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吳下阿蒙 于 2016-11-11 17:10 編輯
看不懂...
我一直的理解是由于測量總存在誤差,雖然測量結果已知,而誤差是不可知的,造成真值不可知,只能使用范圍才評估真值所在的區間...
現在的不確定度,被稱為測量結果的不確定度,隨意拿一本校準證書即可看到,每個不確定度都是和一個測量結果對應的.以現在評不確定度的過程來看,一般不確定度評定包括重復性測試(隨機誤差引入的不確定度分量)和標準器(系統誤差)引入的不確定度分量。按照重復性測試原理,進行多次測試,可得測試結果的平均值和標準差,這個按照樓主的意思,如果條件不變是可能為0的,但標準器(系統誤差)引入的不確定度分量永遠是不可能為0的,而且這個系統誤差的分量是不可知的,既然不可知,我們只能給出其可能的分布和范圍。
而我認為不確定度的目的就在于此,將標準器的值看為約定真值,并將平均值看為消除了隨機影響的測試結果,得到可知的部分誤差,在很多情況這個誤差就夠用了。。而將標準器看為也存在系統缺陷的儀器,并考慮隨機誤差產生的影響時,由于這些量誤差不可知,故我們給出一個未知部分得誤差范圍,最后以測量結果+可知部分誤差(修正值)+(未知部分誤差),共同表示一個真值可能存在的范圍。。。
而隨著我們測量方法的不同,比如卡尺換成千分尺,那么未知的儀器系統缺陷減小,自然真值可能的范圍也變小,如此不斷地溯源和升級,我們可以不斷地縮小真值可能的范圍,不確定度也會不斷地縮小,直到SI標準。如此推算,最高標準是不存在已知誤差的,只存在未知誤差的可能范圍,即不確定度。我認為國際標準原器給出的那個復現范圍是最能說明不確定度的含義的。
以米為例,1米這個真值是不變的,我們的復現方法也是不變的,那么為什么使用的是不確定度呢?因為我們現有復現方法是我們能達到的最高的了,最準確的,但依然存在我們現如今無法得知的誤差,這個誤差不可知,只能用可能的范圍表示,這就是不確定度。
當然,當然這是個人的理解。。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