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史錦順 于 2012-12-7 09:26 編輯
創新始于置疑-評VIM第3版(18)
- 史錦順 - (一)學術活動回顧 評不確定度論,該結束了。近兩年來,已寫了6輪系列評論,每輪18 篇,總共108篇。十八般武器齊上陣,打了一陣又一陣。光我說不行,該聽聽大家的意見,聽聽專家的意見。 作為結束語,這里談點關于學術探討的體會。 實踐出真知,辯論明是非。學術爭論促進科學發展。理論創新的三步曲是:置疑、求索、創新。創新始于置疑。 - 上大學時,有答疑課;教師考核學生的理解,用詞是“質疑”;一般沒有學生敢質疑老師,更不敢質疑教科書。 - 1980年,中國計量測試學會時頻專業在杭州開學術交流會,我的應征論文是“阿侖方差質疑”。會上報告后,引起熱烈爭論。周紹祖專業委員等力挺,說解決了他們研制穩定度測量儀時困擾了幾年的難題,認為確系阿侖弄錯了公式;另一些人則持反對態度,認為是史錦順沒理解阿侖方差的本質。楊孝仁先生(本次會議領導人之一,后來曾任亞太地區計量委員會主席)在會上贊揚了這篇文章。那時文革剛結束,與會的計量學會秘書(非專業人員),竟說:沒經過學會領導集體討論,老楊不能個人表態。出現了文革式的“秘書管領導”或稱“白丁管專家”的奇怪的一幕,楊先生并不在意,我倒看不上眼,心里不平,卻也一時語塞。 - 那位秘書不可能弄懂阿侖方差,但他卻本能地反對我在學術會議上對世界當紅理論的質疑??梢姡褪窃趯W術會議這種學術氣氛本該活躍的地方,“質疑”也不多見。 - 1981年春,一個星期天的早晨,河南省計量局皮家荊副局長帶一個秘書,從鄭州到駐馬店(27所當時駐地)專程拜訪我。他拿出一份中國計量測試學會的通報,是1980年學會學術活動總結。通報列舉年內的學術進展兩項,其一是史錦順對阿侖方差的置疑。看了這份通報之后,我以后就用“置疑”一詞。皮局長據此通報邀我協助他組織河南省計量測試學會。我受了“一顧茅廬”之禮,幫他去洛陽請了陳芳允學部委員(后改稱院士),做學會名譽理事長。這引起河南省委的重視,學會成立那天,省委主要領導都到場祝賀。1984年省科協授我科技優秀論文一等獎,又見報又上電視,實際上起源于國家計量學會的那個通報,就是我那次的對阿侖方差的置疑。評選論文時,皮局長曾力薦我的“阿侖方差質疑”一文。我說明:此文尚在討論中,不宜評獎,而我的“波導特性阻抗的新概念”,卻有基礎:1)有錢學森先生的批復信,2)南京14所在人造衛星地面站雷達饋線的設計中應用成功,有該所科技部的證明。3 )已于1979年發表于《電子學報》。有此三條,易于評獎。皮局長接受了我的意見。省科協規定:一等獎,要求是國際先進水平,必須有兩位學部委員簽署才能評為一等獎。安陽計量所的張志明(省計量學會常務理事)自愿辦此事。后由省局派老張到北京去找錢學森,由錢先生請兩位在京的微波專家審查,并簽署了評獎意見。老張告訴我說,他并未見到錢學森本人,見到的是秘書。至于簽署人,省科協有規定,不得告知被評者。我也不好多問,至今也不知道那兩位專家是誰。 - 我的“波導特性阻抗的新概念”一文的發表,不是個人投稿;是文革結束后,電子部為落實政策而讓各研究所推薦的?!峨娮訉W報》編輯部的盧主任告訴我說:發表這篇文章,頗費周折。第一個審稿人贊成,而第二個審稿人反對。你文末感謝的人有錢學森,我們只好慎重,便又請其他人審稿,結果還是有人贊成有人反對。最后,請中國電子學會學術委員會主任陳芳允定奪。他簽署了,才付印。老盧在送別我時又說:有文章可直接寄給我們,不必去麻煩領導(錢學森系國防科委副主任)。我出于禮貌回答稱“是”;心里卻想,若沒有錢先生的過問,文章是發不出去的。盧主任自己的話就是證明。其他刊物的編輯,也怕有不同意見。這篇文章是1964 年9月在計量院無線電處作學術報告的。就在計量大院內的“計量學報”,到1966年底因文革而???,這中間有兩年的時間,本可以發表這篇文章,但卻不能發表,原因是,此文涉及對大學教科書有關部分的否定,學報不敢做這樣的事。我的一位姓莊的同學在《計量學報》編輯部,他曾約我寫稿,但在我說明此文是對通用理論及教科書的否定時,他說:具體技術問題好說,有實驗就行;大的學術爭論問題,學報難于處理。從此我便知道,有爭議的文章,是難上學報的。以后,我就沒再和計量學報打交道。就拿我現在的對不確定度的置疑來說,本是有資格上計量學報的,但誰敢簽署? - (接下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