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阿拉善SEE生態協會成立的時候,100多位企業家理事,想得更多的還是在內蒙古阿拉善盟進行荒漠化治理。5年之后,細心的人們發現,SEE的使命悄然發生了轉變,變為“基于阿拉善,而不限于阿拉善”,SEE的基金會也在北京成立了,不僅要治理生態環境的荒漠化,更要治理心靈的荒漠化;不僅要親身實踐“治沙”,而且要獎勵、資助、支援那些在全國各地默默“治沙”的環保英雄。
4月22日世界地球日,第三屆SEE·TNC“合作共贏”生態獎在北京竟園揭曉。公眾環境研究中心的“中國水污染地圖”等30個項目獲獎,其中一等獎1名,獎金8萬元;二等獎3名,每個項目獎金4萬元;三等獎6名,每個項目獎金4萬元;優秀獎20名,每個項目獎金5000元。20篇報道獲得了“環境報道獎”,每篇獎金1萬元。獎金總計110萬元。在頒獎典禮上還宣布了獲得綠色領導力獎學金的20個機構,每個獎學金為1.5萬元。
1994年3月31日,我國第一個民間環保組織自然之友成立,環保組織有意愿、有想法、有核心成員,但缺少的是持續的資金,以及更多的社會資源的協助。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在本地資源資助本地民間環保事業方面,許多無形的障礙一直沒有消除。
15年之后,無論是自然之友,還是阿拉善SEE生態協會,無論是在北京的城市環保組織還是在青海的村莊環保組織,大家都發現一個顯著的變化正在發生:社會資助環保事業的意愿越來越明顯,方式越來越豐富,本地化趨勢越來越明顯。
十多年來,一向以勇于監督當地污染企業著稱的“淮河衛士”負責人霍岱珊,獲得第三屆SEE·TNC生態獎項目獎的原因,卻是互利互惠的“蓮花模式”———“淮河衛士”與淮河流域曾經的污染大戶河南周口蓮花味精廠,由敵對方成為合作方,由怒目相視走向互相尊重,最終實現“合作共贏”。打開公眾環境研究中心的“中國水污染地圖”電子地圖,對企業污染環境信息能迅速了然于胸。這種依托政府權威信息,以公眾參與的思路,把污染企業集中置身于全社會雪亮的目光下的做法。阿拉善生態協會會長王石說:“今后在中國,你只要想做環境保護的公益事業并且有一定的能力去做,你不需要再擔心資金、人才、管理方式。只要你想做,肯定會得到社會的資助,而且這種資助來自當地區域的會越來越多。”
在20個獲得環境報道獎的“記者”中,其實有三位不是真正的記者,他們只能算是公民環境“記者”。居住在廈門的市民連岳,在自己的博客上,持續記載了2007年PX事件的全過程;在深圳工作的李清平,偶然回湖北黃岡老家探親,發現家鄉的森林有被砍光的危險,在充分調查之后,撰寫了大量的文章,發布在門戶網站的論壇上,引發了全社會的共同關注,直接遏制了毀林的勢頭。
家住北京柏林愛樂小區的業主趙蕾,深夜探訪垃圾填埋場,寫下了一篇“探險記”,貼在小區的“業主論壇”上,把困擾小區多年的惡臭來源告知了左鄰右舍,促使政府下決心治理垃圾場的惡臭問題。這些“報道”讓評審專家和網友們非常激動。他們認為,隨著環境保護事業日益得到社會的關注,公民環境專家和公民環境記者的出現已經成為必然潮流。
美國大自然保護協會(TNC)1998年進入中國后,與中國政府相關部門合作,共同開展各類環境保護項目,該協會中國部主任張爽用“震動”來形容他對申報參評的100多個項目,“中國本土環保人士所運行的保護項目,資金少、人手不足,但態度、過程、方法、效果,都讓我非常的驚訝。因此,TNC今后的使命就是全方位地與中國這些出色的環保人士合作,從這些環保能人及其團隊身上,學習‘中國式民間環保’的工作經驗。”
阿拉善SEE生態協會也覺察到了這個現象,2008年底,協會成立了“NGO合作部”,其目標就是對中國的民間環保組織進行全方位的立體資助。阿拉善SEE生態協會秘書長楊鵬說:“頒獎只是對那些做出優異保護業績的機構或者個人進行的獎勵,更重要的是,我們還有更多的資助平臺,包括資金上的支持、能力建設上的培訓等。SEE今后的使命之一就是要當中國民間環保事業的催化器。
美通無線公司總裁王維嘉是阿拉善SEE生態協會的發起理事之一。他對中國民間環保組織的未來前景非常看好。他說:”如果說2009年是中國民間環保事業十五周年的話,那么我可以肯定地說,不久之后,世界上最優秀的環保組織一定會在中國出現,就像各種各樣的經濟奇跡在中國發生那樣。阿拉善SEE生態協會看到了這一潮流,我們準備在資助中國民間環保事業上有更多的作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