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后,我國逐步走上了發展生產軌道,為了穩定城鄉人民生活,鞏固民主政權,發行了以糧票為主體的各種票證。1955年-1993年期間,我國計量單位發生了兩次重大的變革。
2015030201.jpg (56.38 KB, 下載次數: 256)
下載附件
2015-3-2 13:41 上傳
1953年10月和11月,中央政務院分別作出糧食的計劃收購和計劃供應的決議和命令,即人們常說的實行“統購統銷”。但真正制定和頒發的具體實施細則,是于1955年8月之后。當時中央、各省市自治區,甚至縣鄉鎮及農村合作社都發行不同用途、各種類型的糧票,由于仍然沿用舊的16兩為一市斤的計量單位,因此便出現了肆兩、捌兩糧票。但是十六兩制對于人們日常買賣十分不便利,到了中后期,全國廢止十六兩計量單位,改用十進制,即十市兩為一市斤。人們平時多用“半斤”這個字眼,因此各地印制的糧票五市兩面額的多用“半斤”了。 十進制計量單位一直使用到1986年,這期間經歷了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這一重大歷史變革,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實行改革開放,經濟發展擺脫了計劃經濟的束縛,國民經濟空前迅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隨著國際貿易不斷發展,為了與國際市場接軌,適應國際計量單位的統一化,我國計量單位由市斤改為公斤,實行國際通用的公秤制,因此糧票上便出了“克”的計量單位,500克便是一市斤,250克就是半市斤了。一些省、市為了使人們逐步適應公制,除了在糧票上印有公制單位外,還注明市制單位。這一將公、市制合印在一起的糧票,雖是改革開放初期的產物,卻深深打上了那個時代的烙印。 隨著生產力的不斷發展,以糧票為主體的各種票證已退出經濟領域,完成了它幾十年的歷史任務,然而,從糧票上計量單位兩次重大變化,折射出國民經濟從計劃經濟邁向市場經濟的偉大歷史轉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