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量論壇

 找回密碼
 立即注冊

QQ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開始

搜索
12
返回列表 發新帖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概念] 測量方程的構成意義——測量計量的基本公式(1)

[復制鏈接]
26#
規矩灣錦苑 發表于 2014-8-5 17:17:27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25# 史錦順

  也許是學生愚鈍,我仍然沒有看到關于M、L、R代表含義的澄清,反而更糊涂了。您說R代表“誤差范圍”,我理解為誤差范圍的半寬,因為有了正負號,合起來理解為范圍,尚不會南轅北轍。M到底是代表“測得值”還是代表“測得值區間”,L到底是代表“真值”、“真值的區間”還是代表“測量結果”?符號代表的含義說清楚了,公式的解讀也就可以迎刃而解。
  史老師在22樓告訴我的是:“M是測量儀器的測得值;R是誤差范圍;L是被測量的真值”,隨后的公式解讀是: M“是測得值的區間”, L“是測量結果,又叫真值區間”。
  24樓lyx老師解讀為:L是用來‘檢定’儀器計量品質的“已知量值”,理論上就是“真值”,它是一個值,而不是什么“真值的范圍(或區間)”;得到一個測得值M,M也是一個值,不是一個范圍(區間)。
  24樓說得很清楚,M和L都是“一個值”,并毅然否決了老師您在22樓解讀兩個公式時關于是“測得值的區間”和“真值的區間”的說法,現在老師您又說他講得比您到位、嚴格、正確,因此我實在搞不清楚你們講的M和L到底代表一個值還是一個范圍了,總不能一會代表一個值,一會又代表一個區間吧,萬望能夠得到進一步澄清。 對不起,可能影響您休息了。
27#
njlyx 發表于 2014-8-5 18:27:44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26# 規矩灣錦苑


       請您看清楚我在24#說的話! 兩種情況分的如此清楚,為何您還要將他們肆意‘歸納’在一起? 您究竟有沒有做過任何實際的測試、計量工作呢?如果沒有的話,最好別如此對后生‘釋文解惑’!
28#
規矩灣錦苑 發表于 2014-8-5 22:38:55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27# njlyx

  24#的話我看的很清楚,【(1) M=L±R 】是‘在儀器研制、計量(檢定)等場合用’的式子,【(2) L=M±R 】是一般測量場合用的式子。但在理解您說的兩種場合之前,必須先弄清楚式子中的符號M和L各代表什么意思。我只是發現您說M和L都是代表一個值,斷然否定代表一個區間,而史老師說的正是 M“是測得值的區間”, L“是測量結果,又叫真值區間”,M和L代表的意思如此對立,可史老師又贊揚您說的比他說的“到位,嚴格,正確”,“用不著再解釋”,所以M和L到底代表一個值還是一個區間的疑問就更加突出了。我認為要解讀公式,公式中的符號含義弄清楚是最基本的條件。如果公式的符號代表含義說法都是對立的,無論M=L±R和L=M±R用在什么場合,用的場合說的天花亂墜,對公式也都將無法解讀。
29#
njlyx 發表于 2014-8-5 23:01:16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后由 njlyx 于 2014-8-5 23:04 編輯

回復 28# 規矩灣錦苑


    你要評說,麻煩您全錄存照!真受不了您的胡亂“歸納”,近乎讓人崩潰....
30#
njlyx 發表于 2014-8-5 23:51:27 | 只看該作者
我再說一遍(請您別再‘歸納’)——

     對于一次的具體的“‘檢定’測量”或“一般‘測量’”,真值L和測得值M都是一個值,不會是填滿某個范圍的若干值,史老師及本人等更不會說它本身是個范圍(寬度),只有R是“測量誤差范圍(半寬)”;

    “‘檢定’測量”【適用M=L±R】是對“已知真值L(在一定的實用假定下)”的‘測量’,目的是為了‘獲得’或‘驗證’測量器具的“測量誤差范圍(半寬)”R ———通常是會對“已知真值L”  進行多次如此‘測量’,會得到一些列測得值 {M1、M2、...Mn}, 它們都應該落在L±R的范圍內——由此‘獲得’或‘驗證’測量器具的“測量誤差范圍(半寬)”R 值;

     “一般‘測量’”【適用L=M±R】是用“測量誤差范圍(半寬)”R已知(已確定)的測量器具“測量”未知真值L,相應于每一次的測得值M,都可以認為未知真值L應該落在M±R的范圍內。如果也進行了多次測量,得到一些列測得值 {M1、M2、...Mn}, 那么未知真值L應該:既要落在M1±R的范圍內,也要落在M2±R的范圍內,...,還要落在Mn±R的范圍內——要落在M1±R、M2±R、...、Mn±R的公共區域內!....如果不存在公共區域,那就有問題了!---要么是這測量器具的“測量誤差范圍(半寬)”指標R涉嫌‘吹牛’?要么是‘測量’中出現了‘粗大誤差’?
31#
規矩灣錦苑 發表于 2014-8-6 00:57:01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29# njlyx

