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22601.jpg (27.67 KB, 下載次數: 529)
下載附件
2015-2-26 10:27 上傳
日本東京大學制作的2臺“光晶格鐘”,2臺鐘之間產生1秒誤差需要160億年。 據日本共同社報道,日本東京大學量子電子學教授香取秀俊領導的研究小組宣布,已制作了2臺“光晶格鐘”,并相互確認了精確度。“光晶格鐘”較目前定義時間基本單位1秒長度的銫原子鐘精確100倍以上。據介紹,即使從138億年前宇宙誕生時開始計時至今,2臺“光晶格鐘”之間的誤差也將不足1秒,擁有高度一致性。 該成果發表在9日的科學雜志《自然光學》(Nature Photonics)電子版上,較此前的世界最高精度記錄提高了約30倍。 “光晶格鐘”由香取秀俊提出原理,已成為定義1秒長度的下一代世界標準鐘候選之一。 由于“光晶格鐘”過于精密,此前在常溫下受到機器發出的微弱電磁波干擾,該研究組遂將計時部分置于零下180度的低溫下冷卻,進一步提高了精度,制作了40億年僅誤差1秒的2臺“光晶格鐘”。 該研究組將2臺“光晶格鐘”用光纜連接,運行約一個月并進行了計算,結果顯示2臺鐘之間產生1秒誤差需要160億年。 銫原子鐘3000萬年會產生1秒誤差,而“光晶格鐘”理論上300億年才會產生1秒誤差。香取表示將爭取進一步提高精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