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監督抽查透視:質檢中心專家為您詳解 定配眼鏡主要不合格項目的成因和危害 “驗光配鏡立等可取”絕對不可取
中國質量報(記者 彭燮 )
日前,在質檢總局公布的今年第三批次產品質量國家監督抽查結果中,定配眼鏡抽查合格率僅為71.7%,也就是說,將近3成的樣品存在質量問題。就此次抽查中發現的主要不合格項目,本報記者采訪了參與此次抽查的國家眼鏡玻璃搪瓷制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副主任張尼尼。
從抽查結果來看,球鏡頂焦度偏差(主子午面一、主子午面二)、柱鏡頂焦度偏差是主要的不合格項目。這兩個項目看起來很生僻,其實“翻譯”過來就是,鏡片度數不準,這也是影響眼鏡片質量性能最為關鍵的指標?!皣栏竦卣f,這不是什么技術問題,很多時候是由于店家主觀故意造成的。”電話那頭的張尼尼顯得有些激動。
據介紹,過去的眼鏡片是玻璃材質的,要靠工人用手一點點磨出來,因此度數不準的現象比現在嚴重很多。現在的樹脂鏡片,采用的是熱固型加工方法,只要模具符合標準,生產出來的鏡片基本上不會有太大問題。因此,本次抽查中發現的度數不準問題,并不是鏡片生產加工過程中產生的,而是由于眼鏡店在經營管理上忽視質量造成的。
張尼尼給記者舉了一個例子,一個消費者去一家眼鏡店配眼鏡,經過驗光確定他是200度近視加75度散光。店家在配鏡的過程中,發現倉庫里沒有合適的鏡片,為了做成這筆生意,就會給顧客配一個250度近視加50度散光的眼鏡片。“我們管這種現象叫‘充片’,說白了就跟去藥店抓中藥一樣,正好這一味藥店里沒貨了,是明明白白地告訴你,還是偷偷摸摸地用其他的藥代替,就得看店家的良心和質量意識了?!?br />
張尼尼告訴記者,目前眼鏡片都是集中加工,眼鏡店是按照自己的需求來進貨。規模大的連鎖眼鏡店,往往都是集中采購、集中配貨,各種度數的眼鏡片相對比較齊全;而對于中小型眼鏡店來說,貨源不是太全,“充片”現象就會比較常見?!芭袛嗍晴R片本身度數不準還是‘充片’,非常簡單。一般來說,如果是鏡片本身的問題,度數偏差約在7~9度,而如果是‘充片’,偏差就會在18~25度?!?br />
“眼鏡不比別的產品,如果有質量問題,除非你故意不管,否則不可能發現不了。”張尼尼說,她曾經向一些眼鏡店老板建議把營業員或收銀員培養成檢驗員,因為從技術上說,檢驗眼鏡片度數是否準確并不復雜。然而她的提議卻少有人響應,她分析原因是“一怕多花錢,二怕丟生意?!?br />
“那如果佩戴了不合適的鏡片,難道顧客就沒辦法發現嗎?”對于記者的追問,張尼尼的回答是-從顧客佩戴體驗來說,可能有一部分人感覺不出來,也有一部分人會感覺到不舒服。但店家往往會以“剛配的眼睛肯定有點不舒服”為理由搪塞過去,所以如果不是特別認真的消費者,是很難發現自己的鏡片有問題的。
如果我們不幸配到了一副“充片”眼鏡,會給視力帶來哪些不良影響呢?據介紹,戴眼鏡的目的就是幫助物體在眼鏡的視網膜中心成像,如果度數不準,那么成像位置就不對,只能是靠眼睛的肌肉來再次調節,長期以往肯定會造成眼部疲勞和視力下降。“本來(眼鏡)是來給你幫忙的,結果反倒成添亂的了?!?br />
“能不能請你們報紙幫忙呼吁一下,大家以后配眼鏡,盡量不要去那種寫著‘驗光配鏡立等可取’的店?!睆埬崮岬脑?,讓記者很是費解-現在很多眼鏡店都在櫥窗或招牌上寫著“驗光配鏡立等可取”或者“十分鐘配鏡”的口號。很多人去配眼鏡也都是驗完光等一會兒就戴上了新眼鏡。這里頭有什么問題呢?
張尼尼說,在發達國家和地區,驗光配鏡是一種很細致的專業技術工作,單單驗光就需要45~60分鐘,其中包括了必要的眼視光檢查,配鏡則通常需要3~7天。但在我們國家的很多地方,驗光配鏡越快越好?!叭绻幌胫欤豢紤]配得準不準,那你不是‘逼’著店家去‘充片’嗎?最后傷害的是自己的眼睛?!?br />
記者手記
通過本次采訪,記者的體會是,眼鏡質量水平的高低,不僅與眼鏡店經營者的質量意識密切相關,也與消費者的質量知識和成熟度有關系。而這正是政府部門應該有所作為的突破口。對于經營方,政府部門應該考慮如何用更科學有效的方法來規范其行為,讓“充片”不再成為公開的“潛規則”,讓“每鏡必檢”成為企業實實在在的行為,而不是寫在墻上的虛假口號。而對于消費者,政府部門也應該考慮,如何用更生動直觀的形式,將日常的消費知識和質量動態傳遞給公眾,避免讓誤解成為共識,減少大家集體被忽悠的機會。
事實上,定配眼鏡所存在的質量問題,并非獨有。中國制造業經過幾十年的高速發展,真正因為技術、工藝達不到要求造成的質量問題,已經越來越少了。更多的情況是,生產者、經營者明明能生產、銷售高質量的產品,卻為了成本去偷工減料、偷奸?;?;消費者一方面在追求更有品質的生活,另一方面卻缺乏相應的質量知識,很多時候上當受騙卻不自知。
如何改變這種狀況,從目前來看,監督抽查工作應該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當企業不再只是關注自己有沒有上“黑榜”,而是反思自己身上是否存在類似的質量隱患;當消費者不再只是為合格率的高低而或喜或憂,而是能從抽查結果中學會一點辨假識真、科學消費的知識,那監督抽查的市場反溯效果可能才會得到真正的體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