  我說的夠清楚的了,我并沒有反對也未贊成您的解讀,因為需要確認公式所用符號的含義,M和L代表的含義清楚了,解讀也就迎刃而解。如果按您的設定,L代表“真值”,M代表“測得值”,均代表一個值而非代表一個區間。在這個前提條件下才能夠分別解讀兩個公式。因此:
  你對(1)的解讀是:用被‘檢定’的儀器測量這個“已知量值”L時,被‘檢定’的儀器給出測得值M的范圍(多次測量會給出若干個測得值M,可形成一個范圍)應不超過L±R。
  對(2)的解讀是:由測得值M和儀器“誤差范圍”指標值R,可以認為被測的未知量的真值L落在M±R的范圍內。L只有一個,可能落在這個“范圍”中的任何位置,并不是有若干‘真值’分布在這個范圍內。
  在您對M、L、R的含義設定下,我認為您對兩個公式的解讀應該是正確的。可是我們換一個設定,設定M代表“測得值的區間”,L代表“真值的區間”,這兩個公式可否請您再解讀一下呢?
32#
285166790 發表于 2014-8-6 08:08:36 | 只看該作者
總體上是篇好文章,我只是對絕對值合成法有異議,如果一律采用這種方法進行理論分析,設計制造成本都將大幅提高,儀器是可靠了,但是成本降不下來,且造成指標上的浪費。除非客戶確實有較高要求,否則沒必要搞得可靠性那么高。
33#
njlyx 發表于 2014-8-6 08:37:29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后由 njlyx 于 2014-8-6 09:05 編輯

回復 38# 規矩灣錦苑 -----哪兒來的38#????現在看應該是31#?? 何以如此??


    【可是我們換一個設定,設定M代表“測得值的區間”,L代表“真值的區間”,這兩個公式可否請您再解讀一下呢?】??....有點強盜邏輯了!您自己瞎設定,讓別人給你“解讀”?!恕我凡人無能為力。
34#
njlyx 發表于 2014-8-6 08:42:07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后由 njlyx 于 2014-8-6 08:51 編輯

在{被測量值定義明確,量值唯一、不變的情況,也就是史先生稱之為“常量測量”的情況}下——
     對于一次的具體的“‘檢定’測量”或“一般‘測量’”,真值L和測得值M都是一個值,不會是填滿某個范圍的若干值,史老師及本人等更不會說它本身是個范圍(寬度),只有R是“測量誤差范圍(半寬)”;
    “‘檢定’測量”【適用M=L±R】是對“已知真值L(在一定的實用假定下)”的‘測量’,目的是為了‘獲得’或‘驗證’測量器具的“測量誤差范圍(半寬)”R ———通常是會對“已知真值L”  進行多次如此‘測量’,會得到一些列測得值 {M1、M2、...Mn}, 它們都應該落在L±R的范圍內——由此‘獲得’或‘驗證’測量器具的“測量誤差范圍(半寬)”指標R 值;
     “一般‘測量’”【適用L=M±R】是用“測量誤差范圍(半寬)”指標R已知(已確定)的測量器具“測量”未知真值L,相應于每一次的測得值M,都可以認為未知真值L應該落在M±R的范圍內。如果也進行了多次測量,得到一些列測得值 {M1、M2、...Mn}, 那么未知真值L應該:既要落在M1±R的范圍內,也要落在M2±R的范圍內,...,還要落在Mn±R的范圍內——要落在M1±R、M2±R、...、Mn±R的公共區域內!....如果不存在公共區域,那就有問題了!---要么是這測量器具的“測量誤差范圍(半寬)”指標R涉嫌‘吹牛’?要么是‘測量’中出現了‘粗大誤差’?


說明:上面30#是昨晚發的,當時顯示是要“版主審查”,發不出去! 故以為不成,在此重發了....發后看回復樓層號對不上,查看才知重復了!
35#
njlyx 發表于 2014-8-6 09:02:21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后由 njlyx 于 2014-8-6 09:03 編輯

