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計量學的發展史與物理學的發展緊密相關 近代物理學的發展是從經典力學開始的,它研究宏觀物體的低速機械運動的現象和規律,可追溯到17世紀初。這時歐洲的科學發展迅速,物理學已開始發展成為一門測量科學,它逐步引入了“物理量”的概念。如質量、力和加速度等,用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描述物理現象。英國物理學家牛頓深入研究了經典力學的經驗規律,發現了它的基本規律,以牛頓三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表示,奠定了經典力學的基礎。在這些定律中,物理量之間的數學關系可看作是某個物理量的定義,也可看作是一種現象或物質性質的定義。因而近代計量學的發展是與近代物理學同步發展和互相促進的。當物理量的測量知識逐漸形成科學體系,計量學就從實驗科學中分離出來,成為一門提高物理量量化精確性的科學。隨著天文學、數學、原子物理和量子物理學的不斷發展,社會經濟、文化不斷進步,近代計量學的研究對象擴展,專業門類增多,量程從宏觀拓寬到微觀領域。計量學的內容更加完備,通常可以概括為:計量單位和單位制;計量器具(包括基準器和標準器);量值傳遞和溯源;物理常數、材料和物質特性的測定;不確定度、數據處理和測量理論及其方法;計量法制管理等方面。從計量的社會功能可分為科學計量、工程計量和法制計量。如果從伽利略到牛頓時期的近代科學革命算起,近代計量學已有300多年的歷史,大致可分以下三個階段。 1、近代計量學和米制的創立 英國物理學家牛頓于1685年完成了萬有引力定律和機械運動三定律的論證和描述,建立起完整的經典力學體系。牛頓力學對熱學、電磁學等的研究產生重大影響,也為近代計量學的創建和測量技術的發展奠定了基石。在近代物理量,如:質量、力、長度、能量、速度、時間、加速度、壓力、溫度等;創造了許多測量儀器和裝置,如天平、溫度計、脈博計、望遠鏡等。但是,科學家們都越來越受到多種物理量單位制的雜亂和無規律的擾亂,無法準確地交流他們的實驗結果,迫切需要確立能在國際間通用的物理量單位及其標準。 從18世紀50年代起,法國科學家們開始尋找一個適用于世界各國的通用單位,以便以它為基礎得到一種在所有國家都能使用的計量單位制。1790年,法國國民議會責成科學院組成計量改革委員會。次年,委員會提議以赤道到北極的子午線的千萬分之一為基本長度單位,并成立了測量子午線、計算、試驗擺的振動、研究蒸餾水的重量以及比較古代計量制度五個小組。1793年,委員會又提議使用已有的測量結果盡快建立新的計量制度。1795年4月7日,國民議會頒布新的度量衡制度:采用十進制;米的長度以自北極到赤道段經過巴黎的子午線的一千萬分之一為標準;質量單位以1立方分米為溫度為攝氏4度純水在真空中的質量。1799年,測繪學家的大地測量工作最終完成,鑄出了純鉑米和千克原器。同年12月10日,頒布法律確定米和千克的值。1837年7月4日的法令終于確定法國從1840年1月1日開始實行“米制”。為紀念這一盛事,制作了紀念章,上面寫著:“永遠為人類服務”。“米”是近代計量學中第一個以自然物為基準的單位,法國政府和法國科學家從提出方案、測量子午線到制作米原器和千克原器,以至在全民中通行米制單位,前后用了50年時間,為計量學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2、從《米制公約》到國際單位的建立 19世紀初期,英國工業革命蓬勃發展,法國也開始了工期業革命,從19世紀70年代起,法國發生了電力的廣泛使用為標志的第二次工業革命。19世紀的自然科學經歷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并相繼建立起熱力學、電磁學、化學等學科并得到了技術應用。數學長足進步,不斷推出新概念和新方法。天文學、地學有很大發展。光學、生物學、有機化學也隨之興起。科學的進步為計量學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 19世紀初,米制開始向世界普及。1851年,第一屆萬國博覽會(世界博覽會)在倫敦舉辦。會上,展出的巴黎工藝院米尺,參觀者及見此精良制造之尺,十分驚喜,認為必須有統一的度量衡制,才能對陳列品比較其優劣、評定其價值。1855年,在巴黎的一次國際會議上,與會者創議設立度量衡研究會,推行米制。同年,巴黎萬國工藝博覽會審查委員會開會討論實行米制辦法,要求委員們“各盡心力,勸告本國政府及有識之士,推行米制,以謀公益”。1864年,英國允許米制單位同英制單位并用。同年,德國也全部采用米制。1867年,巴黎世界博覽會期間,在世界工業巨大發展的強烈影響下,一批科學家創建了度量衡和貨幣委員會,專門研究和推動兩者的世界計量單位制已是大勢所趨。1869年,法國政府邀請許多國家派代表參加“國際計量委員會”。1872年,由30個國家的代表繼續開會,再次肯定上次會議關于制造米和千克新原器并向各與會國提供復制品的決議。1875年3月1日,法國政府召開“米制外交會議”。5月20日,17個國家(法國、荷蘭、比利時、盧森堡、西班牙、哥倫比亞、墨西哥、葡萄牙、意大利等)的全權代表簽署了《米制公約》,決定成立國際計量局(BIPM),這是計量學走向國際統一的里程碑。國際計量大會(CGPM)在2000年第21屆大會上確定以每年5月20日作為世界紀念日,每年這一天,世界各國都將開展提高計量意識的宣傳活動。 1875年《米制公約》簽訂以后,新成立的國際計量局在“國際計量委員會(CIPM)”的領導下集中全力準備米和千克原器和各種復制品的制造工作并籌備第1屆國際計量大會。1889年,第1屆國際計量大會(CGPM)召開。會議明確“議定必要的措施,并督促實施,以保證米制的現代形式——國際單位制的普及和改進”為它的主要任務。就在這次會上,批準了米和千克兩個單位的定義。1901年的第3屆國際計量大會對質量、重量、時間的單位也作了明確的定義,于是就建立了國際單位。
[ 本帖最后由 duomeiti 于 2007-2-8 23:58 編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