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2017年4月1日取消強制檢定行政事業性收費以來,各級計量技術機構從無所適從逐步過渡到坦然面對的現實當中。在機構改革的大潮中,在政策的不斷推陳出新時,有些機構化主動為被動,轉危為機,在體制上得以重生;有些機構則通過自身體制機制的調整來積極應對。 我所在的機構有幸成為了前者,在慶幸的幸福感逐步消退后,在擺脫了幾十年的“以檢養檢”的心魔后,重新審視這么多年的計量生涯,忽然覺得很陌生了,計量工作者一直遵循的理念、規則、方法、目的好像都模糊了,難道這就是“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曾幾何時,秦始皇統一度量衡、聶帥提出“科學要發展,計量須先行”讓計量工作者心懷滿滿、責任在肩;義無反顧、理直氣壯的投入到工作中去!加油站、菜市場、醫療機構、眼鏡店、食品企業、化工廠、制藥廠、機械廠、電子廠……哪里沒有計量人留下的足跡和汗水;科學研究、工業制造、商貿流通、環境保護、醫療衛生、國防軍工、社會治理哪個離得開計量測試。 計量工作對科技和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作用和重要意義確實不容質疑,但回顧自己基層計量機構多年來的計量工作初心和實際成效,恍惚好像沒有想象中的那樣不容質疑和擲地有聲: 加油機可以說是計量部門管理的典范,一直是計量檢定工作中的王牌。可現在實施免費檢定后對技術機構來說忽然有了累贅的感覺?被檢單位也隱約產生了執法擾民的質疑?強制檢定、計量合格、標準收費、周期復檢這個固定思維打破后大家倒都不習慣了。法定機構在想:加油機的離開了強制檢定計量還會準確嗎?如果不用這樣周而復始的重復檢定多好!被檢單位也想:現在費用是不用支出了,可申報、備檢、輔檢、領證好像比以前門檻高了不少。結果檢定機構認為無用功、白干活吃虧了,被檢單位覺得擾民了。明明是對雙方都有利的好事,怎么會產生這樣的結果? 農貿市場的計量檢定,早在2008年就實行了免費政策。不說免費前,計量部門為了強制檢定、為了收費花了多少心血、受了多少謾罵?就說免費后,檢定工作到是順暢了,但作弊行為杜絕了嗎?8兩秤、7兩秤、6兩秤、一進位的秤層出不求;賣水果的、賣豬羊肉的、賣水產的、道路賣特產的作弊行為屢禁不止!照理說強制檢定過了啊,遇到作弊的也整改、沒收、罰款、曝光了啊,可怎么還出現這種行為呢? 醫療衛生機構計量準確直接關乎人民生命健康,對醫療計量器具執行強制檢定刻不容緩,于是血壓計、B超、X關機、心電圖、氧氣吸入器、CT、核磁共振、直線加速器……檢定項目紛紛上馬,市縣聯合、三級聯動,全省強勢推進。現在呢?免費了…于是乎,層層申報、級級預約;承檢單位能推則推、可拖就拖;委托單位是盼來了星星又得等著月亮……也是:免費服務我總不可能加班加點吧! 關于壓力表、天平、酸度計等等大量的工作計量器具,我確實無法嚴格意義上的區分屬于強檢還是屬于收費范疇,既然已經是公益機構了,何必分這么清楚,為企業服務為人民服務也是應該的嘛。但突然面對多出來的成千上萬的免費檢定時,檢定機構能承受住內心的不平衡嗎?以往是等值交換,價值服務,現在怎么變成被動付出了?不行:必須嚴格區分出強檢和非強檢,從用途上、使用部門上、參數上、等級上…將不是義務的工作推到社會上去。 還有很多很多領域,都存在和出現了這樣那樣的問題,地磅秤的檢定和作弊、出租車計價器檢定的必要性、民用三表的計量檢定等等都有商榷之處。 