回復 32# 285166790


      贊同。
36#
規矩灣錦苑 發表于 2014-8-6 12:31:04 | 只看該作者
  M、L、R的含義并不是我設定的,也不該我來設定,而應該誰給出公式誰就應該設定公式中符號的含義,讀者要理解公式首先必須知道公式中所用符號的含義。因此在我理解公式之前才一再請求兩位老師明確符號M、L、R的含義。根據25樓史老師的帖子和隨后lyx老師24、30、34樓對兩個公式解讀的帖子,我試著做以下判斷,判斷錯了敬請老師們不要生氣,因為我的學習態度歷來是沒搞清楚的問題,我會不顧老師們煩不煩,生不生氣,沒完沒了地發問,并毫無顧忌地將我的理解全盤托出,目的是檢查我是否真的理解了老師們說的話。
  根據史老師22樓回復的開篇設定“M是測量儀器的測得值;R是誤差范圍;L是被測量的真值”(不是分別對兩個公式解讀時說的M=L±R是測得值的區間,……L=M±R是測量結果,又叫真值區間),以及您的設定,我認為你們的設定可確認為:M是測得值(測量結果),L是被測量真值,R是誤差范圍的半寬(以下按兩位老師的觀點就把“半寬”R昵稱為“范圍”,盡管我并不認可半寬就是范圍)。如果R對稱于M或L,那么由±R限定的區間就是測量結果M的所在區間或真值L存在的區間(我也贊成您說的測量結果M可以是n個,真值L則是唯一的,因此兩個區間的內涵還是不相同的)。
  另外因誤差不滅,故理論真值無法通過測量獲得,故實際測量活動常用高一個準確度等級的上游測量過程的測量結果L作為本測量過程的測量結果M的“真值”使用,過去常稱“約定真值”,現在更多的稱為“參考值”。所以產品測量中測量設備顯示值可約定為被測對象的真值,檢定中計量標準值可約定為被檢對象檢定結果的真值,多次測量的算術平均值可約定為單次測量測量結果的真值,溯源系統中上游溯源鏈的測量結果可約定為下游溯源鏈測量結果的真值,如此等等。
  根據以上符號的約定和測量結果與被測量真值之間準確度高低的關系,于是可對兩個公式解讀如下:
  公式(1)M=L±R可解讀為:測量結果存在于以被測量真值L為中心,誤差范圍R為半寬的區間內。對于一般測量活動,測量結果M是用測量設備測得的值,約定的被測量真值L是準確度高于本測量過程的上游測量過程的測量結果;對于檢定這個高級別的測量活動,測量結果M是對測量設備的檢定結果,約定真值L是計量標準的輸入參考值(常稱為計量標準值)。
  公式(2)L=M±R可解讀為:被測量真值L存在于以被測量測量結果M為中心,誤差范圍R為半寬的區間內。M和L的來源與(1)相同。因此我們只要給出了測量結果(包括檢定結果)M,并已知“誤差范圍”(測量方案或測量設備的允差)R,人們就可以斷定被測量(含一般被檢產品和被檢儀器的被測參數)的真值L一定不超出由M±R限定的區間。
  綜上所述,我的觀點是:史老師給出的公式(1)和(2)既可以解釋測量設備的使用(測量過程)場合,也可以解釋測量設備的檢定/校準(特殊測量過程)場合,而不是(1)只適用于“儀器研制、計量(檢定)等場合”,(2)只適用于“一般測量場合”。兩個公式同出一轍,屬于同一個公式的等式變換兩種形式,不同之處僅在于輸出量和輸入量的位置進行了調換。(1)的輸出量是測量結果M,被放在等式左邊,被測量真值的參考值L被作為輸入量放在等式右邊;(2)的輸出量是被測量真值的參考值L,被放在等式左邊,測量結果M被作為輸入量放在了等式右邊。僅此而已,所以我說兩個公式實質上是一個公式的兩個變異,并無更多的新意,它們解釋的現象都是測量結果、被測量真值和誤差范圍三者間的關系。
37#
 樓主| 史錦順 發表于 2014-8-6 18:58:53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后由 史錦順 于 2014-8-6 19:13 編輯

