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言】有人說:不確定度不是理論。這種說法不妥。
現由百度文庫摘得“理論”條目的解釋。供參考。
-
理論 理論是指人們關于事物知識的理解和論述。【解釋】 (1)著述,表述。
(2)理論是指具有一定專業知識的智力成果。該智力成果在全世界范圍內,或至少在一個國家范圍內具有普遍適用性,即對人們的行為(生產、生活、思想等)具有指導作用。例如公平理論、正義理論等;列寧理論、鄧小平理論等;哲學理論、經濟理論、法律理論、教育理論、理學理論、工學理論、醫學理論、農學理論、管理理論、軍事理論等。
(3)要稱得上是一種理論,它必須不是一個顯而易見的解釋,它還應該包含一定的錯綜性(它涉及一種系統的錯綜關系,而且要證實或推翻他都不是件容易事)。
(4)指系統的理性認識。毛澤東《整頓黨的作風》:“真正的理論在世界上只有一種,就是從客觀實際抽出來,又在客觀實際中得到了證明的理論。”
(5)泛指某種觀點。魯迅《墳·春末閑談》:“可惜理論雖已卓然,而終于沒有發明十全的好方法。”
- 【史評】
一篇GUM,就是關于不確定度的“著述”,就是不確定度理論。
“測量不確定度”,已形成一套完整的學說,當然是一種理論。而且是一種影響全世界的理論。不確定度理論,被列入國際規范,國家規范;其地位之崇高,是許多自然科學理論所不能攀比的。
對一般自然科學理論,信不信、用不用,由用者自已判斷、自由選取。量子理論是近代科學的最重大理論之一,但科學家愛因斯坦卻終生不承認量子理論的主流哥本哈根學派的解釋。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其影響之大,無與倫比;然而爭議之大,竟使諾貝爾評獎委員會在1921年按光電效應的量子解釋授予愛因斯坦諾獎,而不是根據相對論。其實,相對論同光電效應的解釋相比,重要得多,影響大得多。許多大科學家為愛因斯坦鳴不平,但沒辦法,當時爭議太大。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的意義,遠超越他的時代(1905年提出狹義相對論,1916年提出廣義相對論,1955年逝世)。
量子理論、相對論,再偉大,也只能作為“學說”而慢慢流傳。不確定度理論,則截然不同,1968年提出,1980年開始被提倡,1993年被國際計量委員會通過,成為全世界計量界的“導則”,隨后,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計量規范”(JJF1059)。
好家伙,一種觀點、一種說法,竟成為“國家規范”!如此尊貴,什么理論能比?因此,不確定度論不僅僅是理論,而且是“當家理論”,是排他性的理論,是“獨裁理論”。(請注意:VIM2004版把誤差理論的主要術語都列于附錄中,不僅貶低誤差理論,還明顯表示要取締誤差理論。中國從1993年后,不再有“誤差規范”,而只有“不確定度規范”。)
-
有人說,不確定度沒什么理論,不必計較。然而,不理睬是不行的;它是有實際內容的,按常規,必須照辦。
但是,計量規范畢竟是技術文件,它必須以理論的正確為前提條件。
計量規范所依據的理論正確,就是必須執行的法規。
計量規范所依據的理論不正確,對實際工作有害,人們就有權利懷疑、置疑;有權利反對。
“正確的要執行,不正確的也要執行”,是奴隸主對奴隸的要求。在當代,行不通。批判錯誤,正是維護真理。
國家規范的本質是堅持真理、糾正錯誤、規范行動。
指出錯誤是糾正錯誤的前提。
國家規范的宗旨是維護國家利益,保護人民利益。
學術討論正是辨別真理與錯誤。堅持真理,才能維護國家利益,保護人民利益,才是本質上維護國家規范。
為真理而戰,是學者的光榮。
誰認為爭論不必要,可以旁觀,可以歇一歇。上網是自愿的,發言更沒人強迫。
說不該爭論,這是不正確的。
說兩種理論都正確,這是錯誤的判斷。
誤差理論也有缺點,需要補充改進發展。
不確定度論不行。在工作上誤事,在思想方法上誤人。堅決揭露它,就是我的態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