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史錦順 于 2012-9-11 15:25 編輯
如何建標-評UA評定(9) 史錦順- (一)計量界的傳統作法 根據儀器檢定工作的需要,單位設立某一量值項目的標準,簡稱為“建標”。建標要達到一定的準確度等級的要求。若計量的誤差范圍與被檢儀器的誤差范圍之比是q, 要求q值要小于1/3(如電子計量),小于1/4(如壓力計量),或小于1/10(如時頻計量)。 計量的誤差范圍,由計量標準的誤差范圍與附加誤差構成。其中最主要的是所選標準的誤差范圍(又稱允許誤差、誤差限或準確度等級)。考慮附加誤差,易于想到輔助測量儀器、測量方法、環境條件、人員操作等因素,要具體分析。 計量是規范性的作業,不允許因操作不當而引入誤差。正常人因視力限制而產生的誤差,應計入在測量儀器誤差范圍內,因此,計量不該有“人員誤差”這一項。 環境條件例如溫度、濕度、電磁干擾、振動影響,電源電壓波動的影響,都應滿足計量標準的說明書的環境條件要求,以保證計量標準指標的實現。有的標準有特殊要求,例如,銫原子頻標要求磁場強度,而原實物長度基準(現已降格)要求嚴格的環境溫度控制。計量標準的環境條件要求,在說明書中都有說明。在滿足環境條件要求的條件下,計量標準應實現其指標。 計量為保證準確度,一般都是直接測量,不存在方法問題。操作者要正確使用計量標準。 由上,單位建立計量標準,要滿足標準對環境的要求,要正確使用標準。在此條件下,計量誤差,有兩項,一是標準的誤差范圍,一是輔助儀器的誤差范圍,要選擇輔助測量儀器,使其誤差可略。計量誤差范圍的確定,是送上級計量部門檢定的問題,不是本單位評定的事。要老老實實送檢,搞花架子,沒用。 - (二)不確定度理論的“建標與建模” 當前在中國計量界乃至世界計量界的不確定度宣傳與貫徹,并沒有指明該如何建標,而是集中體現在“建模”及隨后的不確定度分析上。如果后兩項分析得當,也就實際解決了建標的問題了。可是,不確定度論的“建模”與不確定度計算,大部分是錯誤的。 - GUM提出建立模型一事,但如何建立,沒細說。國際法制計量局的一些檢定規程,規定計量中要評不確定度。誰的不確定度?不全是計量標準的,也不全是被檢儀器的,似乎是二者結合中出現的。又規定不確定度必須小于被檢儀器允許誤差的1/3,才能進行計量。這樣一種做法,體現在中國的不確定度宣貫中,就成為建標中的“建模”,即建立模型,進行分析,給出不確定度,要求此不確定度小于被檢儀器允許誤差的1/3。 - 1 在建標問題上的A類評定,是手段與對象顛倒、統計方法用錯場合,是完全錯誤的。用被檢儀器的性能反過來評定檢定裝置的性能,是源流錯位、傳承關系倒置,是讓兒子生爸爸的嚴重錯誤。 2 沒有給出測量方程,大量樣板評定的“建模”,實際是估計一些誤差因素,隨意得很。 計量中必須區分開兩件事,一是確定測量儀器量值(示值)時的誤差,一是儀器量值(示值)本身的偏離性(包括系統偏離和隨機偏離)。測量儀器量值(示值)的偏離性(示值與被測量真值之差),才是測量儀器的性能指標。而在此后的測量工作中,測量儀器的偏差體現為被測量的誤差,它等于測量儀器的示值偏差,這樣通常又稱測量儀器的偏差范圍為誤差范圍。 由上,測量儀器的性能指標有雙重性。在計量場合,使用標準來檢定測量儀器,是統計測量;而使用儀器進行測量時,測量常量(基礎測量)儀器的偏差范圍(應用中改稱誤差范圍)就是測得值的誤差范圍;測量快變量(統計測量),儀器的偏差范圍(改稱誤差范圍)僅是被測量單一量值的確定誤差,而被測量本身的量值大小及變化范圍要進行統計計算。 3 在不確定度的評定中,已形成常規的是:標準的誤差范圍,測量的重復性,分辨力,有的重復(如分辨力),有的錯誤(重復性是測量儀器問題,錯當成計量問題)有的是把自己不能實測的數據(如標準的誤差范圍)再重算一遍,除以一個值,再乘一個值,沒有什么充足的理由,只是走走形式,而又降低了可信率(從99%降至95%)。 - (接下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