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性能問題
按照慣例,檢定規程是以對應的國家標準為藍本的,而JJG639的現成藍本就是反映B超儀器發展水平、把有關問題規定得清清楚楚的GB10152—2009。但第一起草單位卻故意“躲著標準走”:
(1)盲區、探測深度、軸向-側向分辨力、縱向-橫向幾何誤差,是國際公認、一直列為B超儀器的最重要性能指標和醫生最關心的檢測項目。然而,在“征求意見稿”在對屬于安全特性的聲輸出大動干戈的同時,卻把唯一屬于B超“計量特性”的幾何誤差及盲區降低成了“首檢”,這種本末倒置的做法只能導致醫院方面的更大反感和排斥。
(2)B超國家標準最新版本中的一個重要進步是在性能要求中增加了聲束切片厚度、面積-周長測量誤差和三維成像體積測量誤差,但在“征求意見稿”中,這些內容竟然蹤影全無。
1.標準體模問題
眾所周知,B超儀器的性能數值,是與檢測所用標準體模中仿組織材料的聲速、衰減系數斜率及靶線的材質、直徑、位置公差和布局密切相關的。GB10152—1997、JJG639—98和GB10152—2009中,一貫和一致的規定,都是仿組織材料聲速(1540±10)m/s、聲衰減系數斜率為(0.7±0.05)dB/(cm·MHz)。再者,由于國際上至今未能解決背向散射系數的標準化測量,無法對仿組織材料的該項指標作出規定,以體模圖像的光點顯示定義探測深度的做法存在著明顯的漏洞,國內標準中一直是以可見的縱向靶線數作為B超儀器的探測深度,而且已被相關各界一致接受。然而,在“征求意見稿”中,第一起草單位人員不僅把仿組織材料的聲衰減系數斜率篡改成了(0.5±0.05)dB/(cm·MHz),而且把自己一篇小小文章中的背向散射實驗結果強加于共用標準體模作為技術要求,而經了解也同樣是出于一己之私。
醫用超聲計量事業不是第一起草單位那幾個人的,更不是其中某個博士的私產,規程修訂的好壞、成敗關系到全國所有在用B超的命運,關系到靠B超診病的全國人民,也關系到整個計量系統的形象和前途,對于這些人的胡作非為,計量部門廣大的基層人士不應該成為被蒙在鼓里的“沉默的多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