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量論壇

 找回密碼
 立即注冊

QQ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開始

搜索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概念] 校準證書的不確定度討論

[復制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davidow 發表于 2022-11-11 07:26:26 | 只看該作者 |只看大圖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校準證書上要標明測量不確定度。但是這個不確定度是什么含義?

如果按照JJF 1033將測量儀器分為實物量具和非實物量具兩類。那么:

實物量具的校準證書中的測量不確定度反映了計量標準對實物量具賦值的能力:在規定概率下,實物量具代表的真值在實物量具所賦量值周圍的范圍。

非實物量具的校準證書中的測量不確定度是什么含義?

首先,測量不確定度是表示一個量值是否準確的屬性。
對于非實物量具,校準時,利用非實物量具測量計量標準提供的、具有量值和不確定度的一個被測量,得到被校的非實物量具的示值,并以該示值作為測得值,評價其示值與已知值的差。因此,所得到的量值是被校非實物量具上顯示的計量標準的值。按照現在的規定,這時校準證書上給出的測量不確定度應該是“計量標準的測量不確定度”與“被校非實物量具”重復性或分辨力引入的不確定度分量之和。換句話說,是被校非實物量具給出的“量值的不確定度”。

為了表述方便,一下將“被校非實物量具”稱為“被校量儀”。

那么,用量儀校準證書上的測量不確定度是不是使用量儀進行測量時獲得量值的不確定度?不是!!!因為這個不確定度沒有考慮示值誤差。按照一般的標準,即使量儀合格,示值誤差也可能達到該不確定度的3倍。因為校準時,要求選擇的校準結果的不確定度優于最大允許誤差絕對值的1/3。

那么,校準證書上的測量不確定度到底是什么含義?應該怎么給?這里提出來,請大家發表意見。

補充內容 (2022-11-16 20:19):
對本帖討論的焦點,在18#樓進行了總結。有興趣的同行可以先看看。
2#
 樓主| davidow 發表于 2022-11-12 18:41:18 | 只看該作者
在對校準實驗室認可過程中,經常看到實驗室將量儀校準證書中上級實驗室的測量不確定度(“校準結果的測量不確定度”)當成該量儀的計量性能,在其不確定度評定中作為該量儀引入的不確定度進行使用,這是錯誤的。
實際上,應該使用該量儀的最大允許誤差作為該量儀引入的不確定度來源使用。
量儀的最大允許誤差可以使用生產商提供的指標,也可以自己根據測量任務確定。量儀是否滿足要求,在送校時進行驗證:在考慮了“校準結果的測量不確定度”后,如果示值誤差在最大允許誤差范圍內,該最大允許誤差得到驗證。
在這種情況下,“校準結果的測量不確定度”是對校準過程的質量評價指標。
3#
路云 發表于 2022-11-12 20:21:39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后由 路云 于 2022-11-12 20:30 編輯

測量不確定度是表示一個量值是否準確的屬性。

對于這一觀點,本人有不同看法。“測量結果的不確定度”是定量表征離散程度的指標,不是表征偏移程度的指標。它只表示某測量結果不確定離散區間半寬度的大小,沒有表示是否準確的功能。定量表征是否準確功能的指標是偏移性指標“誤差”。

對于非實物量具,校準時,利用非實物量具測量計量標準提供的、具有量值和不確定度的一個被測量,得到被校的非實物量具的示值,并以該示值作為測得值,評價其示值與已知值的差。

通常情況下,“測得值”往往是多次測量結果的平均值,所謂示值與已知值的差通常指的是“測量結果的平均值”與“參考值”的差。不確定度評定時,可以不計算“示值誤差”,只評定“測得值的不確定度”,或者將測得值進行修正,得到“校準值的不確定度”。但無論是“測得值的不確定度”還是“校準值的不確定度”還是“示值誤差的不確定度”,三者的大小都應該是相同的。因為實際“示值”的不確定波動區間,與“示值誤差”的不確定波動區間完全重合。

因此,所得到的量值是被校非實物量具上顯示的計量標準的值。

所得到的量值,僅僅是被校非實物量具上顯示的“值”,并不一定是“計量標準的值”,它僅僅是一個“未經修正的測得值”。

那么,用量儀校準證書上的測量不確定度是不是使用量儀進行測量時獲得量值的不確定度?不是!!!因為這個不確定度沒有考慮示值誤差。按照一般的標準,即使量儀合格,示值誤差也可能達到該不確定度的3倍。

