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前兩個月中國服裝及衣著附件出口額同比下降11%,出口企業訂單減少,但從剛剛結束的第十七屆中國國際服裝服飾博覽會來看,業界對中國服裝產業的前景仍保持樂觀,金融危機之下雖然服裝業面臨困境,但也危中有機。 專家指出,對于中國服裝業來說,當下的首要任務是保市場,在國際市場上保份額,在國內市場上立足大眾消費市場,力促擴大內需見實效;長遠來看產業升級還是要靠品牌,有優勢的服裝企業應抓住金融危機帶來的契機,在打造品牌并走向國際之路上先邁一步。
據中國紡織工業協會調查,近半數以出口為主的服裝企業訂單同比減少3成左右。
但中國紡織工業協會會長杜鈺洲上周在中國國際服裝服飾博覽會期間表示,對于中國服裝產業充滿信心。他說,中國紡織服裝業有3個最大:一是中國消費紡織服裝總量居世界第一;二是產業最大,紡織纖維加工量占世界總量的40%以上;三是出口最大,中國紡織品服裝出口額占世界紡織服裝貿易額的30%。信心還來自三方面:內銷市場是中國服裝企業最基礎的市場,出口不到30%,而內銷在70%以上;較之10年前,當前的中國服裝業在技術上取得進步,擁有自主知識產權,企業勞動者素質整體提高;我國紡織服裝產業的鏈條十分完備,且在技術進步與創新中不斷升級。
中國服裝協會常務副會長蔣衡杰提醒,今年預計會有一些低質服裝企業會倒閉,一些國外企業也會退出中國,這也意味著今年中國服裝產業將節省出更多的生產資源,留出更大的市場空間。國內的廣大中小服裝企業要根據自己的實力調整定位,渡過難關。
中國紡織工業協會副會長陳樹津曾表示,多年來內需市場一直是中國紡織服裝業發展的第一驅動力,規模以上紡織服裝企業的內銷比重已從2000年的67%上升到2008年的77%。今年內需市場的比重將進一步擴大,這是產業發展保持穩定的可靠基礎。
杜鈺洲指出,不能把大眾消費理解為低檔貨,沒錢的消費者才會買。事實上美國、日本的消費者都在大量消費物美價廉的中國服裝。他舉例稱,河南有個服裝產業集群十分紅火,當地都是僅有20多個工人的小工廠,生產的服裝很便宜,銷售卻很好。這說明消費者需要不同層次的服裝,服裝業不能盲目地提高產品檔次,而應該將市場需求做為產品結構的調整指向。
杉杉集團董事長鄭永剛表示,中國服裝品牌的品質已經達到國際水準,但是價格還是低于價值。中國服裝品牌需要一個成長過程,需要多種要素共同作用。這次金融危機將把一部分消費國際品牌的消費者拉回國內,消費者將重新審視中國服裝品牌。事實上,經過這么多年的發展,中國企業已不像過去僅僅是加工,而是參與到設計、運作品牌的整個過程。很多在國內銷售的國際品牌,都是由中國企業在運作。
杜鈺洲指出,品牌的價值包括品質、創新、快速反應和社會責任。與國際品牌相比,目前我國服裝產業的品牌加工沒問題,但創造力差一點,品牌銷售更差一點,需要全方位學習國際品牌的經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