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世界各國采用了相互不同的測量標準器具、不同的測量單位和測量方法,因而大大阻礙了世界各國的經濟發展和貿易往來。到了18世紀,隨著世界經濟和貿易的飛速發展,統一世界各國計量單位制的問題提到了議事日程上。
米制是在18世紀末由法國創立的一種測量單位制,它以經過巴黎的地球子午線的四千萬分之一作為長度單位,定名為“米突”(米);以米的十分之一長度為立方作為容量單位,定名為“立特”(升);以一立方分米的純水在4°C時的重量(質量)作為重量單位,定名為“千克”(公斤)。這種制度是十進位制,完全以“米”為基礎,因此得名為“米制”。法國政府根據科學家們實地測定敦刻爾克(Dunkerque)到巴塞羅那(Barcelona)之間的地球子午線的弧長和給定體積純水的重量的結果,制成鉑基準米尺和鉑基準千克,保存在法國巴黎檔安局,并從法律上分別賦予這兩個基準以“1米”和“1千克”的值,但是,不久以后發現“檔案米”比經過巴黎的子午線四千萬分之一的長度約短0.2mm,而“檔案千克”也不是準確等于一立方分米的純水在4°C時的質量。
法國創立的米制,逐漸被許多國家所采用,首先采用的是歐洲的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接著,阿爾及利亞、智利、西班牙、墨西哥、葡萄牙、意大利、巴西等國也相繼采用。隨后,德國、美國、英國等也采用了。
1872年8月,法國政府邀請一些國家派代表到巴黎開“國際米制委員會”,有24個國家派了代表。與會代表贊成普遍采用“米制”,并認為應該按照巴黎檔案局保存的“米”和“千克”復制出一些原器分發給各國使用。1875年3月1日,法國政府召開了“米制外交會議”,有20個國家派出了政府代表和科學家出席。會議批準了國際米制委員會的建議。1875年5月20日正式簽署了“米制公約”,俄、法、德、美、意等17國外交代表,分別代表本國政府在公約上簽了字。他們公認米制為國際通用的計量單位制,并決定成立國際計量委員會和國際計量局,組織制造鉑銥合金“米”和“千克”原器。到1889年,國際計量局完成了“米”和“千克”原器的制造工作。同年在巴黎召開了第一屆國際計量大會,從所制的米尺和砝碼中,選出了作為統一國際長度和質量單位的米尺和砝嗎,稱為米制的“國際原器”,由國際計量局保存。大會還批準將其余的米尺和砝碼發給米制公約簽字國,作為各國的最高計量基準器。各國的基準器定期同國際計量局的國際原器比對,以保證其量值一致。截至1985年12月,共有47個國家參加了米制公約。我國于1977年5月20日參加該公約。
米制雖然有許多優點,但存在局限性。當時規定的測量單位,只涉及生產和商品交換中一些常用量的單位。但是,僅僅長度、質量、容量等單位遠遠滿足不了物理學和技術科學研究工作的需要。隨著生產和科學技術的發展,米制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出現了許多單位制,如厘米·克·秒制、米·千克力·秒制、米·噸·秒制等,還出現了一些不屬于任何一種單位制的制外專用單位,如“馬力”“毫米汞柱”“克拉”等。這樣一來,單位制又多起來了,特別是許多國家還有本國歷史上遺留下來的單位制,由于多種單位制在一個國家內并用,互相之間又缺乏科學聯系,實際應用時不得不進行復雜的換算。這就不僅造成了人力、物力和時間上的巨大浪費,而且也嚴重妨礙了生產和科學技術的發展與國際經濟技術交流。因此,進一步改進和統一計量單位制,又成為人們十分關心的問題。于是,在國際計量委員會的組織下,科學家們在原有米制的基礎上,建立了更為科學、更為簡單、更為實用的一種新的單位制,即1960年第十一屆國際計量大會正式通過的國際單位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