您說得對,《校準證書》給出的不確定度,的確不是使用該量儀進行測量(下一級測量)所得“測量結果的不確定度”,它僅僅是下一級“測量結果的不確定度”中,由該量儀引入的不確定度分量。但該不確定度與誤差無關。誤差是誤差的要求,不確定度是不確定度的要求。理論上說,測量過程要求所使用的測量設備合格,通常要求“示值誤差”和“不確定度”(或“示值重復性”/“示值變動性”)兩項指標合格(除非是進行修正測量,那么就可以只考慮不確定度合格)。

因為校準時,要求選擇的校準結果的不確定度優于最大允許誤差絕對值的1/3

好像不是這個說法。應該是校準時,要求選擇的是計量標準的不確定度,優于被校對象最大允差絕對值MPEV的三分之一。這是開展量傳所要求的“量傳比的三分之一原則”。而要求“本級測量結果的不確定度≤1/3被校對象最大允差絕對值MPEV,是對測量結果進行符合性判定時,是否要考慮“測量結果的不確定度”對符合性判定影響的“三分之一判定規則”。這是兩個意義完全不同的“三分之一原則”。

在這種情況下,“校準結果的測量不確定度”是對校準過程的質量評價指標。

本級“校準結果的不確定度”不是對本級校準過程的質量評價指標,對本級校準過程的質量評價指標應該是“校準和測量能力CMC,理論上與日常被校對象自身因素導致的性能差異無關。

4#
路云 發表于 2022-11-12 20:51:42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后由 路云 于 2022-11-12 21:02 編輯
davidow 發表于 2022-11-12 18:41
在對校準實驗室認可過程中,經常看到實驗室將量儀校準證書中上級實驗室的測量不確定度(“校準結果的測量不 ...

在對校準實驗室認可過程中,經常看到實驗室將量儀校準證書中上級實驗室的測量不確定度(“校準結果的測量不確定度”)當成該量儀的計量性能,在其不確定度評定中作為該量儀引入的不確定度進行使用,這是錯誤的。

為什么是錯誤的,理由何在?

實際上,應該使用該量儀的最大允許誤差作為該量儀引入的不確定度來源使用。

最大允差是人為規定的偏移程度極限值,并非儀器的實際誤差的波動區間。這個人為規定的極限值要求,與具體的實物沒有關系,全世界的同類型同規格的被校對象都一樣。具體某量儀的不確定度來源之一,不應該是人為規定的誤差偏移極限,而應該是實際誤差的不確定離散區間。前者是人為規定的,以0誤差為中心的對稱區間極限;后者是以實際誤差為中心的對稱區間的實際大小。前者是對偏移區間的極限要求,后者是對離散區間的實際表征。用“最大允差”套算出來的不確定度,不是通過實際校準數據評估出來的(全世界都一樣),所以它不存在與實際的“校準結果”關聯綁定關系,嚴格說起來這個所謂套算出來的“不確定度”是不具有“計量溯源性”的。

量儀的最大允許誤差可以使用生產商提供的指標,也可以自己根據測量任務確定。量儀是否滿足要求,在送校時進行驗證:在考慮了“校準結果的測量不確定度”后,如果示值誤差在最大允許誤差范圍內,該最大允許誤差得到驗證。

您這是指用該量儀進行不修正測量的情形。從理論上說,系統誤差都是可以通過修正的手段予以最大限度的補償。如果進行的是修正測量,只要“校準結果的不確定度”滿足要求,誤差大又有什么關系呢?我說的是理論上,實際上量儀即使超差,也不會超得很離譜。這就是“校準”的理念。


5#
 樓主| davidow 發表于 2022-11-13 09:10:04 | 只看該作者
路云 發表于 2022-11-12 20:21
測量不確定度是表示一個量值是否準確的屬性。對于這一觀點,本人有不同看法。“測量結果的不確定度”是定量 ...