回復 35# njlyx


   
-
    高興地得知你與28516679035先生都反對“絕對值合成法”。有人反對,正說明談論這個話題的重要,
      我先說幾點:
      1 不確定度論宣貫以來,給許多人造成誤導。
      2 介紹、宣傳“絕對值合成法”很有必要。
      3 大家要耐心地好好看看,絕對值合成法的內容,要熟練掌握,很有用。
      4 浪費說是不確定度論為否定誤差理論而編造的謊言。沒用的消費叫浪費;有用的開支是必要的成本。“絕對值合成”是“磨刀不負砍柴工”,一分的支出,多倍的效果。值。
      5 “方和根合成法”,是好方法,適用條件是“隨機”“不相關”“大量”。其實,我幾十年的測量生涯,基本是用“方和根”而且主要是“均方根”。然而,該用時用,“一律方和根法”就成災。
      6 方和根法的基礎是“二量之和的平方,等于二量平方的和”,這在5的條件下成立,而對大多數測量與儀器設計是不成立的。也就是說是錯誤的。工程或生產,你儀器上省了一千元,造成的損失,可能是一百倍、一萬倍;這上邊講節約,絕對是得不償失。
      7 我搞過幾項新儀器設計,參與過銫頻標NIM1的研制,發明過一項國家阻抗標準(1965,雙探針法定度標準負載),特別是參加過多次計量院、電子部以及本所的新產品鑒定會。“絕對值合成”是嚴于律己,容易通過;“方和根”貌似合理,實則隱患;聰明的設計者沒必要自找苦吃。
      8 我驗收并使用過多種美國著名公司的測量儀器。首次驗收,基本都在計量院進行。且長期使用證明,測量儀器的實際誤差范圍,都僅僅是其誤差范圍指標值的一半以下,有的是1/3,甚至是1/5。誤差范圍算得大,指標留有較大余地,信譽就高。這是非常合算的。
      9 歸根到底是誤差量本身的特點。誤差的“上限性”極為重要。一般量要求準,而誤差量越小越好。自己把自己的產品誤差范圍說得大些,是必要的、有利的。按準確度等級生產的測量儀器,一般都要把實測誤差范圍放大兩倍以上而納入產品規格系列。何在乎“合成法”那點名義上的收益?
      10 更重要的原因是不確定度宣揚的“一律方和根”合成,是個陷阱,是無法越過的難關,是騙人的一條死路。除滿足“獨立”,“數量大”那些純粹的隨機誤差與隨機變量外,測量計量遇到的最大量情況是既有隨機誤差又有系統誤差,而一般是以系統誤差為主的(靠多次測量,隨機誤差可以減小)。這就必須計算相關系數,而這是很煩、很難的事。我見過幾百個不確定度評定的樣板,沒有一個是計算相關系數的。都是假設“不相關”“獨立”,這純粹是“掩耳盜鈴”,完全是蒙混。
      著名的費業泰的著名大學教材,講半天相關系數,到頭來計算還是“假設獨立”。算圓柱體體積,用卡尺測量直徑與高度,竟假設誤差“獨立”,不是扯淡嗎?我不是瞧不起費先生,我是說,任何人相信“方和根”合理,都是沒用的,因為你不可能去算那不好算的相關系數。
      有人說:再難也要學,也要做。我說,要看什么事。生孩子難,但要維持人類的繁衍,大多數婦女還要知難而行。游泳過長江難,但現在有長江大橋,過長江如履平地,何必游水過江。“方和根”要計算協方差,要做大量實驗,何必?“絕對值合成”不就成了嗎?有橋不走,你去游泳過江吧。也許你說,沒那么難吧。好,我想起不久前討論計算的那個題目:測量長方形的面積.。用卡尺測量,長100毫米,誤差范圍0.1毫米;寬50毫米,誤差范圍0.1毫米。一位網友的計算是,假設獨立(不能怪他,假設獨立是常規)。我說不獨立,你也認為不獨立。我認為。管它獨立不獨立,就用“絕對值合成”,于是一分鐘算完,求得的面積誤差范圍,保險,可用。你既然主張按“方和根”處理,因為你已認定不獨立(當然是對的),那你就必須算一算長寬誤差之間的相關系數。我看這不僅是游泳過長江,水性好的,是能游過的;應該比做是游泳過太平洋,不可能。你還是回頭用“絕對值合成”吧,簡單,容易,合理,可靠。
-

38#
 樓主| 史錦順 發表于 2014-8-6 21:53:53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后由 史錦順 于 2014-8-6 22:05 編輯

