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計量院首次代表我國參加大型國際間技術比對活動
中國質量報報訊 (張 柯 記者王 梅)
陜西省計量科學研究院(以下簡稱陜西省計量院)首次代表我國參加的高精度微小尺寸測量國際比對大型國際間技術比對活動,對3個盲樣進行的測量數據全部被國際認可組織采信。這不僅說明陜西省計量院長度測量精度已經達到納米級,同時也標志著我國長度測量技術已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近日,陜西省計量院收到亞太地區國際合作組織(APLAC)關于數據測量結果評定報告,結論為:測量數據全部有效、可靠。
這次高精度微小尺寸測量國際比對活動是從2005年下半年開始的,歷時兩年多。由APLAC組織、歐洲認可協作組織(EA)、美洲認可合作組織(IAAC)和國際上31個認證機構參加,遍及31個國家和地區,全球共有86個實驗室參加。這也是目前我國計量技術機構參加的首次大型國際間技術比對活動。
測量精度達到納米級(百萬分之一毫米)的高精度微小尺寸測量,一直是測量領域難度較大的課題,它對實驗室和測量者都有著極為嚴格的要求。
此次活動開始之前,APLAC對參加國家和地區的實驗室技術能力進行了細致的考證,對相關技術人員水平進行了綜合評估。同時要求,參比實驗室需要在結果頁中報告測量結果及其大約95%置信水平時測量不確定度,遞交量塊表面狀況報告和當地認證狀況的校準證書。
比對過程采用多組樣品與測量方法循環的方式,組織者對參加實驗室全部用代號編碼方式進行加密,確保實驗室間測量數據的客觀、真實。
為了體現我國在高精度微小尺寸測量領域中的技術實力,陜西省計量院專門成立了環境保障組和技術組,對測量方案進行了細致的論證。
陜西省計量院先進、可靠的硬件設備奠定了測量準確的基礎。此次測量用標準裝置是上世紀50年代該院購進的德國設備。為了提高精度、適應現代計量水準要求,2002年,在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的協助下,陜西省計量院又對全套設備進行技術改造,采用先進的激光技術和計算機采集處理數據技術,提高了測量數據的可靠性和準確性。
這次測量的另一個難點是,由于國際組織提供盲樣的材質與我國通常使用的材質不一樣,需要對材質重新進行分析,建立數學模型,推導數學公式,根據公式對測量數據進行分析和修正。
從拿到盲樣到完成整個測量任務只有10天時間。
該院派出技術中堅力量,晝夜加班,編制精密測量、數據分析、測量不確定評定等技術文件和測量方案,對盲樣納米級測量中的每一個技術環節進行反復論證,科學分析,攻克了多個技術難題。最后從7個方面對測量數據進行了不確定度分析。
僅用5天時間,高精度微小尺寸測量國際比對工作全部完成。
值得一提的是,在這次有全球86個實驗室參加的比對工作中,有22個實驗室所測數據沒有被采信,還有部分實驗室未提交分析報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