“測量結果的不確定度”是定量表征離散程度的指標
是的。離散程度,是由于真值不可知,估計的真值對賦予量值偏離的范圍。如果這個范圍小,表示賦予量值更準確,說“測量不確定度是表示一個量值是否準確的屬性”就是這個意思。

所得到的量值,僅僅是被校非實物量具上顯示的“值”,并不一定是“計量標準的值”
非實物量具校準時,測量計量標準提供的值,得到一個示值,例如利用卡尺測量量塊。非實物量具測量時,測量被測特征量的值,得到一個示值,例如利用卡尺測量金屬軸的直徑。差別在于校準時被測量的值已知,測量時被測量未知。校準時利用得到的被測量示值與已知值比較,得到示值誤差;測量時,直接用示值作為測得值,并利用校準時得到的信息估計不確定度。
基于這種理解,說校準時所得到的量值是被校非實物量具上顯示的計量標準的值。也許表達不夠準確,所得到的量值指的是被校非實物量具的示值。

《校準證書》給出的不確定度,的確不是使用該量儀進行測量(下一級測量)所得“測量結果的不確定度”,它僅僅是下一級“測量結果的不確定度”中,由該量儀引入的不確定度分量。
由該量儀引入的不確定度分量還要包括示值誤差。很多儀器使用時不會在做修正的,例如卡尺、千分尺。有些儀器進行修正是修入計算機,在測量時直接調用,而校準是在完成修正后進行的——使用時不會再做修正的。

本級“校準結果的不確定度”不是對本級校準過程的質量評價指標,……理論上與日常被校對象自身因素導致的性能差異無關。
那么,“校準結果的不確定度”有什么用?
不是用來評價校準過程的質量,也不能用于作為“測得值的不確定度分量”(上面分析了原因,下一貼討論“最大允許誤差”是“儀器的測量不確定度”)
6#
 樓主| davidow 發表于 2022-11-13 09:22:45 | 只看該作者
路云 發表于 2022-11-12 20:51
在對校準實驗室認可過程中,經常看到實驗室將量儀校準證書中上級實驗室的測量不確定度(“校準結果的測量 ...

最大允差是人為規定的偏移程度極限值,并非儀器的實際誤差的波動區間。
最大允差是人為規定的偏移程度極限值,是的。這個最大允差在儀器生產中是質量目標,在使用時,是測量過程對儀器的計量性能要求。如果儀器滿足了該計量性能要求,測量結果就滿足了測量要求(如果測量過程是根據GB/T 19022進行設計)。
最大允差是否是儀器的實際誤差的波動區間,需要根據校準結果判定。當考慮了測量不確定度,示值誤差在最大允差范圍內,最大允差就是儀器的實際誤差的波動區間。

從理論上說,系統誤差都是可以通過修正的手段予以最大限度的補償
是的,從理論上說。如前一個帖所述,很多儀器使用時不會在做修正的,例如卡尺、千分尺。有些儀器進行修正是修入計算機,在測量時直接調用,而校準是在完成修正后進行的——評價修正后儀器在修正殘余誤差作用下的示值誤差是否在最大允許誤差范圍內,使用時不會再做修正的,例如坐標測量機。
7#
 樓主| davidow 發表于 2022-11-13 09:56:12 | 只看該作者
《中國計量》2022-9文章:校準概念探討
http://www.bkd208.com/forum.php?mo ... 4&fromuid=35018
(出處: 計量論壇)
8#
路云 發表于 2022-11-13 17:59:37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后由 路云 于 2022-11-13 20:40 編輯
davidow 發表于 2022-11-13 09:10
“測量結果的不確定度”是定量表征離散程度的指標
是的。離散程度,是由于真值不可知,估計的真值對賦予 ...

是的。離散程度,是由于真值不可知,估計的真值對賦予量值偏離的范圍。如果這個范圍小,表示賦予量值更準確,說“測量不確定度是表示一個量值是否準確的屬性”就是這個意思

“測量結果的不確定度”并不是表示測得值偏離真值的范圍,而是表示以“測得值”為中心的不確定區間半寬度。前者的表征參量是“誤差”。不確定度小,并不代表誤差也一定小。舉個例子,假設某被測量的“真值”是10.0,用最大允差±0.5的儀器進行多次不修正重復測量,取其平均值作為最終測量結果。用儀器A進行測量的測量結果為9.8,誤差E=-0.2U=0.4(k2);用儀器B進行測量的測量結果為10.6,誤差E=+0.6U0.2(k2)。很顯然,A的測得值以約95%的概率,落在9.8±0.4的區間范圍內,B的測得值以約95%的概率落在10.6±0.2的區間范圍內。兩個結果對比,A的誤差(-0.2)小于B的誤差(+0.6),說明A的結果比B的結果準確。但A的不確定度(0.4)卻大于B的不確定度(0.2),說明A的測量結果沒有B的測量結果穩定可靠。也就是說A的結果相對準確但不可靠,B的結果相對可靠但不準確。那怎么辦呢?唯一的辦法就是兩者都進行修正,修正后的測量結果準確性完全一致(測得值的誤差都為0),唯一改變不了的,就是兩者的“測量結果的不確定度”。那么對于修正后的測量結果,準確度相同,誰的更可靠,不言而喻。

