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法中的作用 □ 盧敬叁 2014年的農歷年閏九月,按照民俗,閏月和正九月是一個不同的概念。但閏九月確實很稀罕,上一個閏九月在1832年,下一個則要等到2109年。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這里涉及到物候學的計量精確計算。 時間計量在歷法中的重要意義 在歷史發展中,大自然的寒來暑往是人類最直接的感受。從通過感覺器官來判斷季節變化,到學會用數來記錄月亮圓缺,經過計算得出30個晝夜,進而發展為研究太陽和月亮、星星移動位置規律等,逐步形成了最初的天文歷法知識,即年歲、季節和物候月,開始了種植活動。我們的祖先通過觀察日出、日落、月亮和星辰推算一年的長度等天文現象,從氏族社會起就有記載。其后,黃帝創立了度量衡及里、數五個量。黃帝的繼承者堯、舜又有發展。堯命羲和根據日月星辰的運動規律來制定歷法,把一年定為366日。由于一年的長度與月的長度不是整數倍,就采用置閏月加以調整。舜時對各部族的歷法和度量衡作了協調統一。計量與歷法有著不可分割的作用,具有相互作用的深遠意義。 在我國,年歷記載歷史悠久,出土的原始社會陶器殘片上繪制了日、月、山,日出、日沒,以及把太陽在星空背景上繞一周的圖行均勻分成12等份的圖案,以此分析,我國歷法起源于遠古的時期,到3000多年前的殷代、春秋已有四季的記載。從先秦的天古歷到太平天國的天歷,約出現過100種歷法,充分體現了中國人對天體研究和時間計量的先進科學方法。而且歷代歷法要素的準確度在當時都具有極高的水平,已成為我國歷代人民創造的巨大文化財富。 新中國成立后,1951年開始編輯年歷,1964年完成。1958年又編算完成200年年歷(1821年至2020年),內容包括公歷、農歷對照表、節氣和日食、月食等內容,為我國出版印刷日歷提供了正確的資料,同時也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參考書。 我國古代歷法的制定和時間測量 什么叫歷法?簡單說:就是人們為了社會生產實踐的需要而創立的長時間的記時系統,也就是對年月日的安排。 時間計量單位和長度、重量一樣是人為規定的。但是實踐證明,利用與農業生產關系密切的自然現象變化規律,作為天然的時間單位尺度,對計量時間會帶來及大的便利。因此,時間計量與歷法相結合,便形成了一套自然的計量單位。如“日周月天,一寒一暑,四時備成,渭之歲”,四時即四季。“月一盈渭之月”,“凡日出沒渭之一日”。日常生活中,人們接觸最多的自然時間單位“日”,但以日計時遠不能滿足人們的需要,于是便出現了將日分成10小時、12小時和15小時。 中國古代普遍采用的是一日12小時的計時制度。而且又把12小時分成時辰。當時的計時器是漏刻,早在史前時期開始萌生,至西周已形成制度了。漏刻以百刻分晝夜,冬至漏40刻,夜刻60刻。夏至晝漏60刻,夜刻40刻,春秋各50刻。漏刻與圭表計時相結臺,直接促成了日用計時和科學計時體制的建立。圭表是最古老、結構最簡單的一種天文儀器。古人很早就觀察到直立的標桿,影長不斷地隨著太陽的位置不同而變化。觀察日影方位的變化,就可以逆推太陽的空間方位,從而得知相應的時刻。用桿影測定中午的時刻其精度很高,是古代用來校準漏刻記時的主要方法。這種想法的實施,導致日晷計時的誕生。 馬年年歷為何同20年前相似 農歷甲午馬年,為“閏年”,多了—個稀罕的“閏九月”,即兩個農歷九月。第一個農歷九月在9月24日出現,第二個在10月24日出現。現在我們使用的歷法大體歸納為3種,陽歷(公歷)、陰歷(農歷)、陰陽歷(公歷和農歷的結合)。陽歷是根據太陽和地球運行規律計算出來的,陰歷是根據月亮和地球運行規律計算出的。因此用閏月的辦法來使歷法適應天氣變化周期,就像我們將陰歷和陽歷結合使用,這就不是單純的陰歷,而是陰陽合歷了,也就是我們現在實際使用的“陰歷”,因加有24節氣,就是陰陽合歷,也就是我國目前使用的農歷。為了與節氣合拍,每逢閏年增加—個月,每2至3年置1閏,19年有7閏。今年的閏月出現在九月,所以稱為“閏九月”,這是對時間測量的安排的結果。 2014年和20年前的1986年為何有些日子相同,比如,1986年和今年的1月1日都是星期三,12月31日也都是星期三,全年的公歷日期和星期數也是一致的。今年“五一”、“十—”等公歷假期與1986年同樣—致。是否1986年的日歷今年也能用呢?不是的,雖然歷法有回歸現象,但不是完全相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