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較與鑒別(3)
——測量與計量的分工
-
史錦順
-
1 測量 量是時間、空間、物質、物體、現象的可定量確定的屬性。 測量是將待測量與標準量相比較,以確定待測量與選定單位的比值,此比值與單位的乘積就是待測量的測得值。 測量過程包括:被測量信息的獲取,與標準量的比較,計數與計算,輸出測得值。 測量的要義,一是比較,二是標準。測量要用測量儀器,測量儀器必須有機內量值標準,能實現比較。測量儀器的主要指標:量程、分辨力、誤差范圍(準確度)。 - 2 計量 計量是保證測量準確的社會活動。 計量的職能是:定義量的單位;建立基準,復現單位的定義值;建立標準體系,傳遞量值,保證全國量值的準確一致。 基準的量值是國家準確度最高的量值。通過各級計量標準,將基準的量值傳遞到測量儀器。測量儀器的準確度指標在生產時形成,由廠家承諾,在計量時被公證。測量者根據準確度要求而選用測量儀器。用戶的測量儀器必須按時向計量部門送檢,這稱量值溯源。經檢定合格的測量儀器,有明確的公證過的誤差范圍指標。于是,用測量儀器測量,測量者在取得測得值的同時,也就知道了測量的誤差范圍。 - 3 計量體制是測量準確的保證 測量計量都要求準確。 計量的宗旨是保證測量的準確。 測量計量的三個場合:研制、計量、測量——總之,一以貫之的要求是準確。 人類社會的計量體制,把儀器的生產、儀器的計量、儀器的應用,三者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共同來保證應用測量的準確性。實現這一點,要有能貫穿三個場合的統一的準確性表征量。在歷史上出現的誤差范圍、極限誤差、準確度、準確度等級,都很恰當。最大允許誤差,“允許”二字有局限性,但在“不確定度”的高壓下,成為折中的選用,也還可以。 - 4 忽視計量鑄大錯 同以上各術語比較,最不好的術語是“測量不確定度”。它僅著眼于測量,必加的“測量”二字,限制了它在研制與計量場合的應用。且由于它是“被測量本身的隨機變化”與“測量儀器隨機誤差”的混沌體,就是在測量這一個場合,也概念不清、結果混淆。 不確定度是什么東西?定義是分散性。這就丟掉了大頭系統誤差。是“揀了芝麻丟了西瓜”;又說是“包含真值區間”,不確定度論的立足點是認為真值不可知,這里的真值又是怎么包含的?真是“天上掉下個林妹妹”,莫名其妙。 - 細究不確定度論的思路,就是無視計量的存在,不懂計量標準在測量計量活動中對準確性的保證作用。 - 測量的隨機誤差容易認識和測量,對常量重復測量20次,按貝塞爾公式計算就是了。而認識、確定系統誤差,必須有標準。 計量的工作內容,本質就是測定誤差范圍。沒有計量標準,“評定”是不能認知系統誤差的。在沒有計量標準的情況下,“評定”是句空話。 - 不確定度論的評定,不提計量標準,無視計量的存在,是歧途。 - 不確定度評定是胡混。不確定度論是偽科學。幾個美國人提出個錯誤主張(國際計量委員會1993年第一次投票,共18票,16票反對),中國人不必跟著瞎吆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