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0月1日起,北京市《農貿市場公平秤設置與管理規范》地方標準正式實施。屆時,開放型菜市場、自發菜市場、早市等非統一配置經營秤的市場,每50臺經營秤中應至少配置1臺公平秤。(7月11日《北京青年報》)
以前,各地的集貿市場大都有“公平秤”,近年,“公平秤”真是蛤蟆毛、麒麟角—天上難尋,地下難找。北京市在這方面做得很好,原來“公平秤”的配比率大約100:1,現在達到了50:1,能夠滿足消費者復核的需求。各地應該向北京市學習,不要忘了老百姓殷切地呼喚“公平秤”回歸。
“秤平斗滿,童叟無欺”。計量自古以來就是公平公正的象征、誠實守信的典范。然而,有些黑心人卻在秤上做手腳,故意缺斤少兩,這種行為影響了市場秩序,破壞了社會和諧,損害了消費者的利益。設置“公平秤”的意義不僅僅是檢驗缺斤少兩,更是維護消費者權益的有效手段,在保護消費者的同時,也幫那些守法經營的商家樹立了一面旗幟,同時對那些有意“鉆空子”的攤販也能起到震懾的作用。
如今的消費領域五花八門,短斤少兩的消費只占很小一部分,眾多的消費都是無法用“公平秤”稱出來的。比如,消費者去飯店消費,菜單上的照片不僅量大,而且色彩鮮艷。等到菜端上來以后就“變臉”了,菜量只有照片上的一半。面對這種情況,廣大消費者必須提高維權意識,拿起法律武器去抗爭,而不是“自己認倒霉”。管理部門必須簡化維權程序,鼓勵消費者去維權。
僅有“公平秤”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抓好民生計量專項整治工作。比如,包括定量包裝商品凈含量、出租車計價器,以及涉及民生的強檢計量器具、農資產品定量包裝等等。在整治的過程中,一旦發現違規調整計量器,或借計量器具損害消費者利益的丑惡行徑,除了按照相關規定進行處罰之外,應該在廣播、電視等媒體上曝光,讓他們臭名遠揚,以儆效尤。要以民生視角為突破口抓好計量工作,真正為老百姓辦好事、辦實事,展現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