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流量不清零以來,關于用量的蹊蹺事就一直沒有斷過。日前,廣州一位手機用戶“3小時用掉23G”的新聞被廣泛報道。據廣州日報報道,在11月1日13點40分到16點20分,這3個小時內,中國電信就陸陸續續發了7條信息給龍小姐,告知她電話號碼用了近23G流量,由于超出消費額度,她手機被停機,必須補繳1100多元的上網流量費才能開機。從龍小姐提供的信息看到,第一條信息是13點40分用了3G流量的提醒,之后流量不停翻倍。最后平均算下來,大概每25分鐘龍小姐就用了3G至5G流量。而龍小姐說,這個時間段她在上班,手機放在抽屜里面充電,她根本沒碰手機,而且手機也沒做任何操作。相關媒體在采訪時也查看過龍小姐的手機,并沒有發現相關當天下載的視頻,也沒有在線觀看視頻、電影等記錄,她最常用的微信,最近15天的統計才用了50M左右的流量。
鑒于坊間對“偷跑流量”的疑竇叢生,當地媒體和龍小姐一起去了電信營業廳。結果被工作人員告知,流量明細清單沒辦法查到,只能看到龍小姐使用了多少流量,工作人員還解釋,龍小姐用的是4G卡,按照網速,3小時用23G流量是完全有可能的。龍小姐擔心,即使這次她補交齊了費用把這個號碼開通了,以后又兩三個小時內用了20G,那怎么吃得消。
確實吃不消,別說龍小姐,只要是自己花錢交手機費的,都吃不消。而且關鍵是這流量消耗得沒頭沒腦,作為消費者,想采取措施防范都是無從下手的。這種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感覺非常不好。
聯系此前各地、各運營商用戶都有所反應的流量消耗忽然變快的現象,以及運營商們在推行“降低資費”政策時不情不愿的態度和“流量不清零”后會影響收入的表態,瓜田李下,亟須運營商出來自證清白。可惜,哪怕有消費者曬出自己壓根不在國內,SIM卡已然拆下來,但仍舊被計算流量的證據,依舊石沉大海不見回應。君不見,連家門口最普通的菜市場都有個公平秤來解決買賣雙方的糾紛,怎么到了高科技的流量計算上,反倒成了連明細單都無法查詢的不可能的任務了?萬眾呼喚的第三方檢測機構很可惜地一直停留在“萬眾呼喚”的階段,倒是各個手機平臺上有著不同種類的檢測App,可無奈官家不承認,真拿來當證據,只能陷入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死循環里。度量衡是民生之本,沒有規矩不能成方圓,流量不能也不應該成為“法外之地”。
對消費者權益的保護也轟轟烈烈地進行了很多個年頭,卻在面對電信運營商這個龐然大物的時候,仍舊束手無策。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巨大的遺憾。北京晚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