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42801.jpg (78.65 KB, 下載次數: 220)
下載附件
2014-4-28 22:11 上傳
近年來,一些城市居民一邊投訴小區通信信號不好,一邊又畏懼基站輻射,阻止建站,通信建設陷入兩難的尷尬局面。這主要是因為人們對電磁輻射還缺乏一定的認識。馮正和是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電子學會微波分會主任委員,是我國電磁場研究領域的權威專家。他指出,目前,醫學上尚未證實電磁輻射對人體的健康造成不良影響,多建基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減小輻射。
基站和手機輻射都有嚴格限值標準
“關于電磁輻射對人體健康是否有影響的研究,世界各國都在做,但從目前情況來看,還沒有統一的定論,因為這個事情本身就很難說清楚。”馮正和說,而且不管是基站還是手機,都有相關的標準作為參考。 對于基站,通常的衡量標準是電磁環境公眾暴露控制限值。我國的《電磁輻射防護規定》要求,基站的電場強度要小于12V/m或功率密度小于0.40W/m2,單個天線電場強度不超過5.4V/m,功率密度不超過0.08W/m2。這比國際非電力組織推薦的標準嚴格很多。 馮正和說,一般情況下,電場強度與輻射源距離的平方成反比,功率密度甚至與距離的三次方成反比。基站發出的電磁波如同一個扁狀的蘋果,有“燈下黑”的特點。所以,有時候,基站建在小區樓頂,該樓樓頂以下的居民所受的輻射值更小一些。 而手機的衡量標準叫做SAR,即比吸收率,它反映人體對電磁波的吸收。《電磁輻射防護規定》要求,全身暴露最大SAR值不超過0.02W/kg,遠遠低于0.08W/kg的國際標準。所有手機在推向市場之前,必須經過國家相關部門的嚴格測試,絕不允許超標。
多建基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減小輻射
馮正和表示,雖然一個基站的功率比一部手機的功率大好多倍,但由于基站距離人體很遠,給人的輻射量遠遠小于手機。一般情況下,在通話時,手機距離人體2~3厘米,而人體距離基站最少20米,兩者距離相差1000倍以上,手機比基站對人體的影響更大。而且,當手機信號弱時,手機會自發提高功率,以便搜索并接收信號,手機的輻射增加。 正是由于這個因素,多建基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減小輻射。打比方說,一個區域若只允許建一個基站,運營商為了保證信號質量,會提高基站的發射功率,這就使得距離基站較近的區域受到額外的輻射,而如果用多個小基站來代替一個大基站,單個基站發射功率變小,保證了通信質量,同時也降低了手機的發射功率,從而減小了手機的輻射。 當然,有人會問,手機可不是每時每刻都在打,而基站卻是無時無刻不在傳遞電磁波,時間長了,基站的輻射會不會有積累效應?對此,馮正和說,國際上尚未研究出臺基站長時間發射信號對人體影響的標準。如果這個標準出臺,運營商可以在手機上推出一種應用,居民可在家中實測輻射值是否達標。馮正和補充道,一般來說,居民家中的基站輻射值不會大,因為如果基站功率太大,通信信號會飽和,手機反而不能正常接收到信號,通話質量受到影響。 還有人會問,多建基站之后,基站與基站所發出的電磁波會不會疊加,從而輻射量劇增?對此,馮正和說,這種情況非常少見。由于不同運營商發出的波不盡相同,即使相同運營商基站也不在同一位置,所以,這些電磁波很難疊加到一起。(任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