差別在于校準時被測量的值已知,測量時被測量未知。校準時利用得到的被測量示值與已知值比較,得到示值誤差;測量時,直接用示值作為測得值,并利用校準時得到的信息估計不確定度。

校準是對已知量的測量,檢測是對未知量的測量,這個大家都清楚。您說的是不修正測量,但《校準證書》中已經給出了“儀器的不確定度”信息,下一級測量時就可以直接引用,作為下一級測量結果的不確定度中,由該儀器引入的不確定度分量。修正的手段只能提高“準確度”,減小不了“不確定度”。

說校準時所得到的量值是被校非實物量具上顯示的計量標準的值。也許表達不夠準確,所得到的量值指的是被校非實物量具的示值。

所以說被校非實物量具上顯示的值不是“計量標準的值”,“計量標準的值”是標記在計量標準上的“標稱值”,并非被校非實物量具上所指示的值。

由該量儀引入的不確定度分量還要包括示值誤差。很多儀器使用時不會在做修正的,例如卡尺、千分尺。有些儀器進行修正是修入計算機,在測量時直接調用,而校準是在完成修正后進行的——使用時不會再做修正的。

不要把“誤差”概念與“不確定度”概念混為一談。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概念,前者表示偏移程度,后者表示離散程度,也分別用不同的參量來定量表征。我已經說了,你修不修正,只改變測量結果的準確程度,并不會改變不確定離散區間的大小。如果您的觀點成立,是不是不確定度也可以像誤差一樣,具有可以通過修正改善的特性呢?不確定度有這一特性嗎?

那么,“校準結果的不確定度”有什么用?不是用來評價校準過程的質量,也不能用于作為“測得值的不確定度分量”

“校準結果的不確定度”是定量表征被校儀器的計量特性之一,即被校儀器所復現的量值的短期穩定可靠程度(不是準確程度)。可作為被校儀器是否滿足下一級測量過程的計量要求的評判輸入之一。如果滿足,它僅僅是下一級“測量結果的不確定度”中,由該測量儀器引入的不確定度分量。

最大允差是否是儀器的實際誤差的波動區間,需要根據校準結果判定。當考慮了測量不確定度,示值誤差在最大允差范圍內,最大允差就是儀器的實際誤差的波動區間。

如果這么說,那你還要考慮不確定度干什么,只需看每次測量結果的誤差不超過最大允差不就完了嗎。最大允差±1.0,實際誤差的波動范圍為0.0±1.0,與實際誤差波動范圍+0.7±0.2的意義一樣嗎?完全不是這么回事。前者的誤差波動區間大小是2.0,后者的誤差波動區間大小只有0.4,兩者能相提并論嗎?當然咯,你如果偷懶,說兩者都滿足±1.0的最低要求,那還有什么好討論的呢?還有這個必要從理論原理方面深究下去嗎?

而校準是在完成修正后進行的——評價修正后儀器在修正殘余誤差作用下的示值誤差是否在最大允許誤差范圍內,使用時不會再做修正的,例如坐標測量機。

我已經說了,你修正的目的,就是要提高測量結果的準確性,與不確定度無關,不確定度該多大還是多大。同一組測量數據,不可能因為你修正還是不修正,使該組數據之間的不確定離散程度發生改變。因為不確定度是用人、機、料、法、環諸因素的離散不確定特性評估出來的,不是用偏移特性評估出來的。即便是“誤差”,理論上也應該用實際誤差的不確定離散波動范圍來評估,而不是有檢測數據不用,仍用人為規定的偏移極限要求評估不確定度

9#
lhy118 發表于 2022-11-13 19:35:43 | 只看該作者
路云 發表于 2022-11-12 20:51
在對校準實驗室認可過程中,經常看到實驗室將量儀校準證書中上級實驗室的測量不確定度(“校準結果的測量 ...

同意。測量結果的不確定度概念和真值沒有關系,不是表征偏離真值大小的,那是誤差的概念所表示的。不確定度和誤差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沒有必然的聯系。
10#
路云 發表于 2022-11-13 20:18:39 | 只看該作者
davidow 發表于 2022-11-13 09:56
《中國計量》2022-9文章:校準概念探討
http://www.bkd208.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28404&fromuid ...