回復 38# 規矩灣錦苑


      一般來說,研究者要對自己所提的新觀點的正誤負責;有人提出異議就要考慮,主要是考慮觀點的正誤。正確的堅持,錯誤的改正,這就是學術討論。

      現在規矩灣提出的問題,沒有提出史錦順觀點不成立的理由,史錦順認為,沒有回答的必要。須知上大學,要高中畢業,要經過高考的選拔,認定。大學教師不必再講中小學知識,學生應該會。
      我查了一下,百度文庫有關于不等式的課件,是小學的。在我推導誤差公式時,明明是解不等式的問題,規矩灣一定要用等式的觀念來看問題,一年前如此,現在還是這樣。就是弄不懂“二量和的絕對值的最大值等于二量的絕對值之和”,你讓我怎么回答?我不是搞教育的,確實弄不明白為什么越簡單的問題,越有人弄不懂。
      現在的問題,又是這樣,簡單到幾乎沒法回答。
      說明M是測得值,L是真值,R是誤差范圍,就足夠了。還需要怎么解釋?
-
      我還是試著說明一下,管不管用,就難說了
      只有儀器有測得值,這個意義是唯一的。但絕不能規定測得值M是單一值,還是個可變化的范圍。單一的測得值是測得值,難道在一定范圍中變化的測得值就不是測得值嗎?算術上2+3=5,每個數都是專一的,很正確,但也很局限;代數的a+b=c 就有普遍的意義。你一定要質問a到底是2是4還是5,這是小學低年級學生的思維,中學生就絕不會這樣提問。測頻公式是f=N/T,我在講測量方程時,一位專家就質問T到底是常量還是變量?其實,變量常量,物理公式都成立,不設才能研究,一設,就限死了。不說明正是給研究留了余地。這里有點類似,在計量中,有單一的真值(有標準),因為有誤差,必有多個測得值與之對應,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實,測得值表現為一個區間,事實如此,表達正確
-
(一)研制
      R是測量儀器的誤差范圍(分析確定見正文),但它有兩個相近的含義,一個是儀器的誤差范圍的指標值R(儀),一個是檢驗實測得到的誤差范圍的實際值R(實)。廠家實測得到的各臺儀器的R(實),必須放大,對同一型號給出共同的R(儀),才便于用戶購買應用。
      出廠檢驗的合格性判別就是看R(實)是否小于R(儀)。生產廠家必須有能判別自家產品是否合格的標準。VIM3說測量儀器的性能指標由計量給出,是不負責任的胡說。HP8662A有一百二十億個輸出值,計量單位只能抽樣證實,而整個的測得值函數必須由研制者給出。
-
(二)計量
      由于測量儀器有誤差(誤差范圍為R),當計量時,用測量儀器“測量”計量標準,一個真值L(標準的標稱值)就對應多個測得值。就被檢的這臺測量儀器來說,其示值可能大些也可能小些,但與真值之差的絕對值不大于R。這就是計量的公式:  
               M=L±R                             1
      (1)式表示:
               L-R ≤ M ≤ L+R                                        (附1)
    計量得知R(),合格性判別標準是
              R()R()
    當前規范JJF的記法是
             |Δ|max MPEV
    JJF少個符號max,不妥)
-
(三)測量
      L是被測量的實際值、客觀值,就常量測量來說,就是真值。有人把真值想得很玄,其實它就是物質、物體、現象的可定量確定的屬性。真值是對應測得值而言的。如果誤差可忽略,或者較粗地看問題,測得值M與真值有一一對應關系。
-
    在測量的場合,得到測得值(單次測得值或平均值)MM是唯一的。測量的目的是求真值,如果儀器誤差范圍R可略,則所求的真值L就等于測得值M
現實的儀器的誤差范圍是R,則根據(1)式,有:

              L = M±R                            2
      (2)式表示:
              M –R ≤ L ≤ M+R                                      (附2)
      (附2)式說明,被測量的真值的最佳表征值是測得值M;由于測量儀器有誤差,被測量的真值可能小,但不會小于M-R;被測量的真值可能大,但不會大于M+RR是本臺測量儀器的實際誤差范圍,用測量儀器的指標值R()代換,方便,合理。這是冗余代換。

      注1
      比較(附1)與(附2)兩個式子,可知公式(1)與公式(2)的物理意義不同,怎能說倒來倒去一個樣?


      注2
    測量結果(測得值加減誤差范圍)一定包含真值;找“上游測量”的說法,是不確定度論之“真值不知,誤差不能求”謬論的流毒,是“騎驢找驢”,是對計量測量制度的歪曲。

-
39#
規矩灣錦苑 發表于 2014-8-6 22:51:59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38# 史錦順