以上現象只是基層計量工作的表象,為什么這么多問題和不協調暴露出來,個人覺得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分析: 一計量檢定工作的實質意義是什么? 我覺的,通俗的說就是通過測量保持準確,為基礎研究和信任體系提供技術支撐。 基礎研究我就不說了,可能基層也一般不具備這種能力。主要說說為什么計量工作怎么就是信用體系的技術支撐:上面列舉得加油機、農貿市場、醫療、壓力表、天平、地磅、計價器、民用三表等一系列計量行為,目的就是促進交易誠信、質量誠信、服務誠信,以至社會誠信。但實事求是的說,在“以檢養檢”的時代,是各級計量機構綁架了“計量”,通過計量行為的實施來不斷擴大自身機構的生存和發展,通過計量法規的約束找到創收合理切入的理由。 不得不說,計量檢定確實在國家信任體系建設中確實發揮了作用,沒有了檢定行為的強行介入,科學發展、公平交易、質量提升、民生保障等等可能沒有現在的成就,但我們也許在體制機制的桎梏下迷失了計量的初心。 我們以為是因為有了計量管理才確保了計量準確,如加油機,就是因為我們持之以恒、周而復始的檢定和管理才造就了現在99%以上的合格率。我對本市(縣級)的69 座加油站合計 658把加油槍近兩年的檢測數據做了一個統計,每個周期的后續檢定首檢合格率也基本都在98%以上,發生偏差的幾臺也基本都在國家千分之三范圍以內,所以我們斷定強制檢定是加油機管理的必要有效之手段。真的是這樣嗎?好像不全是,還有兩個很重要的因素可能被我們忽視了:一是現在的加油機本身與以前的機械式加油機無論在機械精度、穩定性、可靠性和計量準確控制上是不可同日而語了;二是現在加油站經營者在管理制度上、經營規范上也日趨完善。曾有個企業和我開玩笑說,只要不是想偷油,現在你想計量不準都難。那我們不妨大膽設想一下一方面在經營者自身要求計量準確、合規經營的理念下,再加上現在加油機制造技術的精良可靠,變周期檢定為國家局提出的“雙隨機”抽查檢定,合格率會怎樣呢?萬一成功了呢,那豈不是既沒有忘記了計量的初心,又還給了企業一個信任…… 二計量檢定工作的性質是什么? 再舉個例子,農貿市場的強制檢定工作做了這么多年,作弊手段、作弊行為還是層出不窮。為什么?我們可以列舉從業者素質低、社會危害輕、違法案值少、案件處理難等等等等N個理由和困難來解釋,但事實無法改變;包括還有過磅從業者甚至企業經營者,在過磅數據上弄虛作假,少進多出、多進少出,怎么對自己有利怎么做。這樣看來好像強制檢定又不靈了? 計量檢定歸根到底只是一種技術行為,無論它是強制的還是非強制的,它作為技術的存在只能是計量管理中的一環,靠性質的區分起不了檢定不能發揮的作用。現在市場上用的基本都是電子衡器、包括地磅,它本身的準確度和可靠性基本不用懷疑,貿易的公平性也大可放心。凡是通過檢定發現的作弊,不是那些膽大妄為的就是腦子不靈光的,現代的技術既能確保你的準確還可以教會你怎么作弊怎么逃避檢查。 既然強制檢定擺脫不了是技術活動的本質,我們為什么還拘泥于強制檢定的行政性,該放給市場的還到市場中去,有時候行業自律和社會治理未必比我們專業的差,至于計量機構及時發揮好技術支持和技術支撐的作用反倒是回歸了本心。 三計量檢定的實效是什么? 2017年的計量法修改版提出:對不屬于強檢范圍的計量器具,使用單位應當自行定期檢定或者送其他計量檢定機構檢定。按“法無禁止皆可為”的理解,對不屬于強檢范圍的是否可以自檢甚至不檢,因為法律上是“應當”。 按這個思路,我們先分析一下那些所謂非強制檢定計量器具的檢定現狀: 一為什么有檢定需求:1自身生產、研究、工藝、質量等技術層面需要,要確保所使用的計量器具的準確;2各種許可認證、能力考核、體系認可等被動證明需要。 