謝謝您提供的這篇文章,談一點我對此文的觀后感。

1、我對JJF100120114.10條“校準”定義“第二步”的理解。原文表述是:第二步則是用此信息確定由示值獲得測量結果的關系,這里測量標準提供的量值與相應示值都具有測量不確定度。我對其中所說的“測量結果”的理解,是指本級測量過程(校準)的“測量結果”,而不是下一級的“測量結果”。也就是說第一步是確定測量標準所復現的量值,與被校對象所指示的量值之間的關系。如:標準砝碼“1 kg”的量值,對應于被校天平“999.978 g”的示值(確定了“示值誤差”)。第二步是用此信息評定(或確定)“不確定度”。只有“測得值”(或“示值誤差”)與“不確定度”一起,才能構成完整的“測量結果”。這是我個人的理解,可能存在偏差。

2、王為農老師將新定義第二步的原文意思的翻譯,譯成“確定……方法”。但原文的意思好像是與第一步同義,是“建立……關系”(establish a relation)的意思。

3、文章第三部分“校準定義的指導作用”的第一段說:“校準的新定義,對于傳統的簡單測量儀器而言,影響不大。例如測量長度的游標卡尺,其示值范圍在70 mm內,分辨力為0.02 mm,最大允許誤差達0.02 mm。在實際測量時,環境溫度和操作引入的誤差對其影響不大。只要選擇儀器時考慮足夠的裕量,測量結果的不確定度按照最大允許誤差進行估計,不會造成大的問題。”這里用卡尺的使用舉例。我覺得這種套算出來的不確定度,不是通過溯源檢測數據評定出來的,完全脫離的“校準”定義的本意,無需通過校準就可以求得。也與哪家機構,用哪臺計量標準實施的校準,沒有任何的關聯綁定關系。所以嚴格說起來,這種套算出來的“不確定度”(人為規定的,合格計量器具不確定度的極限要求),個人認為是不具有“計量溯源性”的。

11#
 樓主| davidow 發表于 2022-11-14 07:47:04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后由 davidow 于 2022-11-14 07:50 編輯
路云 發表于 2022-11-13 17:59
是的。離散程度,是由于真值不可知,估計的真值對賦予量值偏離的范圍。如果這個范圍小,表示賦予量值更準 ...


建議學習一下GBT18779.2-2004《測量設備校準和產品檢驗中GPS測量的不確定度評定指南》,其中附錄B“校準溯源等級設計不確定度概算實例”很好的給出了一個實際測量中非實物量具(外徑千分尺)的溯源和測量中的測量不確定度評定。

12#
 樓主| davidow 發表于 2022-11-14 08:34:38 | 只看該作者
路云 發表于 2022-11-13 20:18
謝謝您提供的這篇文章,談一點我對此文的觀后感。1、我對JJF1001-2011第4.10條“校準”定義“第二步”的 ...

“校準定義的指導作用”中卡尺的舉例,只是說明溯源到測量儀器上和溯源到測量儀器的測得值上沒有多少差別。

校準定義的修改,將過去校準是測量儀器的溯源,修改為測量結果的溯源。
對于實物量具,現在大家習慣的校準結果就是測量結果,包括測得值(校準值)和測量不確定度。
對于非實物量具,現在習慣的校準結果只是第一步的結果,建立了其與計量標準的關系。使用該儀器測量獲得被測量的量值,并給出其測量不確定度,才完成了完成了校準的第二步,才是完整的校準。

對于卡尺而言,其70mm以下的示值最大允許誤差為±0.02mm,對鋼軸直徑測量時,其他因素引入的不確定度分量均非常小。以示值最大允許誤差轉換為測得值的測量不確定度,不會有什么問題。(當然,這時以某些實驗室標明的卡尺校準結果不確定度U=0.007mm(k=2)當成卡尺測量鋼軸直徑測得值的不確定度顯然是不對的)

但是,對于坐標測量機,其尺寸測量示值最大允許誤差為±(1μm+5x10-6L),測量2個長度30mm,距離300mm的孔之間的同軸度,如果測量方案不佳,測量不確定度可能達到數十微米。這時候,用儀器的溯源代替測量結果的溯源,是完全不同的。
13#
15966500120 發表于 2022-11-14 09:21:42 | 只看該作者
這個課題好,搬個板凳聽講。
14#
用戶再想想 發表于 2022-11-14 09:27:59 | 只看該作者
你這概念有點問題,不確定度并不是表示量值是否準確的一個量
15#
237358527 發表于 2022-11-14 13:31:15 | 只看該作者
davidow 發表于 2022-11-14 08:34
“校準定義的指導作用”中卡尺的舉例,只是說明溯源到測量儀器上和溯源到測量儀器的測得值上沒有多少差別 ...

