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為什么不直接讀顯示值誤差,這樣好麻煩,算來算去。
用指示表檢定儀測量指示表,對零后測量得到的是各點的誤差值,實質是(0~各測量點)行程段的誤差值。比如:
檢定儀:0 A B C
指示表:0 a b c
我們得到的a點誤差是a-A,b點誤差是b-B,c點誤差是c-C。它們實際是(0~a)段、(0~b)段、(0~c)段誤差。指示表在實際使用中用的都是某行程段,即以一點作為零點,到另一點的行程,即距離、高度。如果使用中以a點作為零點,b點作為終點這(a~b)段行程誤差是多少呢,通過上面檢定,是(b-a)-(B-A),也就是(b-B)-(a-A),即b點誤差與a點誤差之差。弄清這個你就會弄懂為什么要用兩點誤差之差來作為結果了。各點誤差最大值與最小值之差反應的是誤差最大的那一段。你舉得那個例子可以再考慮一下,如果它符合相應測量段誤差要求的話就不是問題。也可以把詳細的各點誤差列出來,大家給你參考一下。
2.在我們測試0-2后,此時2正向對應2.00的誤差和2-4的2對0.00的誤差是相等的嗎?肯定是相等的。只是在做記錄時按不同測量間隔進行了劃分,檢定時是連續測量完成的,就是2測完后直接走到下一點,不會再把2測一次。
3.這里想的疑問是此時按照0.2mm退回還是按照2mm退回?按原路返回,當然是2mm間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