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性的金融危機以來,造成了廣東省出口總額大幅下降。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去年以來,廣東省高新區在國際金融危機中繼續保持快速增長態勢。今年上半年,16個高新區實現工業增加值1112.14億元,同比增長23.4%。日前,廣東省科技廳廳長李興華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10年來,全省高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33.1%,遠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有力地支撐著廣東省經濟發展和產業升級。
廣東省高新區創建于1991年,目前共有16個國家級和省級高新區,其中經國務院批準設立的國家級高新區6個,是擁有國家級高新區最多的省份。18年來,廣東省高新區在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引進培育高層次人才和推動體制機制創新等方面取得了豐碩成果。
目前,高新區成為廣東經濟發展中自主創新的主要平臺。廣東省實施的重大科技專項、省部產學研結合和粵港關鍵領域重點突破聯合招投標項目,50%以上都由高新區內的企業承擔。廣東省高新區先后在3G移動通訊、數字電視、計算機存儲、新能源汽車、基因藥物等領域獲得了國際一流的核心技術和基礎性發明專利。2008年,全省高新區申請專利16801項,占全省企業專利申請量的35%。全國專利申請10強企業的前5位都是深圳高新區的企業。同時,廣東省以高新區為載體大力推動科技成果孵化和產業化。中國科學院、清華大學、北京大學、香港科技大學等著名高校院所紛紛到廣東高新區建立成果轉化基地,推動了數字電視、基因藥物等大批科技成果實現產業化。全省高新區普遍建立了科技企業孵化器、加速器和產業化基地,培養了深圳華為、中興、比亞迪、邁瑞、珠海格力、廣州迪森、金發科技等一大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新型企業。2008年,根據國家的新標準,全省重新認定高新技術企業1831家,其中高新區內的高新技術企業達912家,占全省的一半。
廣東高新區大力建設產業公共創新平臺和企業技術創新平臺,成為全省區域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已在集成電路、生物醫藥、數字媒體、精密制造、電子信息等領域,以產學研合作方式建立了上百家高水平的產業公共創新平臺。高新區內的企業也紛紛建立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博士后工作站等技術開發機構。全省一半以上的企業技術開發機構都集中在高新區。截至2008年,6個國家級高新區的企業共建立3301個技術開發機構,占全省大中型工業企業技術開發機構總數的53%。同時,各高新區積極扶持科技投融資、科技信息服務、知識產權、人才培訓等中介機構的發展,為高新區自主創新和招商引資提供專業化配套服務。例如,中山高新區從1992年就開始建立中山火炬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先后建成一個綜合孵化器和5個專業化孵化器,集聚了一批科技中介服務機構。深圳高新區大力構建國際科技商務平臺,引進了西南英格蘭地區發展局、比利時布魯塞爾區企業促進署、匈牙利創新與技術中心等25個國家和地區的35家境外科技服務機構入駐。在國家和省級高新區的示范帶動下,全省其他各類科技園區,例如大學科技園、民營科技園、創意產業園、高新技術特色產業基地等也蓬勃發展起來,成為廣東省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重要基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