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復 3# 史錦順
(四)當做誤差,又不許說是誤差 不確定度到底是什么? 筆者認為:測量計量,說到底,就是那么點事:真值、測得值、誤差。測量計量的客觀對象是量值,量值的實際值叫真值,用測量儀器測得的是測得值,測得值與真值的差距是誤差。 測量計量這門學科,研究對象是量值,就是處理真值、測得值、誤差的問題。不確定度論妄圖繞開真值,拋棄誤差,于是也就說不清測量計量該處理的問題。 近二十來,畢竟世界上有大量的不確定度在用。人們又是怎樣用的呢?仔細看看,仔細想想,原來,無非是偷用,就是拿誤差范圍當不確定度用。老史說的不是事實嗎?且看: 1 不確定度的A類評定,即得到的A類不確定度,不過是隨機誤差范圍。按貝塞爾公式算西格瑪,測量計量界算了快二百年了,不確定度的作法,毫無新意。 2 不確定度的B類評定,就是利用按誤差理論給測量儀器確定的誤差范圍(又稱最大允許誤差),吃別人嚼過的饃,真沒味。偷人家的東西,算干什么。 3 大量樣板評定,評出的不確定度,是按誤差理論計算出來的。 4 中國的銫原子頻率基準,受國家獎勵時,指標是準確度,同一值,又報道說是不確定度。美國的銫原子頻率最高標準,二十年前的指標稱準確度,近二十年稱不確定度,2011年4月的報道又稱“不準確度”。細分析,“準確度”/“不準確度”/“不確定度”都是指誤差范圍(誤差元絕對值的最大值)。原本為同一指標。也就是說,在銫基準這個范疇中,實際應用上,不確定度與誤差范圍等效。 5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計量規范《JJF1033-2008 計量標準考核規范》中,對規格項目(同一欄目),多處規定為“不確定度或準確度等級或最大允許誤差”,也就是說不確定度與最大允許誤差是等效的。 - 由以上5條可知,實用中不確定度是當誤差范圍用的,但請注意,“是”也不許說“是”,說“是”,就沒有不確定度存在的必要了。不確定度論要保持自身的存在,自己是不肯說實話的。 - 不確定度是什么?GUM與VIM給出過幾種定義,但莫衷一是。不確定度論即使能解決的問題,誤差理論都可以解決。沒有一件是不確定度的特有功能(注)。有人問:那還搞個測量不確定度干什么?15年前,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的著名學者馬鳳鳴在全國時頻計量講習班上說過,是:“國際計量委員會的委員們,吃飽撐的。” - 注:這里說的沒有特有功能,指的是VIM意義下的現有應用。 但需說明,“不確定度”一詞,曾另有應用。筆者注意到,1973年(不確定度論尚未誕生)的國際基本物理常數的指標用的是“不確定度”,意指測量誤差與常數本身變化的綜合。 基礎測量(常量測量)講誤差,是認識工具的問題,有“誤”的含義;統計測量(變量測量),儀器的誤差可略,波動量(偏差)由量值本身的變化引入,已不是“誤”。基礎測量與統計測量分不開的情況,例如物理常數測量、基準測量,既有誤差部分,也有量值本身的變化部分,因而不該叫“總誤差”“綜合誤差”之類的詞,而可以叫“不確定度”。此不確定度是測量誤差與客觀量值變化的綜合體。不確定度一詞在測量計量中的應用,也許這是一個適宜的場合。但這和當前喧囂于世的不確定度論無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