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量論壇10年了! 我工作七年了,上了七年論壇,灌了七年的水,基本每天都來,可是七年過去了,我怎么還是個新手呢?!屌絲為了逆襲成土豪,也只好來整篇征文,弄個VIP當當,至于VIP有啥用,還真不知道,只是中國人的心態--有總比沒有強!
之所以每天都來,是因為這是國內目前影響力最大,也最有活力的論壇吧,每天來看看,但是有技術含量的帖子不多,結合7年的工作經歷和目前國內計量現狀,談談以下幾個原因吧: 1.目前國內計量人員專業背景參差不齊: 目前大部分從事計量工作的人員,都不是計量專業出身的,包括我,和我周圍的所有同事。在畢業前都不知道計量是干什么的,直到找工作時亂投了一堆簡歷后,某一天有一個自稱計量院的讓我去面試,我都不知道我投過這個單位的簡歷,于是稀里糊涂入了計量這一行。我原來是研究納米材料的,但是本科時好歹也是化學出身,所有去做理化計量也算對口,身邊有幾個同事原來是學文科的,去了溫度室或天平室,但是是不能來理化的,不然連什么東西有毒或易燃易爆都不知道,風險就很大了。所以理化和其他專業比起,專業性要強一點。 2.普通計量門檻低: 普通的計量,說到底就是一熟練工的活,不用說文科生能干,高中生就能干,初中生也能干,有了檢測設備,輸入規程規范中的檢測程序,機器人都能干。 不敢直接說整個計量門檻低,因為自己也是計量一員,不能太滅了自己行業的威風,也怕被人用唾沫淹死,但是在身邊接觸的一些科研大牛眼里,目前國內計量的科研水平真的一般,包括某些國字號機構的某些項目。國內確實有做的很牛的,像原子量檢測方面最牛的院士記得是北大的,可是人家也不歸計量口或計量專業,只能說是計量界喜歡把專業有點沾邊的牛人拉上,給行業貼金吧。在計量行業干了七年,也參加了七年的科研,從當年一頭霧水、老實巴交的畢業生,到現在所謂胸有成竹的科室科研主力,我不敢說我這七年科研水平提高了,只能說我面對現實、適者生存的能力進化了。但是,從另一方面想,如果說現在高校科研灌水太厲害,只為了發些文章而沒有實用性,那么計量的科研實用性就強的多,買來了就能用。 3.積極性不高: 進入計量行業的人,特別是進入計量機構事業編制的人,一部分像我這種稀里糊涂進來的,一部分就是為了圖個安穩。如果是在南方市場化的地方,大家干活的積極性還是很高的;在北方這種強調穩定的地方,有時候連干活積極性都沒有,更不用說科研。今年某個同事在崗位聘用時,說自己這么多年一直做氣相色譜方面的計量工作,這方面工作很成熟了,沒什么可研究的。我提問他說,從我進入這個科室干活時,就有老同事教我,對于不同極性的氣相色譜柱,需要選用不同的液體標物檢測才能出峰;后面進來的新同事我也是這么教他們的。可是,從來沒有人想過,用不同的物質來檢測,對氣相色譜的檢出限有什么影響?只是因為大家都這么做,所以我們也這么做,如果我們問個為什么的時候,就發現其實里面可研究的工作很多。寫這段話時,我挺猶豫的,因為規程規定氣相就得用正十六烷或甲烷標氣檢測。但是在北京這種安檢特嚴格的地方,我們沒有下廠專車,我們不可能帶著瓶甲烷標氣去擠公交或坐地鐵,否則可能會被當恐怖分子處理了;我們也不能強迫所有氣相色譜儀的用戶必須在檢定時把其他機型的柱子都換成符合規程要求的柱子,因為換柱子真是個技術活,我承認我干了這么多年都沒學會。于是,我們只能選用別的標物來檢測這第三種方法,實在是因為寫規程的人往往不是現場第一線干活的人,不可能把所有因素都給考慮進去了。 4.計量相關技術參考資料缺乏 市場上不乏有計量相關參考書,但是大部分都是介紹不確定度和儀器原理的書。雖然理解儀器的原理,才能更好的開展計量工作,可是有些原理太復雜,往往把計量工作者繞暈了,卻對檢定過程輕描淡寫,讓很多人誤以為計量過程需要把那么多復雜因素都考慮進去,結果就更糊涂了。最典型的是酸度計的計量,凡是計量參考書都要大書特書酸度計電極的原理,包括各種極化現象對電極的影響,卻對酸度計校準過程只字不提,“轉換系數是通過校準過程得到的”這種信息基本查閱不到,倒是一堆資料,包括檢定規程,都只介紹轉換系數理論值k=2.303RT,誤導了多少人以為酸度計轉換系數是由溫度換算得到的,而且這種誤導還在持續。 所以我們不缺儀器原理的書,但是我們缺少從計量檢測過程詳細介紹計量檢測原理的書。
The End
(再寫下去就該罵人了,湊夠篇幅就見好就收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