你跟他討論這些有什么意思。
他認為 砝碼在修正測量與非修正測量 前提下,都采用 砝碼的修正值的U來作為標準不確定度分量計算。
16#
路云 發表于 2022-11-14 21:22:35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后由 路云 于 2022-11-16 17:56 編輯
davidow 發表于 2022-11-14 07:47
建議學習一下GBT18779.2-2004《測量設備校準和產品檢驗中GPS測量的不確定度評定指南》,其中附錄B“校準 ...


GB/T 18779.2-2004《測量設備校準和產品檢驗中GPS測量的不確定度評定指南》附錄BB.2條給出的用千分尺測量工件的示例,是在不知道千分尺的“校準結果的不確定度”的情況下(即千分尺的《檢定證書》未提供“檢定結果的不確定度”),才用千分尺的最大允差去套算出一個合格千分尺的最大允許不確定度極限值。該標準的第8.3條“測量不確定度的B類評定”,也沒有涉及直接引用《檢定/校準證書》給出的“檢定/校準結果的不確定度”進行B類評定的表述。

“校準定義的指導作用”中卡尺的舉例,只是說明溯源到測量儀器上和溯源到測量儀器的測得值上沒有多少差別。

校準定義的修改,將過去校準是測量儀器的溯源,修改為測量結果的溯源。

我們現在討論的,就是“測量結果的計量溯源性”,而不是“測量活動的溯源性”。前者特指“測量結果”可以通過不間斷的校準鏈,與上級校準機構的人、機、法、環關聯綁定的關系,直至溯源到國家基準。而后者通常只是指測量設備是否送檢/校,著重點不放在由哪家機構檢定/校準,由誰,使用哪一臺測量標準實施檢定/校準。前者就好比關注某對夫婦是否是孩子的親生父母(DNA為證),后者只關注這對夫婦是不是孩子的父母。

對于實物量具,現在大家習慣的校準結果就是測量結果,包括測得值(校準值)和測量不確定度。對于非實物量具,現在習慣的校準結果只是第一步的結果,建立了其與計量標準的關系。使用該儀器測量獲得被測量的量值,并給出其測量不確定度,才完成了完成了校準的第二步,才是完整的校準。

我認為這兩步實際上是兩個測量過程,第一步是“校準過程”,第二步是“測量(或叫檢測、試驗等)過程”。前者是“校準結果”,后者是“測量結果”。前者是對已知量的測量,后者是對未知量的測量。僅此而已。站在“校準”的角度,“校準結果”稱為本級測量結果,“測量結果”稱為下一級測量結果。我不知道這么表述說清楚了沒有。

對于卡尺而言,其70 mm以下的示值最大允許誤差為±0.02 mm,對鋼軸直徑測量時,其他因素引入的不確定度分量均非常小。以示值最大允許誤差轉換為測得值的測量不確定度,不會有什么問題。(當然,這時以某些實驗室標明的卡尺校準結果不確定度U0.007 mmk2)當成卡尺測量鋼軸直徑測得值的不確定度顯然是不對的)

我從來沒有說過以某些實驗室標明的卡尺校準結果不確定度U0.007 mmk2)當成卡尺測量鋼軸直徑測得值的不確定度,我的意思是說:某些實驗室標明的卡尺校準結果不確定度U0.007 mmk2),可以作為卡尺測量鋼軸直徑測得值的不確定度中,由卡尺引入的不確定度分量。請勿偷換概念。

您說的這種處理方式現實當中有沒有?當然有。從理論上說,是混淆了“誤差”與“不確定度”兩者的概念與功能,是人為將“誤差”當作“不確定度”來處理了,將不確定度人為放大到可接受的極限值。這已經偏離了“測量結果的計量溯源性”定義的本意了。

17#
laohu110 發表于 2022-11-15 10:47:51 | 只看該作者
身高3米,不確定度2米
18#
 樓主| davidow 發表于 2022-11-16 20:12:53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后由 davidow 于 2022-11-16 20:14 編輯

由于看到校準中的許多亂象,發起本帖,希望計量界的有識之士共同討論清楚,推進量值準確的工作。

因此總結我的觀點:

