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史錦順 于 2014-1-23 17:47 編輯
誤差公式的可能錯誤與原因分析
——測量計量基本概念(12)
史錦順 - (一)誤差范圍公式 參照《數(shù)學手冊》(1978版,237頁)給出的量的代數(shù)和的誤差公式編寫。 A量的測得值是A(測),真值是A(真)。 誤差元: r(A)= A(測)―A(真) (A.1) 誤差范圍是 R(A)= │r(A)│max=│A(測)―A(真)│max (A.2) B量的測得值是B(測),真值是B(真) 誤差元: r(B)= B(測)―B(真) (B.1) 誤差范圍是 R(B)= │r(B)│max=│B(測)―B(真)│max (B.2) 類似,合成量C的誤差范圍記為R(C).合成量D的誤差范圍記為R(D)。 - 定理一: 二量和的誤差范圍等于二量誤差范圍之和 C=A+B (C.1) R(C)= R(A)+R(B) (C.2) 證明: 由基本公式(C.1),誤差元為: r(C)= r(A)+r(B) (C.3) 誤差范圍為
R(C)=│r(C)│max = │r(A)+r(B)│max =│r(A)│max+│r(B)│max = R(A)+R(B) (C.4)
定理一得證。 - 定理二: 二量差的誤差范圍等于二量誤差范圍之和(是和,不是差) D = A―B (D.1) R(D) = R(A)+R(B) (D.2) 證明: 由基本公式(D.1),誤差元為: r(D)= r(A) ―r(B) (D.3) 誤差范圍為
R(D)=│r(D)│max = │r(A) ―r(B)│max 誤差元是可正可負的量 R(D)=[±│r(A)│―[±│r(B)│]max = R(A)+ R(B) (D.4)
定理2得證。 以上是正確公式。 - (二)錯誤的誤差范圍公式 1 正確公式 基本的、物理意義符合客觀實際的公式,本文稱其為“構成公式”。設構成公式為: C=A+B (1.1) 誤差范圍公式 R(C)= R(A)+R(B) (1.2) - 2 可能操作1 將(1.1)式移項 A = C–B (2.1) (2.1)式由構成公式(1.1)式推得,數(shù)學上成立;但移項喪失了(1.1)式的物理意義,不是構成公式。 (2.1)為二量之差,據(jù)定理2 應有: R(A) = R(C)+R(B) (2.2) 3 可能操作2 將(1.1)式移項 B = C–A (3.1) (3.1)式由構成公式(1.1)式推得,數(shù)學上成立;但移項喪失了(1.1)式的物理意義,不是構成公式。 (2.3)為二量之差,據(jù)定理2 應有: R(B) = R(C)+R(A) (3.2) - 4 三個誤差公式中有兩個是錯誤公式 綜上,有三個誤差范圍公式: R(C)=R(A)+R(B) (1.2) R(A)=R(C)+R(B) (2.2) R(B)=R(C)+R(A) (3.2) (1.2)(2.2)(3.2)三個公式是矛盾的。 第一種判斷法:R(C)是整體,R(A)是部分,部分不可能大于整體,因而(2.2)錯誤;R(B)是部分,R(C)是整體,部分不能大于整體,因而(3.2)錯誤。 第二種判別法 聯(lián)立(1.2)(2.2)(3.2)三式,解得R(A)、R(B)、R(C)都是零,這顯然不可能。說明三式不能同時成立。其中(1.2)是對的;而(2.2)、(2.4)必是錯誤的。 總之,誤差公式(2.2)、(2.3)是錯誤公式。 - (三)出錯的原因 物理公式的物理意義必須確切。 基本物理公式,又稱物理公式的構成式,等號左端與等號右端有如下關系: 1 結構關系。等號左端為總量,右端為分量。即構成關系。 2 因果關系。等號右端為來源量。右端是因,左端是果。 物理公式等號的左右端移項之后,雖然數(shù)量關系對,可以用來計算,但物理公式一經移項,常常改變了物理意義,可能成為另一物理過程的表征。因此,由物理公式求誤差范圍公式的推演,應從物理公式的構成式出發(fā)。 - 上述誤差范圍公式(2.2)、(2.4)推導所根據(jù)的物理公式,不是物理公式的構成式,故形成錯誤。 例 有兩個鋼棒,A鋼棒的測量結果為: L(A)=M(A)±R(A) B鋼棒的測量結果為: L(B)=M(B)±R(B) 兩棒連接(設光滑端面緊密連接),求總長度C的誤差范圍。 設M(A)為100.12mm,R(A)為0.10mm;M(B)為70.23mm,R(B)為0.07mm 1 正確算法
物理公式(構成式)為 L(C)=L(A)+L(B) (3.1) 由此出發(fā),根據(jù)定理一,合成量的誤差范圍為: R(C)= R(A)+R(B) (C.2) 代入具體量值為
R(C)= 0.10mm+0.07mm = 0.17mm A段誤差范圍0.10mm,B段誤差范圍0.07mm,這是測量事實,得到總長誤差范圍0.17mm,是正確的,是符合客觀事實的。 - 2 錯誤算法 物理公式不用(3.1)而移項為: L(A) = L(C)-L(B) (3.2)
(3.2)式是二項之差,依定理二(二量差的誤差范圍等于二量誤差范圍之和)該有 R(A)= R(C)+R(B) (3.3) 已知實際情況是R(A)為0.10mm ,R(B)為0.07mm,R(C)為0.17mm,顯然,公式(3.3)是錯誤的。公式(3.3)錯誤表現(xiàn)在:部分大于總體,違反因果關系,數(shù)值關系錯誤。
公式(3.3)為什么錯誤?是因為推導時所依賴的公式(3.2)式,不是物理公式的原型,不符合本來的物理意義,不是物理公式的構成式。因此不能做為推導的出發(fā)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