  非常贊賞史老師關于學術討論正確的堅持,錯誤的改正的情操,因此這也是我一直認為應向你學習的計量界老專家和精英們的優良傳統。
  既然史老師確認了“M是測得值,L是真值,R是誤差范圍”,確定M不是測得值的區間,L不是又叫真值區間,這就和我在36樓估計的一樣,這個問題也就解決了。那么,以這個設定為條件,我在36樓最后三個自然段對您的兩個公式的解讀是否合適,也請老師不吝賜教。
  對史老師38樓的帖子,我覺得沒有必要搞得那么復雜。其實在解讀這兩個公式時不必將計量、測量分家。您說的“測量”是“測量”,使用的測量工具是儀器量具,被測對象是產品工件,被測參數是尺寸大小(以長度為例)。您說的“計量”還是“測量”,無非使用的測量工具是計量標準,被測對象是儀器量具,被測參數是示值誤差。兩者都屬于當今廣義術語“測量”范疇,因此都有測量結果M,一個是實測示值誤差Δ,一個是實測尺寸d;也都有被測量真值L,一個是上級檢定結果,一個是上游測量結果;大家也都有確定誤差范圍R的最大允差,一個是MPEV,一個是尺寸允許上下偏差。所以,我在36樓最后說,您給出的兩個公式不能說一個適用于“計量場合”,另一個適用于“測量場合”,這兩個公式對“計量場合”和“測量場合”都一樣適用,因為兩個公式是同一個計算式不同的兩個等式變換結果,本質上并沒有什么差別,物理意義上顛過來倒過去說的都是測量結果M、被測量真值L和誤差范半寬R三者之間的關系,這同一件事。
40#
ydq 發表于 2014-8-6 22:59:20 | 只看該作者
談談計量人員和測量人員的區別
                            ---回復rock同志的來信
你 2014年2月24日多次來信收到,關于你單位是一家測繪儀器法定計量檢定機構,位于天津,隸屬中國地震局。你覺得你單位是一家測量單位,常常會出現測量人員和計量人員溝通上的問題:測量人員認為儀器只要通過修正可以滿足測量精度要求就可以繼續使用,計量人員則會根據檢定規程做出合格與否的結論。你認為:兩種人員是否可以按使用情況分別對待,關鍵是該計量器具是否屬于強檢儀器。另外,你認為“我們國家的計量事業在起步階段做了很多扎實創新的工作,建立了我國的各項國家基準,之后對計量理論和計量裝置的研究都比較緩慢,建樹不多。不知道我這樣的感受是不是比較片面。” 現回復如下。
    關于計量人員和測量人員的區別?首先要理解計量和測量的關系和區別,計量是測量的科學,人們需要測量,測量結果要統一和準確,從而形成了計量這一概念,計量和測量這二者不可分割,但又有區別。我國計量單位就是測量單位,計量器具就是測量儀器,這二者名稱雖不同,但內含完全相同,含意是等同的。而計量人員決不等于測量人員,因為測量的目的是使用計量器具為了確定被測量值大小,而計量的目的是為了實現計量單位統一、量值準確可靠,所進行的各項活動。測量人員需要熟悉計量器具,了解測量方法,進行實際測量,獲得測量結果,保管維護好計量器具。而計量人員要統一計量單位,開展研究建立基準標準,要實施計量法制管理,要通過檢定、校準和比對開展量值傳遞和量值溯源,還要對測量過程進行管理和控制,要確定測量方法和程序,培訓測量人員,要指導采用正確的測量方法,確保測量結果的準確可靠,這二者人員的職能有很大差別。計量工作不只是檢定、校準,計量的核心是要確保測量結果的溯源性和可信度,測量結果是量值傳遞的終點是量值溯源的起點,計量工作不能確保測量結果的準確可靠,將失去計量工作的作用和意義,尤其是強檢計量器具管理責任將更大,更需要對測量過程進行管理和控制,要確保測量結果的可信度以提供計量保證。你單位可能也從事大地測量話動,但測繪儀器法定計量檢定機構是計量機構不是測量單位,其性質和職能都不同。過去總把計量與測量相分隔,如果不能確保測量結果的準確可靠,開展檢定、校準有何意義?尤其是基層計量人員必須要聯系應用實際,要加強對測量過程的控制和管理,工作才真正到位,才能更好體現計量工作的價值,這是當前一個突出的問題,要正確理解計量和測量的關系,要認識計量人員的根本任務是什么,要轉變理念才行。作為測繪部門計量工作是開展大地測量話動重的要基礎和保證,當然計量人員也可以從事測量話動,但計量人員和測量人員其職能是不同的,幾乎人人都在進行測量,量體溫看手表測血壓,全國計量人員只是很小一部分。我國計量工作應該說過去做了大量工作,完善基準標準,健全計量法制,有很大發展,但今后要靠你們這些年輕人去開創新的事業,祝你們成功。以上供參考。   
                                              金華彰  2014.2.28
41#
njlyx 發表于 2014-8-6 23:24:34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后由 njlyx 于 2014-8-6 23:29 編輯

回復 37# 史錦順


      對于“測量誤差限”R的‘合成’,本人的觀點可能一時不會改變:既不贊同一律按“絕對和”,更反對一律按“方和根”! 還是應該‘盡量’區分情況。“測量誤差限”R值的‘確定’免不了“風險”與“成本”的博弈,“相關性”的認定或正是“專家”發揮技術水平之所? ......“測量誤差限”R值的‘合理性’最終只能由‘檢定’結果說明:比‘檢定’出的最大誤差|Δ|max剛好大一丁點兒的R值是‘最合理的’--- 這種‘合理性’是不可能靠幾條剛性的條文來保證的,需要必要的經驗和責任心,也需要一定的風險擔當魄力。

    另:本人是贊同在理清‘定義’(及相關概念)的前提下使用“測量不確定度”的,“測量不確定度”的‘合成’問題亦類似上述(個別地方可以表述更嚴密)。
42#
規矩灣錦苑 發表于 2014-8-7 00:59:42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后由 規矩灣錦苑 于 2014-8-7 01:08 編輯

