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河北滄州、保定一些加工塑膠跑道的作坊被媒體曝光了,作為原料的廢舊輪胎等工業廢料鋪滿了鏡頭。很快,教育部網站刊登了有關責任人的回應,總結了去年“毒跑道”事件以來所做的工作,并公布了今后治理“毒跑道”的幾條措施。保定市政府則召開了專題會議,協調部署下一步工作,承諾對違法企業“從嚴查處,嚴厲打擊”。 相關部門的反應不可謂不快,態度也是嚴肅誠懇的,可從時間上看,還是給人一種“跟著屁股跑”的感覺。單論那篇報道,是循常見思路、用平常手法做出來的,換句話說,“黑窩點”的情況記者能夠摸到,對監管者來說就更不是難事了。可見,是主動地走在媒體前頭,還是被動地跟在媒體后頭,與其說關乎能力,不如說取決于態度和思維方式。 校園里的“毒跑道”早已有之,這一波輿情也可追溯到2014年,從事件發端到報道面世,中間有將近兩年的時間,對于一則揭露生產源頭的報道而言,時間上算是比較充裕的。既然媒體記者有能力用這段時間刨到根問到底,肩負監管職責的職能部門理應更迅速才是。在“理想”的狀態下,除非相關部門主動提供,否則做這則報道的記者很難找到素材,因為相關“窩點”早就被依法打擊取締了?,F在媒體報道出來了,畫面還那么震撼,只能說明一點,相關職能部門的工作不夠充分,所以才陷入被動。 平心而論,最近一段時間與“毒跑道”相關的一系列報道,并沒有不同尋常之處,無非就是圍繞疑似“毒跑道”弄清楚幾個問題:跑道到底毒不毒;如果有毒,毒從何來;“中毒”者該如何應對;產品在什么地方生產;都有哪些地方鋪設了……凡與產品質量有關的報道,大體都是這個思路,經常看新聞的普通讀者觀眾,想必早就摸到規律了,就算是不常關注新聞的人,也是能夠想到的。畢竟,媒體的職責就是為公眾答疑解惑,媒體做報道的思路,其實就是“想公眾之所想”。
在對公眾負責這一點上,媒體和相關職能部門其實是相通的,在推動社會發展和制度完善這一點上,媒體和相關職能部門的目標也是一致的,既然有這么多相似之處,工作思路上的相互學習也就順理成章了。不久前,四川省紀委就抽調了幾名一線記者加入省委督察組,就是為了“以媒體思維發現問題”。具體到“毒跑道”以及類似問題,媒體的行動速度以及刨根問底的勁頭,就有一定的借鑒意義。試想,如果相關部門能夠早一些運用“媒體思維”,摸清哪些“窩點”在生產“毒跑道”、摸清哪些學校鋪設過或正在鋪“毒跑道”,就有可能把“中毒”師生的規??刂圃谧钚〉姆秶畠?。 現在談到“媒體思維”,有一個誤區,那就是過分強調“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把了解媒體當成“對付”媒體的手段。在某種意義上,“媒體思維”并非媒體這一行業特有的思維,而是一種應對社會問題、看待公眾需求的態度,就像面對“毒跑道”時,不滿足于一個“窩點”被查處,而是要探尋整個產業鏈條;不停留于一條跑道的鏟除,而是深入分析監管機制的弊端;至于發生于外地的有一定普遍性的事,也絕不事不關己高高掛起,而是加以全面的落地調查,有則改之無則加勉……(齊魯晚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