二現在的工作方法:一部分委托法定計量機構檢定;二委托第三方校準機構校準;三建立企業最高計量標準自行檢定校準。四部分外商認可企業自行校準檢測的數據記錄結果(未建立最高計量標準)。 三計量的實際效果:從多年的工作中發現:純粹屬于自身質量保證需要計量準確需求的不超過20%;而那些所謂的各種認可認證需要的計量證明類占了絕大部分;還有部分企業自主的務實計量作為補充。 從上不難看出,目前的檢定體系中存在很大一部分形式化現象,不是說那絕大部分證明化的計量檢定校準沒有體現計量技術的重要性,但從實際效果來看確實如此,勞民傷財、虛于形式。大量的工作用計量器具其實就是起到一個指示控制作用,我們偏偏要按規程要求去檢定;精度等級、穩定性、重復性、不確定度、溫度補償……我就做瓶礦泉水,你一定要求我的計量器具精確到0.1克,有必要嗎? 計量是質量的基礎不錯,但我們還需回歸計量的初心,根據不同需要通過務實的計量活動為國家的經濟發展提供重要的技術基礎,至于那些所謂的證明化的計量檢定不做也未嘗不可。 我無意質疑各級部門的指示、精神、要求;更不敢歧義國家的法律法規,只是想“跳出計量看計量”,讓計量工作更好的為社會進步發揮作用。通讀國家市場總局馬正其副局長在國務院政策吹風會上提出的統籌推進“雙隨機、一公開”監管的思路,不由得暢想一下計量檢定工作是否也可轉變一下…… 從理念上?如果認同計量工作是國家信用體系的一部分,那執行計量檢定的前提就是對計量器具制造者、使用者的不信任,計量法規定只要你使用強制計量器具,必須要通過檢定后方可使用,不管是新購置的還是使用過的,也就是說不管你是合格的還是可能不合格的,一律視為不可信,沒通過我的檢定合格就不能用!我不由得問一句:那些對制造商對計量器具的研發生產、通過的型式試驗、制造許可、出廠檢驗合格還有什么意義?要知道這些型式試驗、制造許可都是省級層面的專家和實驗室得出來的結論,現在還得淪落到我縣級機構來驗證你的能力,難道不可笑嗎?這種事前監管行為是否和“疑罪從無”的法理背道而馳了呢? 國家的法律法規初衷是為了維護市場秩序和促進經濟發展,始終站在人民的角度考慮;但我想計量器具制造商、使用方難道不是人民嗎?國家有主權、人民有人權,這些人就不能有被尊重、被信任的權力嗎?監督是對人民的負責,但也不能層層加碼、步步為營,畢竟是市場經濟,“優勝劣汰、良幣驅逐劣幣”才是必然規律。 從方法上?強制計量檢定是法律規定的,但我們是否能轉變一下工作方法呢。如對那些量大面廣的強制工作計量器具,不要去追求什么全覆蓋、零缺陷,不妨在某些領域也采取“雙隨機,一公開”的工作方法進行試點,如對農貿市場的強制檢定就可以采取委托市場主辦方、管理方進行管理、加油機也可以交給中石化中石油等內部的計量部門進行管理、民用三表交給各自的公司計量部門管理,計量管理部門和檢定機構根據情況實施隨機監督抽查也未嘗不可。 在非強檢領域我們是否可以推動務實計量的工作方法,支持鼓勵使用者重視計量、合理計量,通過培養自身計量人員和建立計量標準甚至配備主要標準儀器的途徑,把計量檢定工作落到實處。至于那些計量證明類的計量需求,我想隨著改革的推進也會逐步回歸本心的。 創新是有風險的,改革肯定會犯錯誤,但個人覺得未來的國家治理方式會是信用治理方式,中國的下一個紅利是“信任”,套用魯迅的一句話做個結尾 面具戴久了,就會長到臉上,再想揭下來,除非傷筋動骨扒皮—魯迅日記 作者:吳湘軍 單位:浙江省東陽市市場監督管理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