金華彰老師說的非常清楚:  計量人員決不等于測量人員,計量人員要統一計量單位,開展研究建立基準標準,要實施計量法制管理,要通過檢定、校準和比對開展量值傳遞和量值溯源,還要對測量過程進行管理和控制,要確定測量方法和程序,培訓測量人員,要指導采用正確的測量方法,確保測量結果的準確可靠。
  可是,不知樓上在本貼此處轉載金華彰老師的這篇文章想說明什么。史老師這個主題帖講的是關于一般測量和計量檢定的兩個公式,講的“計量”是單指計量檢定和校準,是狹義計量。金華彰老師講計量人員的“計量”是廣義計量。計量人員除了檢定/校準還有很多的“計量工作”要做,史老師與“測量”并列的狹義“計量”當然不包括金華彰老師所說的那些更多計量工作內容。
  計量檢定是用計量標準測量量具儀器的示值誤差,一般測量是用量具儀器測量工件的尺寸,兩者本就同屬于“測量”活動。無非測量對象不同,并且一般情況下,一個在高端,一個在基層;一個相對準確度要求高,一個相對準確度要求低;一個在實驗室,一個在現場;一個由檢定員執行,一個由檢驗員執行。史老師的狹義計量和金華彰老師所說的廣義計量,各自站的角度不同,相互之間本來就不發生矛盾。
43#
285166790 發表于 2014-8-7 09:40:13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后由 285166790 于 2014-8-7 09:46 編輯

回復 37# 史錦順


   您說的是,現在方和根合成方法,很多人在運用上是存在一些問題,尤其是相關性分析上經常被忽略。這個不屬于理論性本身問題,是運用這個方法的人的問題,這個咱們要把它區分清楚。理論的和運用上的問題,最好分開討論。要說在運用上,確實很多人經常犯些錯誤,這個我也經常發現,是事實。說到底,還是運用的人水平的問題。我認為,具體采用何絕對值合成還是方和根合成應該根據具體情況,靈活運用,只要能方便,準確,經濟的得到想要的結果,就是好方法。各種合成方法,只是屬于理論推導部分,儀器的實際性能指標,最終還是要通過實驗驗證的。所以理論推導部分,無論采用何種方法,應當盡可能使之與最終實驗結果接近,這樣才有較強的應用意義。
44#
深圳漁民 發表于 2014-8-7 11:25:22 | 只看該作者
“風險”與“成本”的博弈是一方面,還有一方面是“質量”和“品質”的不同追求。在當今天國,成本和風險的博弈一定是成本獲勝。由于制造水平的進步,我們現在許多計量儀器生產廠商有能力將產品穩定的控制在誤差范圍上限,節約了成本,毀了品質,以至于我們的產品在國際市場被稱為垃圾貨。
該用什么方法約束自己的產品,其實代表的是企業的理念,是保證質量,還是追求品質。我們國家大部分計量器具的產品標準還是分級的,國標在某些領域已經嚴重的限制了計量器具水平的發展。然而,ISO則采取了開放的模式,只規定設計和計量特性,不規定具體的誤差指標,讓生產者負起他該負的責任,讓使用者根據需要和品質去選擇適合的產品。我們的國標應該盡快走向這條路。
多說一句,有些事不討論也罷,我們更期待史先生的新作。
45#
規矩灣錦苑 發表于 2014-8-7 13:09:39 | 只看該作者
我覺得宏觀問題和文化問題可以另外開個主題帖談論,我們有必要回到史老師本主題帖的中心內容“測量方程構成的意義” ,M=L±R和 L=M±R這兩個公式可同時用在檢定場合與一般測量場合,還是各自只能用于一個場合不能用于另外一個場合。
  有人認為,M=L±R和 L=M±R,前者只能應用于對量具儀器檢定的場合不能應用于一般測量場合,后者只能應用于一般測量場合,不能應用于量具儀器的檢定場合,我的觀點是兩個公式可以同時應用于量具儀器的檢定場合和一般測量場合。因為檢定過程也是測量過程,兩者都有被測對象、被測參數、使用的測量設備,都有允許的誤差范圍,都要給出測量結果,都有相對于測量結果準確度更高的真值,唯一不同的是具體叫法不同,例如一般測量的結果叫被測參數測量結果,檢定的結果叫示值誤差檢定結果,一般測量使用工具叫測量設備,檢定使用的工具叫計量標準,等等。所以,兩個公式同時適用于各種測量場合,包括一般測量和檢定、校準、試驗、化驗、檢驗、……。
46#
qjzx|tsq 發表于 2014-8-7 14:52:01 | 只看該作者
學習了。。。
47#
 樓主| 史錦順 發表于 2014-8-8 13:46:48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后由 史錦順 于 2014-8-8 14:19 編輯

回復 43# 285166790


  
先生說:
      “現在方和根合成方法,很多人在運用上是存在一些問題,尤其是相關性分析上經常被忽略。這個不屬于理論性本身問題,是運用這個方法的人的問題,這個咱們要把它區分清楚。理論的和運用上的問題,最好分開討論。要說在運用上,確實很多人經常犯些錯誤,這個我也經常發現,是事實。說到底,還是運用的人水平的問題。”

