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史錦順 于 2011-3-6 15:44 編輯
準確的旗幟不能丟 一評《計量技術規范JJF-1059.1-201X》
史錦順
《中華人民共和國計量法》規定計量的任務是“保障國家計量單位制的統一和量值的準確可靠”。計量的準確性是計量的根基,量值準確是計量的宗旨。 測量講究準確,準確是測量的精髓;計量以標準的準確監督測量儀器的準確,準確是計量的命脈。 JJF是國家計量技術規范,其核心應是規范計量技術如何實現量值的準確,而本規范卻背離了這個基本方向。不提準確度了。 不確定度的出發點是“真值不可知”,由此“測量誤差不可得”,于是有“準確度不能定量”。說一千道一萬,否定真值、否定誤差、否定準確度是“不確定度論”的基本點。 以前的版本,盡管推行不確定度,但總還提一提真值、誤差、準確度這些人們熟知的概念。本版揭去了那些顧及老習慣的面紗,干脆不提真值、誤差、準確度這些了,倒也真誠。不確定度論從一出世就是要取代經典測量學的,本版純粹地單講不確定度,而不給“誤差論”留一點立足之地。這樣也好,從此,人們就不會再幻想相互補充了。 不確定度論一出世,就把不確定度與誤差嚴厲區分開。GUM說;“測量結果…即使具有很大的不確定度,仍可能非常接近被測量的值(即誤差可忽略)。因此,測量結果的不確定度不應該與…誤差相混淆”(GUM,3.3.1)。GUM又說:“即使評定的不確定度很小,并不能保證測量結果的誤差很小;…因此測量結果的不確定度不一定可表明測量結果接近被測量值的程度”(GUM,D5.1)。 不確定度論的上述兩段表白,清楚地說明它和誤差是兩回事,它不表明測量結果的準確程度。 不確定度的主定義是“分散性”。不確定度論只講分散性,不講準確性,背離了計量的宗旨。 如果有人說:推行“不確定度論”廢止“誤差論”就是為了保證量值的準確,那好,咱們來討論一下:①是“誤差論”能保障準確,還是“不確定度論”能保證準確?②不確定度論到底解決了幾個誤差論解決不了的問題?③二者哪個實用?④推行不確定度論快20年了,為什么表達測量儀器性能的還是誤差范圍而不是不確定度? 筆者的看法是: 1 誤差論能保證準確;而不確定度論不能保證準確。 2 誤差論本身有局限性,本來只能解決常量測量的問題,近40年發展補充了統計測量(阿侖方差是優秀代表),就完善多了,可以解決當前的各種測量計量問題,進一步的研究要繼續做,真值、誤差、準確度這條路是對的。“不確定度論”看到了經典測量學的一些局限,但它否定經典測量學的核心概念,這條路錯了,它沒有也不可能解決任何問題,而且自身概念含混、邏輯混亂、公式錯誤、表達混沌。它的“真值不可知”的出發點錯了,否定誤差、否定準確度,方向錯了。“不確定度論”是人類歷史上少見的謊花、莠草,只會添亂。 3 誤差論及其發展——統計測量理論,實用;而不確定度論無用。 4 以上三條就是至今測量儀器指標仍標誤差范圍的原因。 時頻界一直用準確度,并得到國家的批準,參見JJF1180-2007。佩服主起草人馬鳳鳴先生,謝謝批準這一法規的計量司領導。時頻計量界舉著準確度的旗幟,整個計量界都要舉起準確度這面旗幟。這是“計量法”賦予我們的權利,也是計量法給人們規定的義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