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量器具確認間隔的選擇和調整
1.計量器具的確認間隔
計量確認就是為保證計量器具滿足預定使用要求所需進行的一組操作。它是一個新的概念,與檢定、校準不同。由定義可知,計量確認是包括校準、必要的調整和修理、再校準、封印和標記等技術操作的一個綜合概念。確認間隔是相鄰兩次確認的時間間隔,其概念范疇要比周期寬得多,實際應用也更為靈活,只有多次間隔時間相等時,才類似于周期。
確認間隔是計量確認中一個重要的要素,就確認體系的經濟性和有效性而言,它是關鍵因素之一。恰如其分地規定確認間隔是防止計量器具的誤差超出規定的允許誤差極限,保證確認體系有效運行的重要條件。因為如果確認間隔過短,雖然不會有超過規定允差的風險,但很不經濟。這種不經濟一方面表現在確認費用過高;另一方面影響儀器的正常使用,不得不增加備用儀器。而確認間隔過長,又會增加使用不合格計量器具的風險,甚至產生廢品,造成經濟損失。因此,正確選擇確認間隔是一件非常重要而細致的工作。通常,除非前幾次的校準結果表明:延長確認間隔對計量器具準確度的置信度不會產生不利的影響,否則間隔不應延長,必要時還應縮短。
根據國家局《加強企業計量工作的若干意見》的指示精神:非強檢計量器具的檢定,企業可根據其自身實際情況,對檢定周期、項目、方法等作適當調整。本文探討的確認間隔也主要針對非強檢工作計量器具而言。用于貿易結算、安全防護、醫療衛生和環境監測、列入強檢目錄的計量器具,涉及到《中華人民共和國計量法》的調整范圍,需定期定點進行檢定,這是必須強化的計量法制意識。
2.首次確認間隔的選擇及其影響因素
為保證確認工作的規范化、科學化,確認間隔的確定應考慮一切有關的數據和資料,并制訂專門的客觀判定準則。首次確認間隔的選擇,一般由計量檢測工作經驗豐富的人員,根據計量器具制造廠的建議、實際使用的頻次、重要的程度、環境的影響以及所追求的測量準確度,并參考有關技術法規和兄弟單位的數據資料來確定。選擇的原則是盡可能減少計量器具在使用中不符合技術規范的風險及維持最少的確認費用。
確認間隔的長短取決于許多因素:首先是計量器具的穩定性,它是影響確認間隔的重要因素。通常結構簡單的計量器具的穩定性要較結構復雜的好,對于穩定性好的計量器具,其確認間隔可適當延長。其次,取決于所追求的測量準確度:確認間隔的長短與測量要求的準確度成反比,準確度要求高,意味著測量保證能力要留有較大的余地,因此其確認間隔應縮短。第三,是測量結果的重要程度:對直接關系到產品質量的主要指標、影響產品至關重要的安全指標,一旦測量數據失準將造成較大的危害。因而其測量儀器的確認間隔應適當縮短,并且在間隔時間內還應經常進行運行檢查以防不測。第四,取決于器具的使用情況:計量器具使用的頻繁程度和操作員的素質都是影響確認間隔的一個重要因素。使用頻次高,或是操作者缺乏良好素質的情況下,器具的確認間隔應縮短。第五,取決于使用時的環境條件:計量器具所處的環境條件差(如溫度高、塵土多、腐蝕氣體含量高等),或環境條件變化劇烈,計量器具性能容易變壞,應縮短確認間隔。
3.確認間隔的調整方法
確認間隔確定后,計量管理人員應根據多次確認結果的信息反饋及計量器具的管理狀況及時給予調整。調整必須遵循兩條基本而又對立的原則:一是在間隔內計量器具超出允差的風險應盡可能小;二是經濟合理,使檢定或校準所需的費用盡可能低。為尋求上述風險和費用兩者平衡的最佳值,必須采用科學的方法,積累大量的實驗數據,使所確定的時間間隔趨于合理。
如果缺少資金或人員則意味著要延長確認間隔,但必須考慮到因使用不準確計量器具所帶來的風險和由此產生的更多費用。按照ISO10012的有關要求,當發現計量檢測設備處于失準狀態時,必須對以前的測量數據和結果進行追溯,對其有效性進行評定,并采取必要的糾正措施。如果對所有費用進行估算就會發現,縮短確認間隔反而可能會更經濟。
