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史錦順 于 2011-6-11 06:48 編輯
真值不可知嗎?——三論不確定度論 史錦順- 不確定度論的基本文件,講真值不存在的地方一處,上段已論過;講真值不可知的地方很多,下面我列出六處。 GUM: 1. 在談論測量指標的第1個定義(涉及誤差)和第2個定義(涉及真值)時,GUM說:“它們著眼于不可知的量:測量結果的‘誤差’和被測量的‘真值’(不是它的估計值)” ——2.2.4 2.“真值按其本性是不可確定的。”——B.2.3 3.“本導則的重點是測量結果及其評定的不確定度,而不是不可知量‘真’值和誤差。…本導則實際上要將不確定度和不可知量‘真’值和誤差即通常要混淆的術語區分開。”——E.5.1 VIM 4. “在經典的研究中,真值是描述被測量的單一的量值。要得到真值,需靠理想完美的測量,這是一種沒有測量誤差的測量。真值,依其本性,是不可能得到的。”——VIM(2004版)附件A1注1 5. In the Error Approach to describing measurement, a true quantity value is considered unique and, in practice, unknowable. 誤差論者用單一真值來描述被測量,實際上真值是不可知的。——VIM(2008版 2.19) NIST NT1297 6. “一般說來,測量的誤差是不知道的,因為被測量的值是不可知的。”——D.1.1.4 誰都知道,真值概念是誤差理論的基礎,如果“真值不可知”,誤差理論就沒有基礎。以下論證:真值可知。 - 1 哲學 哲學講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總規律。哲學是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總科學。 認識與存在的關系是哲學的基本命題之一。 辯證唯物論認為:“世上只有尚未認識的事物,沒有不可認識的事物”。 客觀唯心主義者,德國哲學家康德認為“自在之物不可知”。 不確定度論認為“真值不可知”,是康德唯心主義的翻版。 辯證唯物論是我們的指導思想。我們認為真值是可知的。 2 物理 物理學的許多理論,都嚴格地用物理公式表達。影響最大的,如牛頓第二定律的公式、萬有引力公式、電磁感應公式、質能公式,以及一切物理公式,都是物理量的關系式,都是準確值的公式,都是真值的公式。如果真值不可知,還哪能有那么多物理公式。不確定度論否定真值可知,這就是在否定一切物理公式。是啊,問題嚴重了。當然,物理公式是否定不了的;被否定的,只能是不確定度論本身。 3 計量學 計量學是關于量的科學。計量的基本出發點是量是可定量確定的。 VIM的第一版的第一章的第一條為: - 1.01 (可計量的)量 現象、物體或物質的可以定量區別和定量確定的一種屬性。(引自《國際通用計量學基本名詞》1984版第一頁)。 - 作為計量測量的對象與出發點的量,其定義就是“可定量確定的屬性”,因而,量可定量確定,即可知,是計量測量的最基本的原則,是一切計量理論的基礎,是祖根。不確定度論多次說真值不可知,是明目張膽地背宗忘祖,它不配立足在計量測量這個領域。 4 π的類比 由于具體的測量儀器的局限性,測得值是真值的近似值。儀器可以一步步改進,測得值的近似程度可以一步步提高。誤差很小、滿足實用要求的測得值是相對真值。當誤差無限小時,相對真值的極限是真值。 我們知道,周長與直徑之比是個常數,記作π。π的值用數字寫出來是多少,已經證明是個不循環的有無限位數的數。實用中用π的近似值來代表π,是合情合理的,是科學的,也是足夠的。 π值是客觀存在的,π值是可知的,我們可以一步步更準確地得到π值; 可類比理解為: 真值是客觀存在的,真值是可知的,我們可以一步步更準確地得到真值。 5 生活常識 一捆韭菜,賣主稱1公斤,買主稱0.9公斤。懷疑對方作假,找市場的公平秤去量。這是初級的尋求真值。 甲翁得一塊世界上罕見的大寶石,用桿秤量,1.01公斤,嫌不準,用金店的天平測量,1012克。甲翁追求寶石重量的真值,于是來到計量院。付出一筆費用后,計量院開出測試通知書,寶石重量為1012.345克,準確度5毫克。甲翁得寶,又得知了寶石重量的真值。誰能說這1012.345克,相對于原知的1.01千克、1012克來說,不是寶石的真值呢?當然,此例僅是個推理比喻。 結論:真值是可知的。不確定度論說“真值不可知”,是錯誤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