式上完滿,也提到了我,很有禮貌。但我們不是市井會友,不必細究是非。學術討論,意見可能不統一,但態度必須認真。我認為,你的總結不恰當。這里包括具體的測量計量學理論問題,也隱含一些方法論的問題。談一些我的意見。 - 1 葉德培先生所講內容,都是有根據的,一部分根據GUM,一部分根據VIM3。說不確定度與真值無關,是純粹的GUM觀點。講實例又包括了真值,完全符合VIM3。做為一個按國際規范宣講“不確定度”的人,是忠于原著的,她沒錯。葉先生是主張忠于原著的翻譯家(《測量不確定度》一書中有GUM與NIST TN1297的譯本),她信守諾言,沒錯。 - 2 問題出在國際規范GUM和VIM3。GUM做為純粹的不確定度論,否定真值可知,是其基本立場。不確定度論出世的理由是“真值不可知,誤差不可求,可以評不確定度”。就是說,沒法算誤差,因此誤差理論沒用,要用不確定度。如果承認真值可知,就得承認誤差可求,也就是說:沒必要引入不確定度了。因此,GUM一定要說不確定度與真值無關。 而在事實上,測量計量領域,任何工作,任何理論、任何方法,離開真值,是寸步難行的。測量就是在一定準確程度上求得真值,計量是在更高的準確度層次上求得真值。你說:一不小心就要提到真值,就混淆概念,這種說法是錯誤的,我認為:講真值是正確的,不講真值是錯誤的。而且,不講真值是假話,不符合實際情況。誤差理論離不開真值就不必說了。就是不確定度論,講理論,說與真值無關,是在講空話,而實際上,必定與真值有關;因為任何不確定度評定都必須用到測量儀器或計量標準的誤差范圍(注意,A類評定,只能確定重復性,不能確定偏離性,因此評定離不開B類評定,即看說明書,即用誤差范圍),誤差范圍是什么?誤差范圍就是誤差元的絕對值的最大可能值,誤差元等于測得值減真值,因此,誤差范圍中必定包含真值。(準確說是一定概率意義下包含真值。)不確定度能與真值無關嗎?不能。要真正與真值無關,就一個不確定度也評不出來 VIM3,2012版,是有關國際規范的最新版本。其中規定“不確定度是包含真值區間的半寬”,因此,我說葉先生是“不識時務”,沒跟上已發展了的形勢。在2013 年還說:“不確定度與真值無關”,既不符合不確定度評定的實際情況(要用誤差范圍,就必定與真值有關),也不符合最新國際規范(VIM3的2012版)。 在經過幾輪討論后,你仍然站在“不確定度與真值無關”的原點上,這就是沒有前進。第一步,要認識到,任何測量計量理論與思考都離不開真值。第二步要考慮國際規范是不是正確。背書是背不出水平的。 - 3 事實的本質是不確定度論本身是錯誤的,是偽科學。當然,我不能強求你現在就同意我的判斷。我敢于說這句話,是經過十五年的仔細研究的。我的背景條件是北大物理的六年熏陶、國家計量院的十年訓練、三十五年的測量計量實踐、五十年的刻苦專研(時間上有重疊與包含)。我說這些,意思是你該認真考慮我的幾個帖子的觀點。規矩灣版主說,真值就是量值,不必細究,你馬上表態:“謝謝提醒”。我認為:問題就出在這種模棱兩可上。說二者一樣,就應該是真一樣。把真值換成量值,葉先生的話就變成“不確定度與量值無關”,這還是話嗎?規矩灣先生,知識面廣,勤快,積極發言,態度和氣,都是優點。但他的觀點與一些人對他的信任,不相稱。你剛剛發覺國際標準自身的矛盾,由此下去,就可以考究更多的問題,這是很大的進步;他卻說,真值與量值是一回事,不必細究,這是掩蓋錯誤的“保皇”觀念,是誤導,你卻能接受,這可是方向性的選擇了。規矩灣自己受不確定度論毒害很深,由于他的影響力,他在本網上有時還去誤導他人。他自己應該自覺,別人也該注意到這一點。尊重別人,是應該的;但掩蓋錯誤,就是是非不分了,也不是真正的尊重人。搞研究,搞計量,必須實事求是,最忌掩蓋矛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