那么如何合理、科學地調整各類計量器具的確認間隔呢?在GB/T19022.1的附錄中介紹了五種方法:
第一種,階段式調整法:當計量器具按常規進行確認時,如果在允許誤差范圍內,應延長下一次確認間隔時間,超出允差,則應縮短確認間隔。這種階段式反應可以迅速調整確認間隔,比較容易實施,其缺點是難以保持確認工作量的穩定和平衡。
第二種,控制圖法:從每次校準中選擇同一校準點,將校準結果按時間描點,根據這些點的分散性和漂移曲線計算出有效漂移。一般只要計算有效,就可以對校準間隔作較大的改動。同時對漂移的分析還可幫助找出漂移的原因。但該法對多參數、多量程設備的應用比較困難,它需對該類設備的變化有相當了解,實際上該法僅在采用自動數據處理時才使用。
第三種,日程表時間法:根據計量器具結構及預期可靠性和穩定性相似的情況,對器具初步進行分組,并根據工程直觀知識初步決定各組的確認間隔。然后,對每一組器具統計在規定的間隔內返回的總數和不合格的器具數,若不合格器具所占的比例過高,應縮短確認間隔;反之,則延長確認間隔。
第四種,"在用"時間法:該法的核心是將計量器具與計時器連接,采用小時計算確認間隔時間,當計時器達到規定值時,將該器具送回進行確認。該法的優點是確認的費用與器具的使用時間成正比,可自動核對器具的使用時間。從理論上講這種方法最為合理,但實際操作起來很困難。
第五種,"黑匣子"測試法:該法選用便攜式校準裝置頻繁地檢查關鍵參數,或采用特制的"黑匣子"檢查經過選擇的參數。一旦使用"黑匣子"發現計量設備不合格,就將設備送回進行全部確認。這種方法的難點是如何確定關鍵參數和設計"黑匣子",其優點是為使用人員提供了最大的實用性。
從上面的介紹可看出,確認間隔的調整比較復雜。目前還沒有一種簡潔實用、盡善盡美的調整方法,企業只能根據自身的具體情況,綜合考慮后選擇一種適合自己的方法,并在實踐中不斷加以完善。
4.檢定周期與確認間隔的關系
"檢定周期"是計劃經濟體制下的產物,它是確保量值傳遞準確可靠的行政和法制計量手段,其"周期"一般不允許企業自行調整,特別是強檢計量器具必須按周期實行強制檢定。但檢定周期只是針對"檢定"而言,其概念范疇要比確認間隔窄得多,它只是確認間隔的一種情況。在市場經濟體制下,確認間隔更能體現企業自主經營、自我調節、自我發展的經濟規律,形成主動向上溯源以提高產品質量為宗旨的更高層次的計量意識,真正為企業創優、節能、降耗和提高經濟效益服務。因此,從"檢定"走向"計量確認"是企業現代化管理發展的需要,也是企業計量工作適應現代化生產和管理的必然趨勢。
檢定周期是根據受檢器具所追求的準確度等級、可達到的設計和制造水平、期望的使用頻次和必要的耗費等因素,經過實驗驗證后以技術法規的形式在檢定規程中加以規定的。檢定周期比較嚴密、完整和科學,檢定能對計量器具的計量性能作全面的測評,是目前行之有效的計量保證方案之一。但國家制訂計量檢定規程時不可能考慮到企業千變萬化的實際狀況,企業在執行規程時總有不切實際的感覺,固定的"周期"也不便于企業隨生產的變化而及時調整。
確認間隔以嚴密的科學性為依據,其確定和調整十分復雜,考慮的因素相當多,決非簡單的延長或縮短。確定和調整間隔的技術人員必須具有相當的計量學知識和豐富的實踐經驗,對本單位的計量器具十分熟悉,企業還需累積一定數量的檢定、校準數據,才能進行確認間隔的調整。因此,在缺乏有效監控的情況下,企業按照檢定規程的要求及時送檢或許更為經濟合理。
目前不少企業在確定確認間隔時,帶有較大的隨意性,片面強調減少檢定、校準費用,盲目延長確認時間,甚至違背了保證計量測試準確性的原則。這是一個值得重視的問題!我個人的建議是:要么嚴格執行計量檢定規程;要么全面、認真地按ISO10012標準溯源與監控,切不可從兩者中斷章取義、各取所需,否則將給企業帶來嚴重的后果。
[ 本帖最后由 duomeiti 于 2007-12-31 17:56 編輯 ]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