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部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支持下,由該院立項研制的我國最新一代時間頻率基準——激光冷卻—銫原子噴泉鐘,經過兩年多的實驗測試和評估,目前裝置運行可靠,性能穩定,頻率準確度達到5×10-15,相當于600萬年不差一秒,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時間頻率的計量與人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以銫原子鐘為基礎的高精度的時間頻率計量更是廣泛應用于國防建設、科學研究和國民經濟各個領域,如計量科學、現代通訊、導航定位及基礎科學研究等?,F代時間的測量精度已經達到納秒量級(即10-9秒)。衛星導航定位系統其核心技術就是原子鐘,飛船在預定軌跡精確飛行,并準確返回地面預定位置;超高速遠距離通訊得以異地同步、超大規模計算機得以高速運算等,都得益于高精度時間頻率計量。
為滿足國民經濟和國防建設對獨立自主地提供更高精度的時間頻率基準的需求,1996年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開始研制最新一代時間頻率基準—— 激光冷卻—銫原子噴泉鐘,該裝置于2003年12月通過了由國家質檢總局組織著名科學家、兩院院士王大珩為名譽主任,王育竹院士為主任,另有五位院士參加的專家委員會的鑒定。
銫原子噴泉鐘的研制成功使我國時間頻率基準重新步入世界先進行列,它將能更好地滿足我國諸多領域對時頻計量的需求。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銫原子噴泉鐘作為新一代國家時間頻率基準工作,將成為國家統一時間頻率體系的源頭。全國各地各部門的各種時間頻率標準,都將以它為準。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保持的國家原子時可以直接被它校準,使準確度保持在2×10-14。然后通過計量院和各級計量部門的傳遞系統,統一全國時間頻率量值;同時也可直接通過計量院已經建立的,利用電視信號、因特網或電話網絡的授時系統,發布具有不同準確度的標準時間頻率信號,滿足全國不同用戶的需求,帶來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