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隊領號、填表審查、上線檢測、交錢走人……這是每個車主每年都繞不過去的一個耗時耗錢的痛苦“儀式”。流于形式、巧立名目亂收費、形成龐大地下灰色利益鏈……這是從未停止的對當前機動車年檢制度的質疑。(4月30日《新華每日電訊》)
汽車檢測流于形式已經不是什么秘密。“花錢就過”成為常態。雖然這種流于形式的檢測能讓車主順利通過,但是他們并沒有對這種檢測產生任何好感。在車主看來,沒有實質內容的檢測,不過是一個強加在其身上的經濟負擔。如果沒有這個檢測,對車主而言,會剩下一筆檢測費用。正因為此,很多車主是質疑車輛檢測的存在必要性。
如果車輛檢測嚴格起來,車主是不是就認為檢測應該存在呢?也未必。車輛檢測真正正嚴格起來,必然會有一些車輛檢測通不過。對于這些車輛檢測沒有通過的車主而言,嚴格的檢測給他造成了不便。以中國人的“關系”心態推測,很少有檢測通不過的車主會認為這是檢測站對他負責,大多數車主會認為這是監測站“卡”他。于是,各種“疏通關系”的形式就出現了。這又要產生費用。這疏通關系的費用難道不是經濟負擔?據此不難想象,即使在檢測嚴格的條件下,檢測站的存在依然會被質疑。
如果沒有檢測站,車主當然高興。畢竟能省下一筆檢測費用。可是汽車消費是具有外部性的。且不說出現交通事故,對他人造成人身威脅,僅僅尾氣排放一項就已經讓自己的消費成本社會化。如果沒有檢測站,車主也許僅對關系自身安全的必要設備進行日常檢修,但是對于那些消費成本社會化的部分必然不予理睬。那些尾氣排放不合格的車輛很可能因而橫行馬路。
或曰,既然車輛檢測已經流于形式,那么尾氣排放檢測也會流于形式。一個流于形式的檢測有什么意義呢?的確,流于形式的檢測沒有意義。但是,嚴格的檢測還是很有意義的。現在的問題已經轉變為如何讓檢測有意義,而非檢測是否應該存在。
考慮到汽車消費的外部性,機動車檢測站還是應該存在的。只是目前檢測站唯利是圖的經營方式已經偏離了其糾正汽車消費外部性的職責。人們并沒有因為冬天的寒冷,而否認雪的美麗。那么為什么要因為檢測站的不作為,而否認其存在的必要性呢?也許思考如何讓機動車檢測站真正嚴起來比高喊取消它更有意義,也更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