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用超聲診斷儀是將聲納原理和雷達技術相結合生產的為臨床應用的醫療儀器。其基本原理是將一束高頻超聲脈沖波發射到生物體內,由生物體內不同界面反射回不同波形生成圖像,從而判斷生物體內是否有病變。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高新技術和計算機技術應用于這種設備,因此,超聲診斷儀由起初的一維超聲掃描及其顯示發展為二維甚至三維的超聲掃描和顯示,大大增加了回波信息量,使生物體內的病灶清晰,易辨,因此,它將被越來越廣泛地應用。
由于一維掃描只能依據圖形中超聲波回波幅值的大小和回波的疏密對人體臟器進行診斷,這樣一維超聲掃描所提供的信息量較少,波形診斷即不形象也不直觀,又由于A超在絕對大多數醫院已淘汰不用,M超儀器的功能已并入中高檔B超儀器,在《醫用超聲診斷儀超聲源》檢定規程JJG639—1998中對一維超聲掃描已不作具體要求,而帶多普勒功能的醫用超聲診斷儀目前還無法對其進行計量檢定,所以在此主要介紹二維超聲掃描的工作原理及圖像質量的表征。
B型超聲診斷儀的工作原理顯像其原理是采用超聲脈沖回波輝度調制的二維灰階顯示,它形象地反映出人體某一斷面的信息。B型掃描系統使探頭內的換能器以固定方式向人體發射超聲波,并以一定的速度在一個二維空間運動,即進行二維空間掃描,再把人體反射回波信號加以放大處理后送到顯示器的陰極或控制柵極上,使顯示器的光點亮度隨著回波信號大小變化(輝度調制),形成二維斷層圖像,在屏幕上顯示時,縱坐標代表聲超聲波傳入體內的時間或深度,而亮度則對應空間點上的超聲回波的能量,橫坐標代表聲束對人體掃描的寬度。B型超聲診斷儀根據掃描方式不同又分為機械扇掃、電子線陣掃描、電子相控陣掃描(電子扇掃)、電子凸陣掃描、機械徑向掃描等。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