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骨質疏松診斷和骨折風險預報日益成為社會公眾尤其是老年人群強烈關注的問題,相關醫療器械也因此成為研發制造、臨床應用和法治監管的熱點之一,已有多種產品用于骨質臨床診斷、篩查,其中普及程度最高的,一個是雙能X射線吸收儀(dual energy X-ray absorptionmetry,DXA),另一個是定量超聲(quantitative ultrasound,QUS)測骨儀器。前者已由世界衛生組織(WHO)專家組建議了針對絕經后女性白種人骨質疏松診斷的分界標準(criteria),而后者由于原理更為科學,且具有價格低、輕巧便攜和無電離輻射之憂,因而逐漸從用于群體篩查發展為篩查、診斷兼做,并被認為有望替代前者。
從上世紀80年代問世至今,骨骼QUS儀器已有30多年歷史,國內臨床所用從進口到國產也已有十幾年之久,然而由于種種原因,國內外,尤其是國內,在產品名稱、檢測參數、派生參數、聲學特性參數與骨礦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相關性認知、性能表征與檢驗等幾乎所有方面,都存在著嚴重的誤讀,而且這些誤讀幾乎都屬于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層面,已經并將繼續妨礙其科學、健康發展,故特予指出,希望有關部門、界別和人士予以關注。
對于QUS測骨儀器,美國食品與藥物管理局(FDA)醫療器械分類和命名文件21CFR-892-1180條款規定的通用名稱是“bone sonometer”,即“骨骼超聲測量儀”或“超聲測骨儀”,定義是“向人體內發射超聲能量,測量骨骼的聲學特性,以指示其健康狀況和骨折風險的儀器”。而對DXA之類產品,21CFR-892-1170條款規定的通用名稱是“bone densitometer”即“骨密度儀”,定義是“為了醫學目的,以X射線或伽馬射線透過骨及毗鄰組織,測量骨礦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或骨礦含量的儀器”。QUS測骨儀器既不測量也不導出BMD,稱為“超聲骨密度儀”顯然有違上述規定。
現今流行的QUS儀器按照測量部位和骨骼特點分為兩種。一種是以足跟為耦合部位,以典型松質骨——跟骨為測量對象的機型,可簡稱為“松質骨機”,并有濕式(水耦合)和干式(耦合墊+耦合劑耦合)之分,以干式居多。另一種是以前臂、小腿為耦合部位,以典型皮質骨——橈骨、脛骨為測量對象的機型,可簡稱為“皮質骨機”。其中,松質骨機有的只測聲速(speed of sound,SOS),有的只測寬帶超聲衰減(broadband ultrasound attenuation,BUA),有的二者都測;皮質骨機只測聲速。
利用跟骨的聲衰減參數評估骨質疏松,是上世紀80年代由英國Hull大學C.Langton提出的,在其國內被評為“英國大學做出的改變世界的100項發現和發展之一”。其立論的基本依據是:研究發現,在200kHz至600kHz頻段,跟骨聲衰減系數與頻率成近似直線正比關系(approximately linearly proportional to frequency),該直線的斜率稱為聲衰減系數斜率,單位為dB/(cm·MHz)。然而,Langton著述中一再列出的,由整個足跟的水中插入損失計算跟骨聲衰減系數斜率的公式,包含有原則性錯訛:在忽略水-軟組織界面的反射損失和軟組織中聲衰減的前提下,本應在插入損失減去軟組織與跟骨界面的反射損失之后,以差值除以跟骨厚度,卻被寫成了先除后減,且遺錯至今。
QUS儀器屬于超聲診斷設備,應該制定相應的產品標準。其中,安全性方面已經有通用和專用安全標準,性能要求方面,美國FDA制定的《Ⅱ類產品特殊管控指導文件:骨超聲測量儀—針對產業界和FDA工作人員的導則(Class II special controls guidance document:bone sonometers-guidance for industry and FDA staff)》可供參考。其中規定的性能要求,一個是準確度,另一個是以變異系數表示的精密度。產品質量檢驗和臨床使用中維護、校驗所用的物質技術手段,針對松質骨的為性能適當的聚氨酯橡膠長方塊,針對皮質骨的為有機玻璃或銅制長方條,它們雖常被稱為體模(phantom),但因這些材料尚達不到超聲仿骨(ultrasonically bone-mimicking)水平,實際上均屬于試件(test obj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