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頻率量的名稱和單位
時間頻率計量是研究周期運動或周期現象的特性和量的表征、測量的計量科學。 時間是周期運動持續特性的度量,頻率是周期運動復現特性的度量。 周期運動的周期累計得到時間,單位時間(通常為一秒)內周期重復次數就是頻率。 時間和頻率是周期運動及其屬性的不同側面的描述或表征,是密切相關不可分離的,所以又常稱為時間頻率(簡稱為時頻) 。 時間和頻率與眾多科學及工程技術密不可分,更與人們的生產和日常生活密不可分, 乃至與哲學、經濟學、社會學、歷史學、人口學等,也都涉及和論述與時間頻率有關的理論和實踐問題。其量的名稱和單位是法定計量單位中應用最廣的。
時間的認識歷史
人類對時間頻率特別是對時間的認識和研究歷史久遠。時間與歷法是天文學中最早發展起來的一個分支。在其發展歷程中,又與自然科學中的數學、物理學、測地學以及航海、機械制造、元線電技術等的發展有著緊密聯系。
早在中國遠古黃帝時代,已確定一年有
QQ截圖20150115103108.jpg (4.64 KB, 下載次數: 310)
下載附件
2015-1-15 10:31 上傳
月,一月是
QQ截圖20150115103119.jpg (6.35 KB, 下載次數: 321)
下載附件
2015-1-15 10:31 上傳
日,此后在這個基礎上編制的中國古代六部歷法延用了2000多年。
公元前20 世紀,古埃及人已制定出原始的365 天陽歷, 一年分12 個月,每月30 天。
公元前7世紀,中國開始用干支連續記日, 一年分四季,并一直沿用至清末,從未間斷。
公元前46年,羅馬皇帝儒略·皚撤,制定儒略歷,以365.25 日為公元1∞年,張衡發明水運渾象儀(也叫"渾天儀勺,經后人發展成為世界最早的機械鐘。
公元510年,祖沖之創編大明歷,年長為365.2428 日。年長,每三個平年之后置一個366 日的閏年。儒略歷支配歐洲人生活長達16個世紀之久。
公元636年,阿拉伯人歐默爾制定阿拉伯歷,以公元622年7月16日為元年,一年分12個月,大小月相間隔,大月30日,小月29日。
公元1199 年,宋朝制定"統天歷"年長365.2425 日,月長29.530594 日。
公元1582 年,羅馬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制定格里歷,其年長和月長與"統天歷"相同。之后,法國學者約瑟夫·斯加利杰倡議實施儒略周期,以公元前4713 年1 月1 日為起點(歷元) ,由此不間斷的記日,稱為儒略日。
公元1656 年,荷蘭學者惠更斯利用伽利略提出的"擺等時性"原理制成擺鐘。
公元1840 年,建立格林尼治標準時間。
公元1875 年,國際度量衡局在巴黎成立,并于1884 年協調了全球劃分時區。
公元1884 年,徐家匯天文臺在上海外灘建訊號站,以落球報正午,閃燈報晚九點。
公元1901 年,美國成立國家標準局(NBS) ,我國海關開始采用世界標準時。
在20 世紀,隨著無線電的發明與發展、物理學研究的突破性進展,計時器由機械鐘向石英鐘、原子鐘發展。特別是無線電授時的出現、原子鐘的出現,使時間的研究不再依附于天文學,使頻率的研究不再寄屬于無線電電子學時間頻率"成為獨立的研究領域和學術領域。
1905 年美國開始元線電授時。
1919 年國際時間局(BIH)成立,我國中央觀象臺將全國劃分為三個時區(中原、隴蜀、新藏)和兩個半時區(長白、昆侖) 。
1925 年天文時"日"的起算從午夜開始,實現了天文日和民用日的統一。
1926 年研制成石英鐘,我國開始元線電授時。
1928 年確定世界時(UT) ,規定平太陽日的1/86400為世界時秒。
1935 年開始用石英鐘授時服務。
1948 年研制成氨分子鐘,同年提出歷書時(ET) ,規定回歸年的1/31 556925.974 為歷書時秒。
1950 年研制成氛燈顯示的計數器。
1952 年研制成數碼管顯示的計數器。
1955 年研制成鎧頻標,國際時間局建立原子時尺度AT(BIH) 。
1957 年研制成制頻標。
1958 年建成甚低頻授時臺(16kHz, 18kHz, 24kHz),用于國際比對。
1959 年我國建立世界時系統。
1960 年研制成氫頻標。
1961 年提出頻率調偏、階躍(0.1s) 跳秒的協調世界時。
1967 年確定原子時秒定義,規定起點為1958 年1月1日零點。
1969 年國際時間比對采用L- C( 羅蘭- C) 。
1971 年確定建立國際原子時(TAI) ,利用七個實驗室的原子時AT(i) 加權平均導出。
1972 年實行零頻率調偏,階躍1s( 閏秒)的協調世界時(UTC) 。
1973 年TAI 直接利用原子鐘的比對數據,按ALGOS算法處理得到。
1978 年我國國防計量建立時頻最高計量標準,并開始短波、甚低頻、長波、電視、搬運鐘等多種時頻同步技術研究。
1979 年我國開始長波授時(BPL) 。
1982 年開始GPS衛星時間傳遞與同步技術應用研究。
1983 年開始以激光為頻標的光學鐘研究和脈沖星時間應用研究。
1988 年國際時間局開始發布BIPM( 國際計量局)時間公報。
1991 年包括光抽運鎧束頻標、激光冷卻鎧原子噴泉頻標和離子阱頻標等在內的新頻標研制獲得突破性進展。
1994 年GPS 國際時間比對全部取代L - C( 羅蘭- C) 國際時間比對。
1995 年我國北京地方協調世界時UTC(BIRM)參加國際時間比對。
2000 年我國成功發射通信導航定位衛星,為我國獨立自主衛星授時奠定了基礎。
2014 年8月7日,國際時間頻率咨詢委員會頻率基準工作組通知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由該院研制并運行的“NIM5激光冷卻-銫原子噴泉鐘”(以下簡稱NIM5)通過評審,被接收為國際計量局(BIPM)認可的基準鐘之一,參與駕馭國際原子時。8月8日國際計量局(BIPM)正式通知,從8月起,NIM5的數據將刊登在國際計量局每個月向全世界發布的權威文件《時間公報》(Circular T)上。這標志著繼法、美、德、意、日、英、俄之后,我國成為第8個得到國際計量局認可參與駕馭國際原子時的國家,在國際標準時間的產生過程中不僅具備了話語權,更具備了“表決權”。
20140826.jpg (20.63 KB, 下載次數: 339)
下載附件
2015-1-15 11:00 上傳
隨著空間技術、衛星導航定位技術、遠程測控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的發展,以及時間頻率測量技術的迅速發展,國內外學術活動與交流、國際間的協調顯得特別重要,也特別活躍。時至當代,時間頻率已廣泛應用于天體測量、射電天文、空間測地、探空探測、無線電通訊、廣播與電視、導航與定位、測繪與勘探、氣象研究與預報、地震研究與預報、遠程科學考察與探險以及交通管制、電力監測、環境監測、醫療衛生、安全防護等領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