-

史辯

    你也看到“相關性分析經常被忽略”這個事實,我們有共同語言。
      但對原因的分析,我們則根本不同。你認為這不屬于理論本身的問題,是用者的問題;我認為,這是理論本身的問題,責任不在應用者。
      如果計量規范、樣板評定、教科書是計算相關系數的,而應用者不計算相關系數,那就要怪應用者。不確定度推行以來,二十年了,哪里有一個計算相關系數的實例呢?沒有。
    1 國際規范GUM、VIM2、VIM3的三個版本,中國的計量規范JJF1001、JJF1059,國家質檢總局計量司的宣貫教材,有一個計算相關系數的嗎?沒有。
       2 歐洲合格性組織的不確定度評定樣板,有一個計算相關系數的嗎?沒有。
    3 我國的講不確定度評定的書籍,如倪育才《實用不確定度評定》,范巧成《測量不確定的評定的簡化方法與應用實例》,有一個實例計算過相關系數嗎?沒有。
       4 網上查到的、刊物所載的不確定度評定的例子,有一個計算相關系數嗎?沒有!
-
      以上種種,都是假設“不相關、獨立”。這是不符合實際的,是錯誤的。多數情況是部分相關的,卻假設“不相關”,這是掩耳盜鈴。
-
      一般的測量,既有隨機誤差,更有系統誤差。多數測量儀器的誤差,是以系統誤差為主的。在有系統誤差的條件下,怎樣計算相關系數,是個有待研究的課題。于是,應用者就只好“假設獨立”,以便回避相關系數。因此,不能怪應用者。
-
      “絕對值合成法”能列入《數學手冊》,說明是經過長期考驗的、成熟的、通用的方法。至于與“方和根法”相比的優劣,利弊,值得認真研究。我認為絕對值法,合理,符合誤差量的“上限性”特點。數值大些,留有余地,是必要的。成本高些,值。
      除隨機誤差該用“方和根法”外,我認為,凡有系統誤差的地方都該用“絕對值合成法”,儀器研制者,用“絕對值合成法”,指標有冗余度,鑒定會易通過,計量少麻煩,用戶歡迎,自己省事,何樂而不為之?從國家與行業來說,有利于儀器實際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提到出口儀器的信譽,不好嗎?測量方案的設計者,好處同上,不再細說。
      計量工作者是公證人,是憑實測數據說話,不需要誤差合成。個別儀器給出的是分項指標,就要分項檢定,不必合成。
-
      不確定度論推出“一律方和根”,目的是否定誤差理論,否定系統誤差與隨機誤差的分類。取方和根的理由之一是所謂“合理性”,就是說,絕對值法數大,而方和根數較小,合適。這種思路,沒認識到誤差量的上限性。而是按一般量那樣去追求“合適性”。這是不妥的。例如,建筑住房要設計屋門。屋門是人的通道,高度取多少?這要考慮家人的身高,也要考慮客人的可能身高。通常,住房門高取兩米。就是取上限而留有余地,大概沒人說太高。立交橋的高度,按國標“允許上路車輛高度”計算,不能按通過車輛高度的概率計算,也是必須取上限。
-
     所謂“成本”、“浪費”,都是當初不確定度論出世時的一種說辭,沒有道理。盡管國際規范取包含概率95%,美國的測量儀器公司福祿克卻聲明說:為對用戶負責,本公司產品包含概率一律取99%;儀器公司是要謀利的,尚有此等+見解,值得人們深思!
-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注冊

本版積分規則

小黑屋|Archiver|計量論壇 ( 閩ICP備06005787號-1—304所 )
電話:0592-5613810 QQ:473647 微信:gfjlbbs閩公網安備 35020602000072號

GMT+8, 2025-7-24 00:2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
主站蜘蛛池模板: 成**人免费一级毛片| 久久成人福利视频| 中文精品久久久久国产网址| 香蕉99国内自产自拍视频| 爱情岛亚洲论坛在线观看| 欧美成人精品高清在线观看| 大黑人交xxxx| 亚洲综合色7777情网站777| japanese日本护士xxxx10一16| 粉嫩大学生无套内射无码卡视频| 好吊妞视频一区二区| 国产久热精品无码激情|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 麻豆狠色伊人亚洲综合网站| 欧美free激情野战hd| 国产欧美亚洲精品|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瑜伽| 里番库全彩本子彩色h琉璃| 月夜直播手机免费视频高清 | 国产成人AV区一区二区三|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 5g影院天天爽爽| 欧美乱妇高清无乱码亚洲欧美| 夜夜偷天天爽夜夜爱| 午夜dj免费在线观看| 久久国产乱子伦精品免费看| 免费观看激色视频网站bd| 日韩人妻无码精品专区| 国产一区二区在线视频| 久久久成人影院| 黄色网址免费观看| 欧美夫妇交换完整版随便看| 国产猛男猛女超爽免费视频| 亚洲日韩图片专区第1页| 99精品全国免费观看视频|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色花堂| 成人看片黄a在线观看| 免费在线看黄网址| 91九色蝌蚪porny| 欧美色图亚洲天堂| 好吊色青青青国产在线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