1. 《中國計量》2022-9文章《校準概念探討》中說明,校準定義的修改目的:“VIM3 校準定義擴展了之前(VIM2)的一步定義。出于實際原因,引入了第二個操作步驟,以便為使用經校準的測量儀器進行測量時賦予測得值和測量不確定度。在過去,第二步通常被認為是在校準后進行的。將這兩個步驟合在一起,以直觀的方式說明了使用經校準的測量儀器獲得的測量結果(測得值和相關測量不確定度)的計量溯源。”

2. 使用經校準的測量儀器獲得測量結果是校準后進行的,不是傳統上的校準,不是校準的第一步。見上一條觀點。

3. 對實物量具,校準實驗室的校準實際上是利用計量標準(經校準的測量儀器)進行的測量,給出量值和測量不確定度,一個完整的校準就完成了。

4. 對于非實物量具,目前校準實驗室完成的工作是校準的第一步。從校準的完整定義考慮,校準規范的制定,要考慮校準第二步的需求。

5. 由于目前校準實驗室對于非實物量具完成的工作只是校準的第一步,造成了校準證書中測量不確定度表達的困難,也是本帖希望引起計量專家討論的關鍵。
(1)校準結果的測量不確定度將被校儀器的特性(重復性、分辨力)引入的不確定度分量與計量標準的測量不確定度合成,表達的是什么?
(2)在校準的第二步,或者說使用經校準的測量儀器獲得的測量結果中,儀器的不確定度是其最大允許誤差還是上級校準實驗室評價得到的“校準結果的測量不確定度”?
19#
路云 發表于 2022-11-17 20:27:36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后由 路云 于 2022-11-17 20:34 編輯

1、對于文中將“第一步”和“第二步”譯成兩個不同的“測量過程”(本級“校準過程”和下一級的“測量過程”)是否準確恰當,本人保留自己的觀點,不予評論。

2、對于英文原文的翻譯,JJF 1001-20114.10條的中文譯文,有的地方是值得商榷的。例如,注釋1的英文原文是:A calibration may be expressed by a statement, calibration function, calibration diagram, calibration curve, or calibration table. In some cases, it may consist of an additive or multiplicative correction of the indication with associated measurement uncertainty.JJF 1001給出的中文表述是:校準可以用文字說明、校準函數、校準圖、校準曲線或校準表格的形式表示。某些情況下,可以包含示值的具有測量不確定度的修正值或修正因子。但我認為實際的意思是:校準可以用文字陳述、校準函數、校準圖、校準曲線或校準表格的形式表示。在某些情況下,它可能包括對具有相關測量不確定度的示值進行加法或乘法修正。兩者的后半句話的意思是不一樣的,英文原文并沒有修正可以改變“測量結果不確定度”大小的意思,并不是說不修正的測量結果(示值)就沒有不確定度。修正的目的,就是糾偏,并不會改變不確定離散區間的大小。相當于離散區間在坐標軸上平移(修正),并不改變區間寬度的大小。

20#
 樓主| davidow 發表于 2022-11-19 07:12:35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后由 davidow 于 2022-11-19 07:33 編輯
路云 發表于 2022-11-17 20:27
1、對于文中將“第一步”和“第二步”譯成兩個不同的“測量過程”(本級“校準過程”和下一級的“測量過程” ...


In some cases, it may consist of an additive or multiplicative correction of the indication with associated measurement uncertainty.

直譯:在某些情況下,它可能包含一個示值的加法修正值或乘法修正值,這些修正值帶有相關的測量不確定度

利用加法進行修正的"修正值"稱為修正值,利用乘法進行修正的“修正值”稱為修正因子。相關的測量不確定度是修正值或修正因子的不確定度

翻譯成“可以包含示值的具有測量不確定度的修正值或修正因子”應該是沒問題的
21#
 樓主| davidow 發表于 2022-11-19 08:37:53 | 只看該作者
路云 發表于 2022-11-12 20:21
測量不確定度是表示一個量值是否準確的屬性。對于這一觀點,本人有不同看法。“測量結果的不確定度”是定量 ...

理論上說,測量過程要求所使用的測量設備合格,通常要求“示值誤差”和“不確定度”(或“示值重復性”/“示值變動性”)兩項指標合格(除非是進行修正測量,那么就可以只考慮不確定度合格)。

我的理解,見
測量儀器修正使用,儀器的測量不確定度是什么?
http://www.bkd208.com/forum.php?mo ... 9&fromuid=35018
(出處: 計量論壇)
22#
路云 發表于 2022-11-19 23:02:53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后由 路云 于 2022-11-19 23:15 編輯
davidow 發表于 2022-11-19 07:12
In some cases, it may consist of an additive or multiplicative correction of the indication with  ...

