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量本身就是科學技術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任何科學技術,都是為了探討、分析、研究、掌握和利用事物的客觀規律;而所有的事物都是由一定的“量”組成,并通過“量”來體現的。為了認識量并確切地獲得其量值,只有通過計量。比如,哥白尼關于天體運行的學說,是在反復觀察的基礎上提出的,并在伽利略用天文望遠鏡進行了進一步觀測之后而確立的;著名的萬有引力定律,被牛頓的敏銳觀察所揭示,并在百余年后經卡文迪許的精密測試而得到了確認;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也是在頻率精密測量的基礎上才得到了一定的驗證;總之,從經典的牛頓力學到現代的量子力學,各種定律、定理,都是經過觀察、分析、研究、推理和實際驗證才被揭示、承認和確立。計量正是上述過程的重要技術基礎。
歷史上三次大的技術革命,都充分地依靠了計量,同時也促進了計量的發展。以蒸汽機的廣泛應用為主軍標志的第一次技術革命,導致以機器為主的工廠取代了以手工為基礎的作坊,使生產力得以迅速提高,當時,經典力學和熱力學是社會科技發展的重要理論基礎。在蒸汽機的研制和應用的過程中,都需要對蒸汽壓力、熱膨脹系數、燃料的燃燒效率、能量的轉換等進行大量的計量測試。力學計量和熱工計量,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發展起來的。以電的產生和應用為基本標志的第二次技術革命,更加推動了社會的發展。歐姆定律、法拉第電磁感應等,為電磁現象的深入研究和廣泛應用、電磁計量和無線電計量的開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礎。核能及化工等的開發與應用,導致了第三次技術革命。
總之,科學技術的發展,特別是物理學的成就,為計量的發展創造了重要的前提,同時也對計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推動了計量的發展;而計量的成就,又促進了科技的發展。正如門捷列夫所說:“沒有計量,便沒有科學”。聶榮臻同志也曾明確指出:“科技要發展,計量須先行”;“沒有計量,寸步難行”。
計量是企業現代化生產和經營管理活動中一項不可缺少的技術基礎和管理基礎。計量測試工作是整個工業企業素質和管理現代化最基本的條件。憑數據指導生產,監控工藝,檢測成品,質量才能真正得到保證。沒有準確的計量,就沒有可靠的數據,就無法正常控制工藝過程,也就不可能生產出高質量的產品。由此可以看出,計量檢測水平的高低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一個企業產品質量的水平,計量工作的好壞也反映一個企業的管理水平。當前我國產品質量不盡人意和企業管理滑坡的情況,應該說與企業計量工作薄弱有很大的關系。
同時,計量對工業生產的作用和意義是很明顯的。社會化大生產的本身就要求有高度的計量保證。生產的發展,大體上可分為三個階段,即以經驗為主的階段,半經驗、半科學階段和科學階段。計量則是科學生產的技術基礎。從原材料的篩選到定額投料,從工藝流程監控到產品的品質檢驗,都離不開計量。例如,一輛普通的載重汽車有9000多個零件,由上百個工廠生產,若沒有一定的計量保證,就無法裝配成功。
加強計量工作是當前企業深化改革的迫切需要,是提高企業參與市場競爭能力的迫切需要,是強化企業管理,提高經濟效益的迫切需要。
對于一個企業來說,把好物料進出廠計量這一關,是提高企業經濟效益的一條有效途徑。為此,某鋼廠在搞好計量基礎工作的同時,把工作的重心轉移到加強進出廠物料和能源物料的計量管理上。加強了計量數據的溯源分析,及時發現問題,能夠免除企業的經濟損失。
事實充分表明,科學生產和技術革新,都離不開計量測試,企業加強計量管理也必然能夠提高企業的生產能力和經濟效益.
第一,計量管理是質量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產品的實物質量大都是可測量的物理量和化學量,對于那些因科技水平限制暫時還不能直接測量的特性,一般也盡可能用這些特性的轉化量、模擬量、導出量來代替,從而能科學地用測量手段定性地分析和評價質量的好壞。
第二,計量與生產降耗關系密切。利用測量設備來監測、分析和掌握能源、物料的消耗規律,探索最佳控制點,指導節能降耗。
第三,經濟核算離不開計量工作。因科學合理的定額,要以計量數據為依據。只有加強計量,保證計量的數據準確有效,再經過長期數據積累和統計分析,才能制定出合理的定額。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模擬市場核算,為實現成本否決權和完善經濟責任制打好基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