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史錦順 于 2015-6-24 15:30 編輯
-
(一)摘抄
請看權威著作:計量檢測人員培訓教材 第11分冊——
馬鳳鳴編著《時間頻率計量》第八章 時間頻率校準時的不確定度 163頁
校準結果可寫成:
頻率偏差:1.23×10^-10
不確定度:U=0.12×10^-10
以上是正規的不確定度的評定與表示,校準人員應該掌握。如果用戶不強要求確切的偏差(幾乎所有用戶都如此),但要求給出頻率值的不確定度,則可按檢定規程算出頻率準確度,然后用準確度給出不確定度。 如上例:被測頻率的準確度為
A=(取整|1.23|+1)×10^-10+1×10^-11≈2.1×10^-10≈2×10^-10
如果該頻標有多個輸出:1MHz,5MHz,10MHz,在校準證書中可以這樣給:
頻率輸出值:1MHz,5MHz,10MHz
不確定度:U=2×10^-10 (k=2)
-
(二)書評
按馬先生的說法,同一臺儀器送檢,國家計量院給開出的證書,不確定度居然有兩種可能:一種是“正規的”,一種是“幾乎所有用戶都如此”,二者相差一個量級,而又沒有任何明確的標志,都叫不確定度,都記為U。那樣,讓用戶怎樣理解?這不是制造亂象嗎?一向以嚴格著稱的馬鳳鳴先生,怎么這樣教導他的下屬與讀者?我不認為他是故意給不確定度論抹黑。因為我不相信他“壞”;只是有些“貳”,一旦與不確定度沾邊,再清醒的頭腦,也難免犯糊涂,他馬先生也不例外。
國家級教材如此,國家計量院如此,基層對不確定度的理解與應用,能不亂嗎?
-
(三)答復pennym先生
上次你問關于銣頻標的不確定度評定問題,幾個人都說你給出的信息太少,沒法議論。你又問,還是不說背景,到底你評什么的不確定度?評定的目的是什么?
有人認為你是評定用銣頻標進行檢定的不確定度;我則認為你是評定銣頻標本身的不確定度。這個前提不說明白,沒法往下討論。我僅僅根據估計,談幾點意見。
初學者,第一步該是模仿。全世界的不確定度評定,不是模仿的,極少。我估計,百分之九十九都是模仿,真正自己獨立創新、給出模型者,百分之一都達不到。因為創新,好說難做。你的模型中包含有&1、&2兩個因子,“新”是新,但錯了。說:“&1為頻標比對器引入誤差的修正因子,&2為測量重復性引入誤差的修正因子”,是錯話,是行不通的。比對器引入的誤差,是隨機誤差,沒有系統誤差;重復性誤差也是隨機誤差,也沒有系統誤差。能修正的是系統誤差。這兩項都沒有系統誤差,你修正什么?不能修正,就不該有修正因子。乘除變加減,毫無意義。寫成相乘形式,&1、&2都必然是1;寫成相加形式,&1、&2都必然是零。加上0或乘上1,都毫無意義。
在模型中不該有不起作用的量。規矩灣錦苑先生說“這種做法無可非議”,是一種書呆子見解。見著公式就找量;而不管公式對不對。本來沒有可修正的系統誤差,到哪兒去找那個量?
相對誤差與絕對誤差的表達形式,在計量領域中,本來是一致的。因為計量的相對誤差是小于5%的小量,Δ/(1+Δ)= Δ(1-Δ^2)≈Δ,所以(Yx-Yr)/Yr式中的分母要看作是常量,可用Yo代替。這就避免了對分母取微分。當今的不確定度評定,都是評定Yx-Yr,評完之后,除以Yo或Yx或Yr皆可,即得相對值形式的不確定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