相關的測量不確定度是修正值或修正因子的不確定度

“測量結果的不確定度”不僅僅是屬于“示值誤差”或“修正值”的,它同時也是“示值”的不確定度。這里的“測量結果”可以是測得值、校正值、示值誤差或修正值中的任何一個。

英文原文“with associated measurement uncertainty.”這一定語是修飾“ the indication ”的。“additive or multiplicative correction”的原義就是“加法或乘法修正”,而不是“correction value or correction factor”(修正值或修正因子)。翻譯可以意譯,但有有一原則,就是必須尊重原義。

理論上說,測量過程要求所使用的測量設備合格,通常要求“示值誤差”和“不確定度”(或“示值重復性”/“示值變動性”)兩項指標合格(除非是進行修正測量,那么就可以只考慮不確定度合格)。

請不要將定量表征偏移程度的“誤差”參量,與定量表征離散程度的“不確定度”(或“示值重復性”/“示值變動性”)參量攪合在一起討論,兩者非同種量,功能不同,表達的物理意義也不同,沒有可比性。修不修正只是改變測量結果的準確程度,改變不了不確定度的大小。

23#
 樓主| davidow 發表于 2022-11-20 15:13:07 | 只看該作者
路云 發表于 2022-11-19 23:02
相關的測量不確定度是修正值或修正因子的不確定度“測量結果的不確定度”不僅僅是屬于“示值誤差”或“修 ...

an additive or multiplicative correction of the indication
一個示值的加法修正值或乘法修正值

(an additive or multiplicative correction of the indication) with associated measurement uncertainty
(一個示值的加法修正值或乘法修正值)及其相關的測量不確定度


24#
路云 發表于 2022-11-20 21:03:46 | 只看該作者
davidow 發表于 2022-11-20 15:13
an additive or multiplicative correction of the indication
一個示值的加法修正值或乘法修正值

an additive or multiplicative correction of the indication

一個示值的加法修正值或乘法修正值

句子沒有“值”的意思,它只是表述對“示值”的兩種修正動作名稱。

(an additive or multiplicative correction of the indication)with associated measurement uncertainty

(一個示值的加法修正值或乘法修正值)及其相關的測量不確定度

后面的從句與前面的句子成分是限定與被限定的關系,而不是并列的關系。整個句子的主線就是“In some cases, it may consist of correction”(在某些情況下,可能包括修正)。所有的修飾限定都是圍繞著“correction”。個人認為,句子成分的修飾限定關系如下:

25#
yuanxu2021 發表于 2024-12-1 07:52:22 | 只看該作者
感謝樓主分享。學習了。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注冊

本版積分規則

小黑屋|Archiver|計量論壇 ( 閩ICP備06005787號-1—304所 )
電話:0592-5613810 QQ:473647 微信:gfjlbbs閩公網安備 35020602000072號

GMT+8, 2025-7-4 00:1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国产精品久久| 69日本xxxxxxxxx19| 精品香蕉在线观看免费| 护士撩起裙子让你桶的视频| 国产免费观看网站| 久久人妻AV中文字幕| 风间由美一区二区播放合集| 日韩精品中文字幕无码专区| 国产成年网站v片在线观看| 亚洲av无码国产精品色| 你懂的网址免费国产| 欧美在线一级视频| 国产福利在线导航| 亚洲av无码久久寂寞少妇| 人人爽天天爽夜夜爽曰| 欧洲精品久久久AV无码电影| 欧美极品第一页| 国产精品资源在线| 亚洲伊人久久精品| 人人干人人干人人干| 日本道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久热精品无码激情| 中文在线三级中文字幕|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 在线观看av无需播放器| 亚洲春色第一页| 亚洲娇小性xxxx| 日韩国产欧美精品在线| 四虎永久免费影院在线| 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欧| 牛牛在线精品免费视频观看| 国产精品第6页| 久久综合亚洲色hezyo国产| 蜜臀av性久久久久蜜臀aⅴ麻豆| 扒丝袜永久网址pisiwa| 人善交另类欧美重口另类| 中文字幕高清有码在线中字| 精品亚洲成a人无码成a在线观看| 在线天堂中文新版有限公司| 亚洲一级黄色大片| 色噜噜视频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