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史錦順 于 2014-8-12 12:40 編輯
不確定度理論的五大難關(4) ——第四關:變性難 - 史錦順 - (一)事物和事物的性質 邏輯學指出: “每個事物,總有它的性質,這就是事物的屬性。事物與屬性是不可分的。事物都是有屬性的事物,屬性也都是事物的屬性。 一個事物與另一個事物的相同或相異,也就是一個事物的屬性與另一事物屬性的相同或相異。 由于事物屬性的相同與相異,客觀世界就形成了許多不同的事物類。具有相同屬性的事物就形成一類,具有不同性質的事物就分別地形成不同的類”。 (引自金岳霖:《形式邏輯》) - (二)分類的必要 分類是認識事物的一種基本方法。 認識事物,就是認識事物的性質,即事物的客觀屬性。 事物總是有屬性的事物,而屬性總是事物的屬性。因之,概念在反映事物的特有屬性的同時,也就反映了具有這些特有屬性的事物。這就形成了概念的內涵與外延這兩個方面。 概念的內涵,就是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特有屬性。 概念的外延,就是具有概念所反映的特有屬性的事物。 定義是明確概念的內涵的邏輯方法;分類是明確概念的外延的邏輯方法。 分類就是把一個概念的外延分為幾個小類的邏輯方法。 把一個大類分成幾個小類,大類叫屬,是分類的母項,小類叫種,是分類的子項。所以,分類就是把一個屬分為幾個種。 - 按事物的性質將事物分類,這就便于歸納比較、發現規律、正確處理。 近代自然科學的一位奠基人林奈說:“知識的第一步,就是要了解事物本身。這意味著對客觀事物要具有確切的理解;通過有條理的分類和確切的命名,我們可以區分并認識客觀事物。分類和命名是科學的基礎”。 - (三)誤差分類的科學性 1 關于異常數據 有些誤差理論的書,把異常數據叫做粗大誤差,并和系統誤差、隨機誤差并列,這是不當的分類法。這種分類,沒有按同一分類標準。 異常數據是失誤或故障,不是誤差。誤差是有規律的,而異常數據有各種情況,并無規律。現在,已不再叫粗大誤差,而改稱異常數據。 - 2 兩類誤差 誤差理論把誤差分成兩類:系統誤差和隨機誤差(曾經叫偶然誤差),這是根據誤差的性質的分類。分類正確,命名準確。 誤差理論對誤差的分類,有深厚的哲學基礎。必然性與偶然性,是客觀世界的基本屬性。必然性,是人類一切活動的基礎。否定必然性同否定偶然性一樣,都是不符合實際的。 誤差理論的分類,在實踐應用中是成功的。三百年來誤差理論的成功應用的歷史,就是誤差分類方法的成功應用的歷史。不確定度論攻擊誤差分類理論,是不顧事實的胡說。一位網友說過,宣貫不確定度那陣子,不讓叫系統誤差,有些話就是說不明白。明明存在的事物,你不讓說,真不講理。 - 誤差分類,把誤差分為系統誤差與隨機誤差,是誤差處理的基礎。有重要的實際用途。 1 隨機誤差,用多次測量的方法,可以減小,而系統誤差不行; 2 系統誤差用標準或高檔儀器確定后,可以修正,而隨機誤差不能修正。 3 儀器與計量標準的設計,要尋求恰當的物理機制,減小系統誤差。發明新型的計量標準與新型測量儀器,關鍵是大幅度減小系統誤差。 4 隨機誤差,主要由隨機因素引入。對待環境溫度的波動,要選擇溫度系數小的材料與器件;電子噪聲,常常是測量儀器隨機誤差的主要來源,可選用低噪聲元器件。 5 誤差合成,隨機誤差內用“均方根法”,隨機誤差間按“方和根法”合成。 6 已定系統誤差,進行代數運算,體現在測得值中,不再計入誤差范圍。未定系統誤差(只知界限,不知大小和符號)間合成,要用“絕對和法”,易算又保險,廣受設計人員歡迎。 7 設計中可利用系統誤差的特點,使其相互抵消。本人提出的“定度標準負載的雙探針法”(計量院1965),就是通過變相位的兩次測量,消除接頭固有反射等幾項系統誤差。本人另一項工作(27所1985)指出:激光測厚儀(用于鋼廠熱軋生產線)的橫梁與立柱的溫度效應引入的測量誤差,是正負號相反、而量值近似相等的系統誤差。由此,橫梁立柱選用同一材料(鑄鐵),此項誤差可相互抵消。相同用途的美國產品,橫梁用石英,(立柱用鋼材)貴而又失去了系統誤差的抵消作用。 - 由上所述,把誤差分類為隨機誤差與系統誤差,是科學的,是很實用的。 - (四)不確定度理論否定誤差分類 1 隔斷事物與事物性質的關系 不確定度否定誤差分類的前提,是把事物和事物的性質分開。這種觀點表現在對儀器不確定度的解釋上。說“儀器不確定度不是儀器的不確定度”。 2 否定誤差分類 不確定度論認為只有測量時的系統性作用與隨機性作用,沒有客觀的系統誤差與隨機誤差。 3 否定必然性,夸張隨機性。 確定的、必然的事件,是人類生存的基礎;什么都隨機,人就沒法活了。不可否認有隨機事件存在;但絕不能否定“確定性”是宇宙、世界、人生、計量的基礎。 - (五)變性之路行不通 1 不確定度的分類,不按性質分類,所謂的A類評定、B類評定,是不確定度理論的一大敗筆。 2 不確定度理論按隨機誤差的合成辦法處理系統誤差的合成問題,而相關系數公式不能反映系統誤差的相關性,對待系統誤差,“方和根法”行不通。 3 把系統誤差說成是隨機的,硬性地把系統誤差變性為隨機誤差,是不確定度論的一個基本思想。 不確定度論的說法:用一臺儀器測量一個量,測量多次,某項誤差不變,說是系統誤差,但要用一百臺儀器同時測量此量,該項誤差就是隨機的。 史錦順認為,只是儀器數量大還不行,同一型號,可能此項誤差仍不是隨機的,要說它是隨機的,要加一個條件,就是用一百種不同原理的測量儀器測量,此項誤差才可能是隨機的。 人們測量,一種量肯定用一臺儀器測量。用多臺儀器測量同一量,是理論家的空想,不符合實際情況。至于能保證變性成功的用多種原理的測量儀器測量同一量,既無必要,也不可能。 - 不確定度理論力圖把系統誤差變成隨機誤差,這是一大難關。 總之,“變性關”難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