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局找差距謀發展 用“三把尺子”準確定位
作者:蔣維勝 2008-06-27
日前,重慶市質監局在該局召開的“解放思想、擴大開放”專題報告會上,形象地用“縱尺”、“橫尺”、“國家標尺”“三把尺子”衡量自身工作,找差距,謀發展。
重慶市質監系統在垂直管理以來, 用“縱尺”丈量:一是質量水平明顯提升。目前,全市中國名牌產品數量累計達到40個,獲得國家免檢產品84個,地理標志保護產品、榮獲中國標準創新貢獻獎產品從無到有,分別達到5個和7個,重慶名牌產品從613個發展到1026個,初步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名牌產品群體和優勢企業;二是硬件基礎不斷改善。截至2007年底,重慶市質監系統辦公業務用房面積達到17萬平方米,比1997年增加了7萬平方米;累計投資23798萬元,是1997年的21倍;全系統固定資產總值29348萬元,其中儀器設備8927萬元,分別比10年前增長338%和224%;三是質監事業快速發展。2007年全系統預算總收入4.5億元,比2001年增加3.5億元,增長350%。
但用“橫尺”來丈量,重慶市質監局的發展總體上落后于京、津、滬,在某些方面與中西部一些省、市質監局相比,也存在差距。目前,重慶市獲中國名牌稱號的產品數量僅占全國的2.06%,在西部12省市中低于四川,居第2位,在長江中上游10省市中低于湖北、四川,居第3位。而要與沿海地區相比差距就更大。重慶市獲國家免檢產品的數量僅占全國的1.88%。
用“國家標尺”丈量,重慶市建設西部地區檢測高地、高素質專業人才高地、品牌大市、標準大市的任務還很艱巨。從檢測能力看,目前重慶市僅有國家級檢測中心6個;從人才隊伍看,全系統高精尖人才明顯不足,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人員僅有1人,沒有國家級、重慶市學術技術帶頭人,沒有國家級、重慶市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沒有重慶市“322”重點人才工程一、二層次人選;從標準化工作情況看,采標率、地方標準制(修)訂、企業標準備案、國家級農業標準化示范區數量等均處于西部地區中游水平。
重慶市質監局有關負責人說,圍繞把重慶建設成為西部地區的檢測高地、高素質人才高地、品牌大市、標準大市的目標,重慶市質監局必須著力破解影響服務重慶發展的服務把關難題,努力在繼續解放思想上邁出新步伐,在擴大開放上實現新突破,著力探索科學發展、創新發展的思路、途徑和舉措,在推動質監事業科學發展、服務地方經濟上見到新成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