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務院發布《關于促進信息消費擴大內需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要求加快信息領域的相關標準和法律法規建設,促進信息消費,提升基礎設施支撐能力,完善配套政策,破除行業壁壘,加大產品和服務創新,促進消費升級、產業轉型和民生改善。 《意見》從5個方面提出信息消費的主要任務,指出促進信息消費,要完善市場監管,規范產業發展秩序,以深化改革為動力,以科技創新為支撐。要堅持市場導向、改革推進、需求引領、有序安全發展的原則,圍繞挖掘消費潛力、增強供給能力、激發市場活力、改善消費環境。要加強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加快信息產業優化升級,大力豐富信息消費內容,提高信息網絡安全保障能力,推動面向生產、生活和管理的信息消費快速健康增長。 《意見》強調,要發揮標準對產業發展的支撐作用,加強法律法規和標準體系建設。加快重點及新興信息消費領域產品、服務標準體系建設,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引導標準、專利等產業聯盟健康有序發展,推動修訂商標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標準化法、著作權法等法律,加快修訂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商用密碼管理條例等行政法規。加強電信運營商的經營監管,建立健全基礎電信運營企業與互聯網企業、廣電企業、信息內容供應商等合作和公平競爭機制。同時要大力加強移動支付和電子商務網絡建設,規范信息消費市場秩序。加強從業規范宣傳,引導企業誠信經營,切實履行社會責任,依法加強對信息服務、網絡交易行為、產品及服務質量等的監管,查處侵犯知識產權、網絡欺詐等違法犯罪行為。 《意見》提出,到2015年,我國信息消費規模要超過3.2萬億元,年均增長20%以上,帶動相關行業新增產出超過1.2萬億元,其中基于互聯網的新型信息消費規模達到2.4萬億元,年均增長30%以上。基于電子商務、云計算等信息平臺的消費快速增長,電子商務交易額超過18萬億元,網絡零售交易額突破3萬億元。 工信部提供的統計數據顯示,2012年全國信息消費規模達到1.72萬億元,同比增長29%,帶動相關行業新增產出9300億元,其中,新型信息消費規模為1.03萬億元,同比增長61%。相關測算表明,信息消費每增加100億元,將帶動GDP增長338億元。 專家指出,除了宏觀經濟數據的增長,信息消費新政還將在更廣泛的范圍內,促進中國經濟的結構調整。目前,移動互聯網正在向生產、生活領域深度滲透,這個滲透過程,必將改造中國的傳統產業,成為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新引擎,并將帶動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的發展,在深層次上改變交通、減災、電信、能源、金融等基礎領域的面貌,成為國家戰略層面上的經濟發展支柱產業。 (《中國質量報》供稿) |