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氣的流量計量(一)
——我國天然氣工業的發展
孫淮清
1.二十一世紀為天然氣的世紀,天然氣是優質的燃料和化工原料。作為燃料,它燃燒完全,單位發熱量大,燃燒后產物對環境影響小;作為化工原料,它潔凈,質優,成本低,可用它生產多種精細化工產品和高附加值產品,天然氣的以上特性是它深受用戶青睞的原因。天然氣在世界能源結構中所占的比例不斷上升,據統計1970年為17.7%,1980年為18.8%,1990年為21.5%,2000年為 22.3%,預計2010年為24.3%。
19世紀煤經歷100年超過柴薪成為第一能源;20世紀石油經歷 60年超過煤;天然氣將用40年在2010年至2020年超過石油成為第一能源。全球天然氣可采儲量現在己達145萬億立方米,目前年產量約為2.2-2.3萬億立方米,儲采比高達65,豐富的資源為天然氣工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目前有兩大趨勢正在促進天然氣消費量的增加。首先是各國政府為保護環境正在大量地以天然氣替代傳統的能源煤和油;其次是正在開拓天然氣新的應用領域(如作為車用燃料)。由此在1987年至1997年10年中天然氣的消費量已增長25%,而油品為15%,煤則為4.5%。為克服天然氣生產地區和消費地區地理位置相距遙遠的困難,液化天然氣(LNG)己成為天然氣國際貿易中的重要產品,年貿易量約為1000億立方米,而其價格己可與油品相競爭。隨著管道建設和儲運技術的進步,輸氣成本亦在不斷下降,因此天然氣的貿易量亦在上升,目前已達到約4400億立方米左右,約占總量的20%。
2.我國是天然氣資源豐富的國家之一,天然氣遠景儲量約達38萬億立方米,其中陸上占79%,海上占21%。雖然我國有豐富的天然氣資源,天然氣的利用卻嚴重滯后,在能源結構中僅占約2%,而工業發達國家一般為30-40%。我國仍然處于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隨著國民經濟快速發展,己帶來一系列嚴重問題,如環境惡化,交通運輸不堪重負,人民生活質量不高等。由于我國油資源己不能滿足經濟發展的需要,我國己成為油品進口國,并且進口比重在不斷上升。能源結構調整已迫在眉睫,國家確定能源結構將進行戰略性調整,使煤、油、氣的應用比例趨于合理。目前啟動的西氣東輸工程就是能源結構調整的序幕,今后幾十年內天然氣的使用百分比將持續快速地上升,在2015年前后,預計將達到10%以上。
3.西氣東輸工程主要是指新疆塔里木盆地等西部的天然氣輸送到上海以及整個長江三角洲地區的工程。整個工程包括上游氣田開發,輸氣管道干線建設和下游利用配套建設。西氣東輸工程是一項上中下游一體化的特大型國家基礎工程,它與西電東送,南水北調,青藏鐵路并列為世紀初我國四項偉大工程,是西部大開發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將對我國國民經濟發展起到有力的促進作用。
塔里木盆地面積56萬平方米,天然氣資源量8.39萬億立方米,占全國天然氣資源量的22%,占全國陸上天然氣資源量的28%,是我國天然氣資源最豐的盆地之一。據國土資源部油氣儲量評估中心評審認定,作為西氣東輸主供氣田所在的庫車-塔北地區,探明儲量為3900億立方米(包括中國石化集團的250億立方米),可采儲量2700億立方米,基本可滿足向長江三角洲以及沿線地區年供120億立方米商品氣,預計穩定供氣11-13年,經過進一步勘探,從塔里木盆地資源條件看使累計探明儲量達到7900億立方米,實現年供200億立方米供氣30年是可能的。
西氣東輸主干線西起塔里木盆地的輪南油氣田,向東經過庫爾勒、鄯善、哈密、柳園、張掖、武威、干塘、中寧、靖邊、柳林、鄭州、尉氏、淮南、南京和常州,最終達到上海;全長4167公里,途經九個省市區,輸氣壓力8.4 Mpa,管線直徑1016毫米,總計年輸氣量120億立方米,穩定供氣30年,最終達到年輸氣量200億立方米。預計2003年底全線貫通。由于天然氣市場開拓是一個漸進過程,預計用戶達到120億立方米,輸氣管道設計負荷時間為7-8年。 |
-
-
天然氣的流量計量.rar
2007-4-22 22:16 上傳
點擊文件名下載附件
下載積分: 金幣 -1
25.28 KB, 下載次數: 14, 下載積分: 金幣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